七夕節(jié)
七夕節(jié)(拼音:qī xī jié),又稱七夕,又名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女兒節(jié)、七姐誕、七娘生,時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發(fā)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qū)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除漢族外,滿族、朝鮮族、壯族、侗族、苗族、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也過此節(jié)。但有些少數(shù)民族對這個節(jié)日有其自稱,如滿族稱之為祭星節(jié)、鄂倫春族稱之為祭月亮等。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節(jié)日最早可能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詩經(jīng)·小雅·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em>)當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因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椗桥c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夏小正》: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
漢朝以后,七夕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并正式成為屬于適齡男女的節(jié)日。(東漢應劭《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段骶╇s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
目前成為華人地區(qū)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愿、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扎巧姑等。流傳到日本亦是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jié)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淵源可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并無后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jié)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jié)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庇秩纭段骶╇s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
由來傳說
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痹谶@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jié)日--春節(jié),說明乞巧節(jié)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jié)日之一。
牛郎織女
七夕節(jié)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jīng)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丶?,這時,有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shù)弥脑庥龊螅χ鴮λf:“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yǎng)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guī)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亓思?。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椗€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yǎng)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xiàn)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nóng)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jié)。
牛郎織女傳說的生成
關于牽牛織女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大東》:
- 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
-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
-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xiàn)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jié)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tǒng)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lián)想,并無任何故事情節(jié)。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tǒng)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到西漢時期,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對。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倍济鞔_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兩側(cè)分別塑有牽牛、織女像。他們已從天上來到人間被遠遠地隔離在湖的兩邊。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見明顯?!豆旁娛攀住肥紫韧嘎读诉@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牽牛星》吟道: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 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
-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并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jié)則是十分清楚的。
進一步說明問題的,是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見《歲華紀麗》)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jié),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融入風俗之中了。發(fā)展到這一步顯然是要經(jīng)過相當長期并且是十分積極活躍的演進過程的。
稍后的三國時期,更有不少詩文反映了這一內(nèi)容。如唐代李善為《文選》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時引了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笨梢姞颗!⒖椗呀?jīng)成為詩人們表現(xiàn)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節(jié)日演化 編輯本段
七夕節(jié)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jīng)歷史發(fā)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qū)與地理區(qū)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于天上的鵲橋相會。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jīng)·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jié)。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jié);到八月則依據(jù)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而《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后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農(nóng)歷七月七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最早稱為雙星節(jié)、雙七節(jié),自漢代起稱為七夕節(jié)、乞巧節(jié),到唐宋時,又稱為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從七夕節(jié)最早的稱呼來看,其起源糸由星名衍變而來。漢代以前,牛郎稱“牽?!保c織女不過是銀河兩岸的星名而已。它們之間既無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七夕節(jié)日之說。二者七夕相會的傳說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形成的漫長過程。
西漢時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人民生活的長期安定,過去那種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天神合一”思想不再是神話故事的唯一內(nèi)容,一些反映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熱切渴望的神話故事的越來越多。正是在這一時期,牛郎織女由星名演變成了男耕女織的神話人物,并且被注入節(jié)日的內(nèi)容?!豆旁娛攀住分械摹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最好的佐證,說明其以廣為流傳。同時在《淮南子》、《風俗通》中出現(xiàn)了“烏鴉填河橋而渡織女”和“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傳說。在民間隨之產(chǎn)生了七夕看織女星和穿針、曝衣等文化習俗。
