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屬
猞猁屬(學名:Lynx)食肉目的下一個屬是歐亞猞猁屬(Lynx lynx)短尾貓(Lynx rufus魯弗斯魯弗斯)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a)伊比利亞猞猁(Iberia Lynx)4個種,20個亞種。這個屬的大多數(shù)物種都有80年的壽命-120cm,身高約60cm,體重通常為10-20kg,頂端有黑色叢毛,四肢粗而長,后肢長于前肢,爪寬而長這個物種尾巴短,胡須長,皮毛上幾乎總是有黑點。
猞猁屬食肉動物,它們的食物主要是兔子。野生動物的壽命一般是10歲-13年,圈養(yǎng)的壽命是20年-33年來,她獨自生活并分布在北美、歐亞大陸,大部分棲息在中高海拔森林,森林地面植被比較茂密,少數(shù)棲息在半荒漠地區(qū)、苔原地區(qū)和沼澤。大多在黃昏和晚上。
2021年,歐亞猞猁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被評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2023年,伊比利亞猞猁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上市(CITES)附錄Ⅰ。到2024年,在猞猁的種類中,伊比利亞猞猁的數(shù)量增加,歐亞猞猁的數(shù)量增加、加拿大猞猁、短尾貓的數(shù)量趨于穩(wěn)定,其4個物種列于《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伊比利亞猞猁瀕臨滅絕(EN)另外三個是無害的(LC)該物種是其營養(yǎng)系統(tǒng)中的頂級捕食者,并且沒有天敵,這對調(diào)節(jié)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中小型脊椎動物的種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起源進化 編輯本段
在進化過程中,猞猁和其他許多貓科動物一樣,經(jīng)歷了洲際遷徙。根據(jù)化石記錄,截至2024年,已知最早的猞猁是埃西鐸猞猁(L.Isidor dragon)它生活在大約35020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北部與現(xiàn)代猞猁物種相比,它的頭骨更長更窄,四肢更短更粗,更接近典型貓科動物的結構。2020年,科學家認為埃西鐸猞猁是四種猞猁的共同祖先,并首次分化出短尾貓(Lynx rufus魯弗斯魯弗斯)然后分化成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a)另一個與加拿大分道揚鑣的分支 s猞猁可能通過白令海峽遷徙回歐亞大陸,并分化為歐亞猞猁(Lynx lynx)和伊比利亞猞猁。然而,2023年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短尾貓早在350萬年前就從猞猁屬的進化主干中分離出來,這比伊西多爾猞猁的出現(xiàn)更早因此,埃西鐸猞猁不是短尾貓的祖先,但其他三個物種的祖先大致相同(Lynx pardinus)在亞洲,它進化成了歐亞猞猁。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體型:大多數(shù)種類的猞猁身長80英尺-120cm,體高約60cm,尾長10-20厘米,通常重10-20公斤,其中歐亞猞猁是該屬最大的猞猁,體長70-130cm,肩高60-65厘米,重18-36kg。在所有猞猁物種中,雄性都比雌性大。
被毛:所有山貓物種的乳房、腹部和腿內(nèi)側有白色的皮毛,尤其是四肢冬季,該物種的皮毛厚而柔軟,毛長可達10cm一些物種 毛皮顏色隨季節(jié)而變化,如加拿大猞猁 s冬季毛色為灰色,背部毛色為灰棕色,混有淺黃色或淺棕色皮毛,腹部、腿腳毛色為灰白色或淡黃色,夏季為淡紅色或灰褐色。
頭部:猞猁種的頭相對較小,臉較短,胡須較長,頭骨吻部較短,顴骨寬而結實,上頜骨鼻支較窄,下頜骨底部平坦,舌骨完全骨化與其他貓科動物常見的30顆牙齒不同,猞猁物種缺乏一套上前臼齒,只有28顆牙齒。三角形耳朵相對較大,頂端有黑色毛簇,頸部被毛厚,黃棕色至奶油色,有棕色和黑色斑點。
