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
白令海,俄語:BeringovoMore,是太平洋沿岸最北的邊緣海,位于(66°31′N,51°22′N)之間,呈三角形。它將亞洲大陸(西伯利亞東北部)與北美洲大陸(阿拉斯加)分隔開,北以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島與太平洋相聯(lián)。白令海的面積超過2,000,000平方公里,被阿拉斯加、俄羅斯遠東和堪察加半島所環(huán)繞。它由深水盆地和狹窄的斜坡組成,然后上升到大陸架上方的淺水區(qū)。白令海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美國和俄羅斯管轄范圍內(nèi)的資源,以及海域中間的國際水域(稱為“甜甜圈洞”)。洋流、海冰和天氣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白令海生態(tài)系統(tǒng)充滿活力和生產(chǎn)力。白令海以1728年丹麥船長白令(Vitus Bering)的姓氏命名,他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探索這個海域的歐洲人,從太平洋向北航行到北冰洋。
地理位置 編輯本段
白令海地理位置地圖
白令海是太平洋沿岸最北的邊緣海,介于51°22′E、66°31′N之間,海區(qū)呈三角形。北以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島與太平洋相聯(lián)。
位于太平洋最北端的水域。它將亞洲大陸(西伯利亞東北部)與北美洲大陸(阿拉斯加)分隔開。面積230.4萬平方公里,海水體積3700×1040㎞3,平均水深1636米,最大水深4773米。并經(jīng)白令海峽連北極海。美俄國界即在白令海和白令海峽上。
1648年俄國探險家杰日尼奧夫(Semyon I. Dezhnyov)率船隊首先來此探險。
1728年丹麥船長白令(Vitus Bering)航行到此海域,因而以他的姓氏命名。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中國與白令海
白令海西岸是堪察加半島。中國唐朝時堪察加半島上的部族曾經(jīng)向唐朝進貢,中國元朝的遼陽行省的最東邊有可能已經(jīng)到白令海西岸。
流鬼國,在堪察加半島—東到白令海峽,唐代流鬼國地界:
白令海
《新唐書·東夷傳》:
流鬼國去京師一萬五千里。直黑水靺鞨東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后。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踐 層冰。逐其奔獸。俗多狗。以其皮毛為裘褐。勝兵萬人。南與莫曳靺鞨鄰接。未嘗通聘中國。貞觀十四年。其王更三譯而來朝貢,授騎都尉。
中國北宋的《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五卷: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十四年(庚子,西元六四零年)
......
辛丑,流鬼國遣使入貢。去京師萬五千里,濱于北海,南鄰靺鞨,未嘗通中國,重三譯而來。上以其使者佘志為騎都尉。
唐代對白令海西岸的堪察加的航線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西元725年),以安東都護薛泰請在黑水靺鞨內(nèi)置黑水軍,以其最大的部落為黑水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并派遣了內(nèi)地長史(都督的副職)等官員協(xié)助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管轄,開元十四年唐朝在這里設置了黑水都督府。開元十六年賜都督姓李名獻誠,對黑水靺鞨地區(qū)(今黑龍江中下游流域)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治所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唐代我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黑水靺鞨開辟了對堪察加的航線即庫頁島與堪察加半島的鄂霍次克海航線。航線起點在莫曳靺鞨(莫曳皆部)所在的庫頁島。
白令海
西方與白令海
白令海
據(jù)報告,1648年,迭日程夫和一個小隊從東西伯利亞海的科雷馬河河口 出發(fā),向東航行,繞過東角(迭日涅夫角),經(jīng)過白令海峽,駛進白令海,并向西到楚科奇半島南端的阿納德爾河口。
當然,白令海是以丹麥航海探險家v.白令的名字命名的,白令海一名最早出現(xiàn)于1778年。在1724年-1749年的北方大考察時,他于1725年~1728年在俄國服役,在俄國彼得大帝的授命下,兩次來到這個海區(qū),探測亞洲和美洲是否在此相連。
