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祠博物館
蘇三廟博物館,位于中國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qū)沙福星,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的故居、蘇軾、蘇轍三故居現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蘇三廟的原貌是一個占地約五英畝的庭院房子在元代改為寺廟,明末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四年, (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F在蘇三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保存最完好的蘇三祠堂,被譽為西蜀園林的典范,占地106畝,完整保存了蘇三祠堂、亭臺樓閣古井等古建筑、古樹等蘇家遺跡紅墻綠水環(huán)繞,古樹翠竹隨處可見,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海島居住特色。館內文物近萬件,其中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24件、三級文物696件。比較著名的有《醉翁亭記》拓片《豐樂亭記》拓片《前赤壁賦》《西園雅集圖》《明許光祚書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軸》等等。
2010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景區(qū),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宋代至清代
宋代,蘇三廟是蘇三父子居住的地方。元代以前,蘇三故居被改建為祠堂。
明朝時,蘇三寺得到了重建和擴建。
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蘇三寺主樓,——廳、啟賢堂、木假山堂、瑞蓮閣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蘇三神廟,購買祭祀用的田地。
嘉慶十一年(1806年)蘇三寺新建了東西廂房和帶方墻的門洞,蘇三 里面供奉著一對父子。
嘉慶十八年(1813年)大修蘇三廟,修建來鳳軒等建筑。
咸豐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
同治九年(1870年)添加蘇三寺的大門(現為前廳)耳房。
光緒元年(1875年),修建云嶼樓(原名東坡樓)抱月亭、綠洲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于南宋的海角亭得以重建。
中華民國
民國八年(1919年)眉山警備旅旅長陳在擔任司令部期間,對廟進行了大維修。
民國十七年(1928年),擴建和增建,并改名為蘇三寺“三蘇公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縣文化館成立,全權負責蘇三寺事務。
1954年,文化館向上級申報《三蘇文集》,未獲批準。
1956年,蘇三公園建設委員會成立,9月開始對蘇三公園進行加固維修。
1959年,蘇三紀念館建成,并在國慶期間正式展出。
1979年,蘇三紀念館更名為眉山縣蘇三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人民 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蘇三寺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眉山縣蘇三文管所更名為四川眉山蘇三博物館。
2000年,蘇三寺被省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更名為“三蘇祠博物館”
2006年,國務院公布蘇三寺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2008年,蘇三紀念館建成、碑廊及陳列館、文物精品展覽館、文物庫房、西園、游客中心和停車場、紗縠行。
200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蘇三寺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09年,人民 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蘇三寺為四川省著名服務品牌。
2010年,國家旅游局宣布蘇三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
場館布局 編輯本段