軀干:猞猁物種四肢粗壯,后肢比前肢長,腳又寬又長爪子底部有柔軟的肉墊,一個在中央,一個在每個腳趾的尖端,這有助于猞猁物種在追蹤游戲時安靜地移動;尾尖端呈黑色。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歷史分布:可能在上新世晚期,早期的猞猁祖先埃西鐸猞猁(L.Isidor dragon)遷移到北美并分化成短尾貓后來,隨著氣候變冷,短尾貓的分布長期局限于北美南部加拿大猞猁直到中更新世才進入北美大陸原本定居在北美南部的短尾貓通過競爭擠走了加拿大猞猁,使其無法向南方遷徙。早期的歐亞猞猁主要生活在亞洲,中更新世晚期才進入歐洲歐亞猞猁進入歐洲后,在大多數(shù)地區(qū)逐漸取代了伊比利亞猞猁到中世紀時,伊比利亞猞猁的分布僅限于伊比利亞半島的南部角落。
現(xiàn)今分布:猞猁物種分布在北美、在歐亞大陸,四種猞猁基本上呈替代分布,短尾貓分布在北美南部,加拿大猞猁分布在北美北部,歐亞猞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范圍從東南部的中國到西北部的挪威;不久前,它還遍布歐洲各地,但由于人類的騷擾,它的活動范圍僅限于歐洲大陸東部和北部森林茂密的地區(qū);伊比利亞猞猁只占據(jù)伊比利亞半島的一角。
棲息環(huán)境:猞猁喜歡棲息在中高海拔的森林中,從針葉林到北部針葉林都有森林植被比較茂密,不同物種的分布略有不同除了生活在森林中,加拿大猞猁還棲息在巖石地區(qū)或苔原上;短尾貓除了生活在森林中,還生活在半沙漠中它們睡在隱蔽的洞穴里,通常在中空的樹上、在灌木叢或巖石縫隙中;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相對平坦,海拔為0-50m ,生活在半濕潤的地中海氣候中,喜歡生活在地中海灌木叢林和沼澤的過渡地帶;歐亞猞猁通常棲息在森林中、開闊和稀疏的森林地區(qū)、沙漠地區(qū)也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北坡的巖石區(qū)和密林中。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覓食行為:猞猁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它獨自狩獵,主要以小型獵物為食,如嚙齒動物、鳥類和小型有蹄類動物主要以兔子為食,但也捕食爬行動物和魚類。不同種類猞猁的主要捕食者是不同的短尾貓和歐亞猞猁捕食鹿等較大的獵物,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只捕食兔子,而加拿大猞猁主要捕食白靴兔(Lepus USA)這一屬的物種在撲向獵物之前會利用密集的掩護來追蹤獵物,但偶爾它們也會利用伏擊狩獵,它們所有的物種都會爬樹。
節(jié)律行為:猞猁物種在夜間比白天更活躍。它們大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只有在冬天這種物種才會在白天更活躍。
社群行為:猞猁物種獨自生活和狩獵只有當雌性教會幼崽狩獵時,它們才會一起狩獵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物種內(nèi)的交流更多,在冬季繁殖季節(jié),雌性和幼崽之間的交流更多。
領地行為:猞猁物種有領地意識,但通常與狼共享領地。成年猞猁的領地隨著緯度的變化而變化,南方成年猞猁的領地比北方小,因為北方的獵物會更稀少。雄性和雌性猞猁的領地范圍是不同的例如,斯堪的納維亞雄性猞猁的平均棲息地范圍是600-1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只雌性棲息地為300只-800平方千米。
交流行為:猞猁物種利用氣味腺和尿液來標記領地邊界,并與其他個體交流猞猁物種在繁殖期會發(fā)出低沉的喉聲,其幼崽在幼年遇到危險時會發(fā)出聲音,但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很少發(fā)出聲音。
其他行為:猞猁物種視網(wǎng)膜后面的反射膜是絨氈層,這使其在弱光下具有出色的視力;你可以在76米外的黑暗中找到獵物;出色的夜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捕獵,但這一物種嚴重依賴聽覺來定位獵物他們的三角形耳朵可以在很大范圍內(nèi)徑向移動,這可以提高他們的聽力;這個物種可以用長胡須來感知周圍的振動和移動物體;這個物種有很強的游泳能力和攀爬能力。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交配繁殖:交配的夫婦只在繁殖季節(jié)呆在一起如果獵物密度允許個體領地重疊,兩性都會有多個伴侶。猞猁在冬末或早春繁殖,這樣它就可以在下一個冬天到來之前撫養(yǎng)幼崽并自立生活在高緯度地區(qū)的種群的交配季節(jié)將晚于正常的交配季節(jié)。不同品種猞猁的妊娠期不同,一般為兩個月,較大品種的妊娠期稍長,一般為55°-77天。在分娩前,雌性需要找到合適的巢穴,比如淺洞穴或空心原木加拿大猞猁的巢穴存在于中空的原木中、樹樁、在樹木或樹根的糾結中。一般來說,該屬的產(chǎn)仔數(shù)為每窩2只-3當食物量大時,猞猁的繁殖力高,平均一窩產(chǎn)仔數(shù)為4只-5只。