1728年,白令離開了他在鄂霍次克海的臨時工作區(qū),駛過白令海,往北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南楚科奇海。第二次出航,白令率30名控測隊員到達美洲,在阿拉斯加南部登陸,但返航時所乘“圣彼得號”船不幸觸礁沉沒,白令和探測隊員全部遇難。
1778年,J·庫克船長乘“決心”號向北航行,通過白令海峽,成為第一個穿過北極圈和南極圈的人。
1778年,英國庫克探險隊的隊員福斯到此海考察,并正式以“白令海”一詞命名此海。
海底洋流
白令海的海水可較自由地與太平洋溫水進行交換,北部與北冰洋冷水相聯(lián),故海面水溫北低南高。西部受北亞漫長而酷寒的冬季影響,海水降溫深度可達150米—250米。東部受北太平洋暖水影響,冬不甚寒,夏較溫暖。水溫的南北差異,加上氣流活動影響,促使白令海表層水的物理變化劇烈。冬季水溫很低,海區(qū)北部冰封千里。夏季最熱月份最高水溫可達8℃。增溫深度可達20米—30米,形成淺水溫度躍層。夏季海面降雨較多和河水注入,使海區(qū)鹽度降低,最低鹽度可達17‰,從而使20米—30米深處出現(xiàn)鹽度躍層。兩個躍層相結合,使3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出現(xiàn)密度梯度,構成夏季顯著的水文特征。
地質(zhì)地貌 編輯本段
海底深度
白令海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淺水區(qū)(淺于200米)和深水區(qū)(深于200米)兩部分,兩者的面積幾乎相等,淺水區(qū)為陸架區(qū),主要分布在東北部,陸架寬達640多公里,其面積約占總面積的44%,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架之一。
陸架上分布著許多淺于150米的水下平原。西南部為深達3700米~4000米的深水區(qū),其西部有自北向南延伸的奧柳托爾斯基海嶺,南部有向北延伸的巴韋爾斯海嶺,分別把科曼多爾海盆、巴韋爾斯海盆和阿留申海盆分隔開。淺水區(qū)和深水區(qū)通過阿留申群島之間的各海峽與太平洋相通。
海底沉積物
白令海
海底沉積物主要由陸源物質(zhì)組成,每年輸入的沉積物約有3億噸~4億噸。沉積物的分布隨地形而不同,陸架多砂礫,陸坡多粉砂,深海盆主要為粘土質(zhì)的硅質(zhì)軟泥,南部海區(qū)多含有火山物質(zhì)。
白令海的海底可分為兩個區(qū)域。東北半部完全為陸架,是世界上最寬的陸架之一。離岸最遠可伸到643公里。經(jīng)白令海峽伸向楚科奇海的地區(qū),陸架淺于200米,使流入北極海盆的海水僅限于表層水。第二個區(qū)域為西南半部,由深水海盆組成,最大深度為4420米。海盆的海底非常平坦,水深介于3800米-3900米之間,且被兩支海脊分隔開。奧利伍托斯基海脊,起自北部,貫穿著整個海盆;另一支為獨特的拉特島海脊,起自阿留申島弧,按逆時針方向盤繞著海盆。這兩支海脊把深水區(qū)域分隔成東、西兩個海盆。在這深海盆內(nèi),還有沉淀得很快的沉積海盆;該海盆在玄武基巖上已覆蓋著2000米~4000米深的沉積物。
著名島嶼
白令陸架還從平坦的海底抬升起幾個島嶼,有著名的圣勞倫斯島、努尼瓦克島和普里比洛夫群島。陸架的邊緣以4°一5°坡度陡峭地下傾。在阿留申島鏈的東南角,陸架深深地被白令峽谷所割裂,該峽谷長度超過161公里,寬度在32公里以上,深深地切入,并有50多條支谷。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峽谷了。在峽谷的兩側,到處都有1829米高的谷壁,矗立于平緩傾斜(0.5°)的海底之上。白令陸架的沉積物是由砂和淤積于坡麓的礫石組成。反之,在深海盆卻覆蓋著硅藻軟泥。
地形特點 編輯本段
白令海大致呈三角形,頂端向北,底部為由阿拉斯加半島與阿留申群島連接的1600公里的長弧所形成。這些島嶼屬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一部分。東西最寬為2400公里,南北為1600公里。海中島嶼很多,有阿留申群島、努尼瓦克島(Nunivak)、圣勞倫斯島、納爾遜島(Nelson)和卡拉京島(Karagin)。白令??煞譃榇笮缀跸嗟鹊膬刹糠?。沿東、北部大陸棚、島棚伸展的淺海平原水深約在150公尺(500呎)。西南海域較深的平原平均水深3700米~4000米。
氣候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終年寒冷。年平均氣溫,南部為2℃~4℃,北部為-10℃~-8℃。北部一年中日平均氣溫在零下和-20℃以下的天數(shù),分別為240天和100天;南部日平均氣溫在-20℃~0℃之間的天數(shù)為140天。年降水量南多北少,東南部可達1600毫米以上,以降雨為主;北部僅280毫米,主要是降雪。冬季,阿留申低壓南移,大部海區(qū)為北極冷氣團和大陸冷氣團所控制,盛行偏北大風,氣溫劇降。最低氣溫,北部為-45℃,每月有一半時間為暴風雪天氣;南部為-23℃。夏季阿留申低壓退向海區(qū)東北部,海洋性氣團向北移動,海區(qū)多偏南風,云霧和降水增多,能見度極差。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洋流