蘇三廟博物館現在占地6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基本上保持了歷史全景平面略呈倒梯形,可分為東西兩部分、西、中三部分。東邊的兩個角近似直角,西邊是斜邊。南側東邊是南門,有售票處和解說聯(lián)系,南側西邊是防火門和保安處,西北角是西門,有售票。
從中間的南門進入博物館,是蘇祠堂的主體建筑區(qū)三面環(huán)水,亭臺樓閣環(huán)繞,前廳自南向北、饗殿、啟賢堂、來鳳軒為中軸線,兩側有不對稱的東西兩翼,形成三進院落。
西面和東面都是園林區(qū),都延續(xù)了中央園林的意境和布局風格。西部的建筑大多是民國以后加的從南門進入后,他們進入了西園,包括西燕湖、消寒館、船塢、蘇宣風格的建筑,如西園中郁郁蔥蔥的竹林“三分水,二分竹”該島以風景園林和許多古樹名木為特色,是游客游覽的好去處。
東面是新建的東花園從南門進入后,進入東園以示忠誠、醉翁亭、豐樂亭、碑亭、萬象堂形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中間花木扶疏,小橋流水。東方園林水榭景觀與西方園林建筑景觀已成為蘇三寺廟博物館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景觀景點 編輯本段
三蘇紀念館
三蘇祠紀念館(生平陳列館)始建于1959年,2007年重建,從300多平方米擴建到3000多平方米。博物館使用多媒體、觸摸屏、硅膠臘像、三維動畫和其他現代技術展示了蘇三的生活、字畫、文物等。
南大門
南門是蘇三寺的正門,位于蘇三寺的最南端它由兩間臥室和兩根門柱組成它建于民國十七年(1928)大門朝南,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寺廟門廊建筑它于1981年重建。南門為三檐倚山式,屋頂為水泥瓦和小青瓦主脊兩端呈吻狀,飾以龍頭滾草紋,均為鋼筋混凝土。寢室高7.51米,主任宿舍門 13.1米,寬5.1米,臺階高0.41米,中間是門廳。這是清代著名書法家何題寫的“三蘇祠”刻在牌匾或門柱上、劉孟伉寫的對聯(lián)“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整個大門覆蓋著巨大的古榕樹,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前廳
前殿建于清同治九年(1860)它也是清代蘇三寺的大門,有一個懸掛的山形屋頂,一個提梁的梁架和一個小青瓦屋頂屋檐懸于墻外,形成一座單檐懸山。前殿形似三橘,南四柱兩室,北五橘六柱房脊中央飾以陶瓷壽字草紋,廳門中央為梅州道光年間洪云開所提字“文獻一家”門框上是清代宣彤的第二年(1910年)四川鹽茶大使趙凡撰文“一個父子三字客,四個千古文章大師”對聯(lián)。前廳建筑面積長度21.06米,寬5.92米,廊寬1.8米,通高7.03米,建筑面積225平方米。亭的頂端向北開放,最初用于存放從明朝到民國時期在寺廟中修建的牌位改造后用作食堂,出售旅游紀念品,2005年恢復涼亭。大殿前,兩棵參天近千年的巨型銀杏樹頗為壯觀。
饗(xiang)殿
飯?zhí)媒ㄓ谇蹇滴跛哪辏?665)有三個房子,這是專門用于祭祀蘇三的活動,面朝南。餐飲店平面呈長方形,小青瓦屋頂,硬山屋頂外間是吊梁架,外墻是斗梁架屋頂交叉處有寶頂三檐亭飾,六組對稱獸,兩端飾以陶瓷吻。三個房子各有一個牌匾和對聯(lián),從左“文峰鼎疇”,中間為“是父是子” 的右邊是“文章氣節(jié)”,對聯(lián)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梅州知府楊清源寫的“It 很難找到官方的蹤跡,只贏得了三個杰出的男人以前沒有過去,以后也沒有現在我懂文章,我能像河流一樣行走大地;天心本來是屬于他的,盡管他很努力,但能不能揚起來,能不能沉下去,父子還是名山”最為有名。該廟是專門為蘇三和他的兒子的雕像覆蓋著一個神龕,掛在頂端的中間“養(yǎng)氣”牌匾,左右各一個門洞,掛在西楣上“文淵”,東門楣懸掛“學藪”廟前有一個長方形的青銅鼎供祭祀用。饗殿長17.74米,寬7.高72米,高9米,建筑面積220平方米院內有花草盆景,有專人維護,換季,讓飯?zhí)酶猩鷼狻?br />
啟賢堂
七賢堂是一座寺廟,寓意承前啟后建于康熙四年(1665)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嘉慶十八年,民國八年(1919)1984年三次大修,供奉蘇氏宗祠牌位。七賢殿分南北兩部分,南面是七賢殿,北面是穆洛克里殿。七賢堂是小青瓦房,倚山屋頂,挑梁梁架屋頂交匯處兩端飾以吻,脊上有動物,均飾以卷草紋、南、西面三個方向各有一座回廊,堂前庭院中有一口古井,四周種著各種珍奇樹木,不同的草。木質假山大廳現在是陳列室,大廳上方中間有一塊牌匾“木假山堂”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大殿正中擺放著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梅山書院講師李夢蓮贈送的木質假山,長約3米,寬1米,高15米.4米,象征著蘇三父子的完整性,與大廳前水池中的假山相呼應。啟賢堂長14.29米,寬8.1米,高8.35米左右的回廊是1.68米,占地204平方米。