生長發(fā)育:幼崽完全由母猞猁撫養(yǎng),大約6個月大時斷奶斷奶后,母猞猁會提供鮮肉,和幼崽一起捕獵只有母猞猁會照顧幼崽養(yǎng)育幼仔需要10到12個月,一年后就可以繁殖成熟后,后代會離開母猞猁。歐亞猞猁的壽命是10歲-12年,加拿大猞猁、短尾貓、野生伊比利亞猞猁的壽命至少為13年,人工飼養(yǎng)的壽命為20年-33年。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xiàn)狀
根據(jù)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的數(shù)據(jù),到2024年,(IUCN)根據(jù)評價結果,在猞猁的種類中,伊比利亞猞猁的數(shù)量增加,而歐亞猞猁的數(shù)量增加、加拿大猞猁、短尾貓的數(shù)量趨于穩(wěn)定。2013年,西班牙南部灌木叢中的猞猁數(shù)量可能不到300只。2002年至2017年間,伊比利亞猞猁的數(shù)量從52只增加到500只。1950年,歐亞猞猁一度被認為在中歐、南歐(巴爾干除外)和西歐已經(jīng)滅絕;到2023年,數(shù)量仍然很少,瀕臨滅絕。
保護等級
2000年,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瀕危物種法》加拿大猞猁被列為48種瀕危物種之一。四種猞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短尾貓等3個物種無危險(LC),IUCN在2002、在2006年和2008年,伊比利亞猞猁被評為極度危險(CR)是唯一被評估為極度危險的貓種。雖然在2015年的評級中,伊比利亞猞猁的瀕危等級已經(jīng)降級為瀕危等級,但是由于稀缺性,、由于伊比利亞猞猁分布范圍狹窄,遺傳多樣性極低,通常被認為是滅絕風險最高的貓科動物。
2021年,歐亞猞猁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被評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2023年,伊比利亞猞猁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上市(CITES)附錄Ⅰ。
致危因素
人類狩獵:在毛皮貿(mào)易的鼎盛時期,猞猁物種的毛皮非常值錢,人們跟著它打獵狩獵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這一物種數(shù)量的減少,甚至導致了一些物種的滅絕。自近代以來,人類一直對伊比利亞猞猁本身及其主要獵物——洞兔感興趣(Oryctolagus cuniculus)濫獵濫殺,伊比利亞猞猁瀕臨滅絕。19世紀,人類的誘捕給加拿大猞猁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棲息地破碎化:棲息地破碎化和種間競爭是潛在影響猞猁種群的兩個重要因素。破碎化有許多機制,包括直接的棲息地喪失、車輛碰撞和道路行為干擾,以及邊緣等景觀特征的變化。加拿大猞猁在美國的逐漸消失是由于人類活動對猞猁及其棲息地的影響。歐洲用于伐木和休閑發(fā)展的國家和州森林將破壞猞猁物種筑巢和養(yǎng)育后代所需的森林,這些活動也將影響猞猁的活動。
種間競爭:種間競爭有兩種形式:剝削競爭涉及潛在的競爭者,如鬣狗和猛禽,它們會搶奪猞猁物種的食物。棲息地的破碎化經(jīng)常會促進多面捕食者鬣狗的競爭、美洲獅都是這個物種的競爭對手。修建道路將分割猞猁的棲息地,隔離猞猁種群,使它們暴露在捕食者面前,并有利于競爭物種進入以前由猞猁物種占主導地位的棲息地,從而威脅到猞猁屬。例如,雪地摩托創(chuàng)造的道路可能會讓郊狼、狼和美洲獅等競爭對手進入該物種的冬季棲息地,機動車輛也會導致猞猁死亡。
保護措施
為了應對棲息地破碎和氣候變化對山貓等瀕危物種的影響,美國國家野生動物聯(lián)合會(NWF)東北區(qū)域中心與20多個公共和私人實體合作維護、加強和恢復阿巴拉契亞北部-阿卡迪亞地區(qū)野生動物的景觀連通性。全國野生動物聯(lián)合會(NWF)及其合作伙伴統(tǒng)稱為“保持聯(lián)系倡議”正在努力保護關鍵的接觸區(qū)域,這對猞猁物種的遷徙至關重要。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