白令海洋流
水團有表層水、中層水和深層水,都源自北太平洋。表層水包括陸架水(水深為100米~150米),是太平洋表層水受海區(qū)的降水、大陸徑流、融冰和結冰、寒冷氣候的影響,發(fā)生強烈變性形成的。鹽度為28.0‰~33.2‰,溫度為-1.6℃~10℃。夏季,最溫暖的低鹽水出現(xiàn)在西伯利亞陸架區(qū),因為那里海水穩(wěn)定成層。中層水位于表層水之下,水深200米~400米之間。溫度為1℃~4℃,鹽度為33.1‰~34.0‰。最低溫度出現(xiàn)在表層水和中層水之間。因為冬季冷卻,對流混合可達200米~300米,而夏季海水受熱只限于近表層(15米~50米),冬季形成的冷水仍殘留在表層之下,出現(xiàn)最低溫度層──冷中間層。隨著冬季的到來,冷中間層得到更新。冷中間層向下,溫度、鹽度增加,是未變性的太平洋水團。深層水團位于400米以下,溫度低于4C,鹽度為34.0‰左右。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減低,鹽度增大,在3500米~4000米深處,溫度為1.51℃±0.2℃,鹽度為34.68‰±0.2‰。
海上風暴
白令海風暴頻繁,氣候嚴寒,海面多浮冰,是世界上航海最艱難的海區(qū)之一。尤其在北部,冬季被1米~2米厚的冰層所覆蓋。海冰始于9月,結冰范圍以1月為最大,可擴展到200米等深線處,最南可達布里斯托爾灣和堪察加近岸。5月開始融冰,7月除了白令海峽仍有浮冰外,均已無冰。
潮汐類型
潮汐類型各地不同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半島(諾頓灣南岸除外),從阿納德爾河口到堪察加海岸都為不正規(guī)半日潮,潮差為0.7米~5.2米。其中以布里斯托爾灣北岸潮差最大,達8.3米。從阿納德爾灣到杰日尼奧夫角為正規(guī)半日潮,潮差為0.2米~3.0米。阿留申群島和諾頓灣南岸為不正規(guī)全日潮,潮差為1.4米~2.0米。白令海峽兩岸潮差最小,僅0.2米~0.6米。潮流很大,海峽東側流速可達3米/秒,7月、8月要比2月、3月大3倍~4倍。阿留申群島各海峽有時流速也可達1.5米/秒~4米/秒。
白令海的潮汐類型是受風的作用而引起的。流入該海的有從阿留申島鏈流入的太平洋水。潮流和從江河流入的淡水。深海盆的海流模式主要為氣旋式環(huán)流。一部分向北經(jīng)白令海峽流出,另一部分返回流入太平洋。陸架上的海流;除了阿拉斯加近岸外,基本上都受潮汐的作用。許多江河流入的淡水,都向北經(jīng)白令海峽流入楚科奇海。
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最窄處僅35千米,平均水深為45米,使太平洋與北冰洋之間深層冷水交換受到限制,因此白令海受北冰洋嚴寒的影響僅限于海峽南端附近海域,從而使白令海區(qū)主要受北太平洋海水交換的影響,是典型的太平洋北部邊緣海。
海洋資源 編輯本段
石斑魚
浮游生物有兩個最旺盛的生長季節(jié),一個在春季,另一個在秋季。它們主要以硅藻為主,為食物鏈提供了基本保證。使白令海成為很有價值的漁場的主要是巨蟹、蝦和315種魚類,尤其是其中的25種魚類及哺乳類更有經(jīng)濟價值,譬如:虎鯨、白鯨、喙鯨、黑板須鯨、長須鯨、露脊鯨、巨臂鯨和抹香鯨等鯨類都很豐富。不過,受到海洋環(huán)境惡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鯨已成為地球上的珍稀物種。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等環(huán)保組織一直在強烈呼吁世界各國政府制定法規(guī)禁止對鯨的捕殺。雖然日本、挪威等國仍然在有組織地捕撈鯨魚,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多國政府都明確對鯨魚實施法律保護。普里比洛夫群島和科曼多爾群島是海豹的繁殖場,海獺、海獅和海象也眾多。
由于冬季強烈的對流混合把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帶至大洋表層,為浮游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F(xiàn)已發(fā)現(xiàn)浮游植物有163種,其中以硅藻為主,主要密集于淺海。魚類很多,據(jù)統(tǒng)計有300多種,包括50種深水魚類。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有鮭魚、鯡魚、比目魚、鱈魚、鰈魚、鱸魚等。此外,鯨類眾多,海獺、海象、海獅、海豹和北極狐等都屬常見。普里比洛夫群島和科曼多爾群島更是海熊的繁殖場所。陸架淺海還有豐富的軟體動物及藤壺、海綿、海蠕蟲和蟹。北部陸架的石油和天然氣,海底的金礦和錫礦都十分豐富,尚有待于開發(fā)。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