至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jié)日,節(jié)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jié)俗活動。《荊楚歲時記》一書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更為有趣的是,由于魏晉文化的繁榮,此時的登樓曬衣改為了登樓曬書。隋唐是七夕節(jié)大發(fā)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guī)模和盛況遠遠超過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特別是吟詠七夕的詩篇更比比皆是,僅全唐詩中就有僅千首。比如崔顥詩云:“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zhí)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弊嬖佂}詩亦云:“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宋代以后民間的乞巧活動更為豐富,對牛郎、織女的傳說進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發(fā)展。最突出的一點是增加了男孩兒祀牛郎神的習俗。每逢七夕,便設“乞巧市”,專賣乞巧物,自七月初一開始,連續(xù)數(shù)日。到七夕之夜,小兒則置筆墨紙硯于牽牛位前,書曰“某乞聰明”,小女孩則至針線箱笥于織女位前,書曰“某乞巧”。楊樸曾詩云:“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梅堯臣詩云:“古來傳織女,七夕渡明河。巧意世爭氣,神光誰見過。隔年期已拙,舊俗驗方訛。五色金盤果,蜘蛛浪作窠”。
明清時期,七夕做為最重要的民間年節(jié)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jù)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據(jù)《清嘉錄》載,百姓用巧果或偕花果,“陳香燭于庭,或露臺之上,禮拜雙星,以乞巧”。
從七夕節(jié)的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來看,其文化內(nèi)含既是對傳統(tǒng)的男耕女織生產(chǎn)模式的神化和贊頌,也是勞動人民對男女愛情堅貞信念的祈祝和向往,特別是通過乞巧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充分再現(xiàn)了一種特定意義上的精神寄托。
節(jié)日習俗 編輯本段
由于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并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jié)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彩樓,預備黃銅制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jié)”。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jié)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閨中秘戲”,“七月七日,為牽??椗蹠埂J窍?,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指一種小型蜘蛛?!稏|京夢華錄》則說:“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倍鸥υ凇稜颗?椗吩娭性峒斑@種風俗:“蛛絲小人態(tài),曲綴瓜果中?!眲⒀允贰镀呦Ω琛罚骸氨炭章吨匦卤P濕,花上乞得蜘蛛絲?!?/p>
到了現(xiàn)代,七夕節(jié)又被人們稱為“愛情節(jié)”。許多商家和民眾稱之為“中國情人節(jié)”,但由于“情人”一詞可能產(chǎn)生的歧義,以及七夕傳統(tǒng)習俗中并沒有情侶約會的內(nèi)容,因此民俗專家認為稱為“情人節(jié)”不適當,而應稱“愛情節(jié)”。在中國大陸、臺灣,七夕節(jié)被商家作為商業(yè)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tǒng)習俗則呈現(xiàn)失落。
傳統(tǒng)七夕女兒節(jié)習俗雖然沒落,但現(xiàn)代七夕卻以情人節(jié)樣貌重生,在臺灣七夕是情侶約會重要的節(jié)日,再經(jīng)過商業(yè)化后七夕情人節(jié)的重要性已不亞于西洋情人節(jié)。
民俗特色 編輯本段
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衍生出許多有趣的民間習俗。七夕的重頭戲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發(fā)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已形成,只不過是后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另外,七月正值各色植物活潑朝氣的盛夏,一些七夕節(jié)風俗還與夏季特有的季節(jié)特色緊密相連。
1.針線 女孩子們乞巧用的器物都極為精細。乞巧用的針就有很多種,雙眼、五孔、七孔、九孔,精細異常。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曝曬,過一段時間后,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就會漂浮在水面上。水中便清晰可見各異的針影來。如果針影是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xiàn)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2.鮮花 除了針線,女子們還在鮮花上做文章。有些婦女采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放在露天的庭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jù)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還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在無名指和小指甲上,稱"紅指甲"。
3.唱歌 唱《乞巧歌》也是過七夕節(jié)重要的一項活動。歌是這樣唱的:"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
4.祭織女 除此之外,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織女乞巧。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wǎng),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wǎng)結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5.竊聽哭聲 七夕情人節(jié)還有竊聽哭聲之說。據(jù)說聽哭聲的人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的走進古井旁邊,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6.許愿 雖然說七夕節(jié)上少女是絕對的主角,但已婚的人和年老的人也都各懷所愿,等著在七夕節(jié)這天許下美好的愿望,于是七夕儼然成了一個許愿的日子。據(jù)說七夕當夜拜牛郎、織女時,馬上下拜,說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壽、乞子,莫不靈驗。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種,而且要連乞三年才會靈驗。
7.預告收成 據(jù)說七夕的天河,還可預告當年的收成,天河明顯,收成就好,糧價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糧價就高。還有一些地區(qū)在七夕做"青苗會",也是一種許愿的活動。
8.玩偶 北宋時期,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幾天,市面上還會推出各式應節(jié)的特殊產(chǎn)品。例如以蠟鑄成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做成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稱之為"水上浮"。有人還用蠟制成嬰兒玩偶,婦女買回家后將玩偶浮在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還有人在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在磁碗里,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開之際,有人便動腦筋,折下未開的荷花,做成假的雙頭蓮,造型可愛,頗受時人歡迎。
9.曬書、曬衣 夏季特有的炎熱陽光,又促成了另一項七夕的習俗--曬書、曬衣。歷史上關于文人曬書、曬衣的習俗有過幾則有趣的小故事。據(jù)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紤]到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司馬懿決定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暗中探查真相。當時正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按照風俗,正在家中曬書。親信回去后稟報魏武帝說司馬懿并沒瘋,而且還在家中曬書。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刻收押。司馬懿只好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外,漢代還有曬衣的風俗。魏晉時,這一風俗也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傳承價值 編輯本段
