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
蒺藜(學名:Tribulus terrestris L.,別稱白蒺藜、旁通、屈人,是蒺藜科(Tribulus family)蒺藜屬(puncture vine)的植物。蒺藜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區(qū)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北美南部和東亞;在中國廣泛分布,主產(chǎn)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常生于沙地、荒地、山坡、田野、路旁及河邊草叢、居民點附近。
蒺藜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多分枝,具柔毛。羽狀復葉互生或?qū)ι∪~3-8對,長方形或斜短圓形;基部通常傾斜,有托葉?;▎紊谌~腋,具5萼片;五片花瓣,黃色花瓣,早早飄落;雄蕊10枚,5枚長,5枚短;子房上位,柱頭5裂。果實呈五角形,成熟時果瓣呈斧形,兩端有一對堅硬的尖刺?;ㄆ?-8月,果期6-9月。
蒺藜是中國最早使用的中藥之一它在中國有悠久的藥用歷史,它的果實、花、根等可以作為藥用的部分,稱為“草中名藥”之稱。同時,它以蒺藜提取物作為運動保健營養(yǎng)的主要成分、皮膚病藥物和化妝品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但是蒺藜也有一定的危害,因為它的果實多,刺硬,對人畜有害。除了與作物爭奪水肥和空間外,還容易刺傷牲畜,果實與羊毛混在一起,影響羊絨的質(zhì)量。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蒺藜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莖:莖平臥,分枝長20 ~ 60厘米;
葉:托葉披針形,小而尖,長約3毫米;葉為偶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一長一短;長葉長3 ~ 5厘米,長1.5 ~ 2厘米,通常具6 ~ 8對小葉;短葉長1 ~ 2厘米,有3 ~ 5對小葉;小葉對生,長橢圓形,長4 ~ 15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稍偏,表面無毛或僅沿中脈有絲狀毛,背面被白色絲狀毛覆蓋,全緣。
花:花是淺黃色的,小而單生于短葉腋;花梗長4 ~ 10毫米,有時可達20毫米;花萼5,卵狀披針形,漸尖,長約4毫米,背面被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稍截形,與萼片互生;雄蕊10,著生于花盤基部,基部有鱗片狀腺體,子房5面,柱頭5裂,每室3枚-4胚珠。
果實和種子:果有5個分果,硬,長4個-6 mm,無毛或有毛,中部邊緣有2個尖刺,下部有2個小尖刺,其他部位有小瘤。每個分果有2 ~ 3粒種子。
物種分布 編輯本段
地理分布:蒺藜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區(qū)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北美南部和東亞;在中國廣泛分布,主產(chǎn)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
生境分布:蒺藜通常出生在海拔350的地方-1100米荒野、河邊草叢、山坡、路旁及沙地、居民點附近。
生長習性 編輯本段
蒺藜生態(tài)適應性、生命力都很強。它喜溫耐寒,耐肥耐瘠薄,耐光耐陰,耐濕耐旱。適生于沙質(zhì)土地、農(nóng)田、果園、田埂、路邊、瘠薄荒野、過牧草場。在北方高溫多雨的季節(jié),多次發(fā)芽,生長旺盛;對土壤要求簡單,但沙土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中生長最好,在干旱貧瘠的沙地上常被大量蒺藜占據(jù),甚至形成大面積的純蒺藜草地:海濱沙地、石灰性土壤、河流礫石沖積土壤適合蒺藜生長?;ㄆ?-8月,果期6-9月。
集合繁殖 編輯本段
蒺藜的果實由五個部足類組成,即五個聚集繁殖體,堅硬的附屬物充滿水并包裹1-4種子分別具一對長刺和一對短刺;果實在成熟前保持在一起,成熟后立即分散,并以聚集繁殖體為單位傳播大多數(shù)種子在最早成熟的聚集體繁殖體上萌發(fā),只有位于長刺端的種子才能在季節(jié)中萌發(fā),屬于非隨機萌發(fā),它們在萌發(fā)前不開裂在萌發(fā)初期,腹側(cè)縫首先開裂,胚根通過裂縫生長。蒺藜的這種集體繁殖方式使種子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擴散和萌發(fā)的差異,是一種能夠適應多變環(huán)境提高物種成活率的繁殖策略。
栽培技術(shù) 編輯本段
栽培選地:蒺藜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壤疏松質(zhì)地肥沃的沙壤土為佳。
栽培方式:蒺藜通常通過栽培種子繁殖因為蒺藜果實比較結(jié)實,一般由5個分果瓣組成,容易裂開,每個分果瓣有1個-4種子,種子小播種時,直接播種分果瓣,對播種的種子進行栽培管理。
撫育養(yǎng)護:溫度:蒺藜種子長期適應干旱高溫環(huán)境,對溫度要求較高最適溫度為25℃,發(fā)芽率可達30%高于但低于25°C時,發(fā)芽率顯著下降。
施肥:蒺藜的根粗、莖長、莖粗葉片數(shù)等生長指標與氮肥施用量直接相關(guān)當?shù)使渥銜r,植株會枝葉繁茂,分枝能力強,因此施肥時應注意磷肥和氮肥的配合使用。
水分:在蒺藜生長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灌溉量總的來說,蒺藜生長不需要太多的水分,而過高的水分也不利于植株生長在早期階段,(6月)250mm的灌溉量完全可以滿足蒺藜的生長需要;成熟期(7-8月)350毫米灌溉是合適的;衰老期(9月)450mm的灌溉量足以維持老年期高水平的光合作用,增加生物量。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將植株切開,曬干,將果實平鋪除去雜質(zhì)。
主要用途 編輯本段
醫(yī)學藥用:蒺藜藥用歷史悠久,全果、根、莖葉、花都可以入藥,被譽為“草中名藥”用作中藥的蒺藜的地上部分被稱為蒺藜苗(又稱蒺藜蔓),用于祛風、除濕、止癢、消痛;主要用于治療暑濕損傷、嘔吐泄瀉、鼻塞流涕、皮膚風癢、濟癬、癰腫等。在印度,全草或果實被用作利尿劑。
經(jīng)濟產(chǎn)品:以蒺藜提取物為主要成分的運動和健康營養(yǎng)產(chǎn)品,如蒺藜皂,在歐美市場非常受歡迎,有數(shù)千個品牌,如“Twinlab”MET-RX”及中國品牌的“Realando”等等,受到許多體育運動員和健美運動員的青睞,是自然健美運動員可以使用的少數(shù)非體育禁用激素補充劑之一,也是調(diào)節(jié)運動員睪酮合成的主流產(chǎn)品之一。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