七夕節(jié)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其中,深入人心的牛郎織女是中國民間文學的重要題材,它與民俗生活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間活動,是文學、民俗學、游藝諸學科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目前城市一般不過七夕節(jié),在農(nóng)村還保留著相關節(jié)俗,一些傳說也還在流行,但乞巧活動已經(jīng)淡化,所以七夕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正在逐步弱化,需要加以挖掘和保護。
中國
江南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xiàn)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復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杰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wǎng)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nóng)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西南
染指甲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山東
膠東地區(qū)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制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餅,用來祭祀織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wǎng)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zhì),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fā)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谷、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發(fā)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制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紅巧物。
廣州的乞巧節(jié)獨具特色,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閩南
在閩南,當?shù)厝税芽椗Q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qū)蟲防瘟疫。
香港
現(xiàn)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tǒng)習俗,于七姐誕當日到紙扎店購買“七姐衣”,于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現(xiàn)時在香港,年輕人不太重視七夕,反而情人節(jié)則備受重視,當中實有一些微妙的文化差異。
臺灣
七月七也是“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床母是幼兒的保護神,臺灣人有拜“床母”的習俗,有幼兒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除了在臺南、鹿港還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傳統(tǒng)七夕民俗活動在臺灣已日漸式微,但在廟方宣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七夕民俗活動。
現(xiàn)今七夕大多被商人炒作,變成商業(yè)化的七夕情人節(jié),汽車旅館成為約會的熱門去處。
日本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便把農(nóng)歷七月初七改為公歷七月七日慶祝。陰歷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稱為“舊七夕”。
琉球
琉球的習俗是掃墓、祭祖及曬書。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的七夕,是韓國以及朝鮮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七夕節(jié),和中國的七夕節(jié)一樣,也是在每年農(nóng)歷的七月初七。七夕前后,氣溫逐漸下降,雨季逐漸開始的時期,在此期間的降雨被稱為“七夕水”。這段時間里南瓜、黃瓜以及甜瓜開始豐收,人們常常向北斗七星祭祀油炸南瓜。
七夕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h)佚名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 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
- 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ㄌ疲┌拙右?/p>
-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秋夕 (唐)杜牧
-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七夕?。ㄌ疲嗟螺?/p>
-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ㄌ疲┬炷?/p>
-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 別離還有經(jīng)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古意?。ㄌ疲┟辖?/p>
-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他鄉(xiāng)七夕?。ㄌ疲┟虾迫?/p>
- 他鄉(xiāng)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七夕?。ㄌ疲┝_隱
-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ㄌ疲├钌屉[
-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
-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ㄌ疲┧沃畣?/p>
-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 去晝從云請,歸輪佇日輸。
-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七夕 (唐)祖詠
-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七夕詞?。ㄌ疲┐揞?/p>
-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 長信深陰夜轉(zhuǎn)幽,瑤階金閣數(shù)螢流。
-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鵲橋仙 (宋)秦觀
-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鷓鴣天 七夕 (宋)晏幾道
-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 歡盡夜,別經(jīng)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鵲橋仙 (宋)范成大
-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行香子?。ㄋ危├钋逭?/p>
-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
-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 牽??椗?,莫是離中。
- 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二郎神 七夕?。ㄋ危┝?/p>
-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
- 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
- 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
- 極目處微云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
- 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云鬢相亞。
- 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
- 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ㄇ澹┮?/p>
- 木蘭槳子藕花鄉(xiāng),唱罷廳紅晚氣涼。
-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七夕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其民俗和七夕節(jié)的傳承與保護也是非常重要的。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西和乞巧節(jié)民俗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1年,石塘七夕習俗、天河乞巧習俗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等。2012年,“七夕貢案”入選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4年,鄖西七夕節(jié)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如今在甘肅省西和縣、湖北省鄖西縣等地區(qū),仍保留著七夕“乞巧”習俗。在西和縣,每年從農(nóng)歷六月三十晚上開始,持續(xù)到七月初七晚上,當?shù)厝藭M行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節(jié)段的活動。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