來鳳軒
來鳳軒是宿舍堂,嘉慶十八年修繕時改名集美堂解放后大修,改名來鳳軒,倚山屋頂,小青瓦屋頂。來鳳軒現在是蘇三蠟像的展室,后面還有竹林圍擋,讓來鳳軒看起來更加緊湊。來鳳軒面長21.66米,寬10.26米,高7.3米。四周回廊寬1.25米,建筑面積295.5平米。
披風榭
海角亭建于南宋它是一座建在海濱供休息的木屋這架飛機是正方形的那是在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梅州紀念蘇軾、陸游、廖偉翁重建了這個亭子。斗篷亭朝北,高10米它分為上下兩層,有16根柱子較低的樓層是一個開放的門廊,周圍是飛行椅。屋頂為提梁式結構,屋頂鋪瓦,路口有卷草圖案,頂上為壽星點綴。斗篷亭背靠瑞蓮池,池中有白婆亭和瑞蓮亭。
百坡亭
柏坡亭橫跨瑞蓮西池,是一座金字塔形屋頂的六角亭。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建,亭長20米,東西廊,瓦頂斗式結構,中間有一個八柱亭。展館內有飛行椅供游客休息使用。 “百坡”意思是希望會有更多的杰出人物蘇麗珂東坡。
瑞蓮亭
瑞蓮亭原名“觀蓮亭”,位于瑞蓮池,坐西向東,清康熙四年(1665)擴建后命名為瑞蓮閣。瑞蓮亭是一個八角形的屋頂,由十二根柱子和一個八角形的亭頂組成屋頂鋪瓦,亭頂飾花瓶形擺件,屋脊飾動物。亭內懸匾“瑞蓮重現”四個字,當蘇軾 美國兄弟獲得金牌提名,瑞蓮,又名冰蒂蓮,出現在泳池里從那以后,瑞聯(lián)就有了吉祥的征兆。瑞蓮亭邊長2.65米,高7.9米,建筑面積62.7平方米,展館四周有飛椅,供游客觀賞荷花。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蘇三寺廟博物館有近萬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24件、696三級文物,宋代、明、清代東坡書法墨跡拓本246份。其中《醉翁亭記》作為分機、卷《西園雅集圖》、文章山斗青花書法紅墻符筆筒、青花夜游赤壁詩圖梁壺等藏品聞名遐邇。
《醉翁亭記》摩擦
《醉翁亭記》,一級文物,蘇軾 其楷書作品創(chuàng)作于北宋元佑六年(1091)同時《醉翁亭記》也是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名篇。最初的收藏品在故宮博物院1959年蘇三紀念館成立后,被轉移到蘇三寺廟博物館。
石《西園雅集圖》卷
《西園雅集圖》是二級文物北宋時,徐的校尉邀請?zhí)K軾、蘇轍、黃庭堅、秦觀、包括李在內的十六個人在自己的花園里討論知識和技能,因為邀請的人都是作家、書法家、畫家,所以它被稱為“雅集”這個集會被后人稱為“千年第一盛會”
紅壁賦青花書法筆筒
《青花書赤壁賦筆筒》二級文物,清康熙時期制作。筆筒為圓柱形,高14.5厘米,口直徑17.2厘米,底部直徑17.3厘米。蘇軾《前赤壁賦》全文寫在外墻,附詩“繼續(xù)此游500年,水還在天空中飄。今夜徘徊東山月,仿佛是秋天”
赤壁詩中青花夜游,人物,提梁壺
《青花夜游赤壁詩文人物圖提梁壺》二級文物,清雍正年間制作,整體呈圓柱形,高16.5厘米,口徑4.0厘米,底部直徑8.8厘米,最大寬度11.6厘米。壺身略凹,橫壺頂部有瓶蓋,兩側有吊梁在壺身的一側,有一幅蘇軾 乘船夜行,彼岸有詩“繼續(xù)500年前的這一趟,水還在天上飄。今夜徘徊東山月,仿佛是秋天。赤壁附近有客得魚,黃州外無人帶酒。唱成一池千山寂,孤鶴過江掃舟。底部是“雍正年制”四字。
展覽活動 編輯本段
三蘇祠堂文化展
蘇三廟的展覽以文物為主、故事、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將文物與故事故事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形成展示空間與古祠堂建筑園林的自然融合。主要表現祠堂中軸線上的飯?zhí)?、啟賢堂東西廂房、木假山堂、來鳳軒等核心建筑使游客能夠祭奠祖先,了解蘇州府的故事和蘇三的文化,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蘇生平成就展
蘇三紀念館共兩層,占地約2000平方米一樓是蘇洵、蘇喆 二樓為蘇軾生平及成就展蘇三紀念館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蘇三文化展覽館。為營造展品、主題與場景融為一體,紀念館采用聲音、光、塑造場景、多媒體等方法展示三蘇文化、蘇三的故事讓觀眾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受到沖擊“身臨其境“該館采用聲音模擬電子屏幕展示圖片和視頻資料蘇三父子硅膠畫像還原歷史故事蘇三模擬手跡古籍善本等,在講解員的講解下,可滿足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參觀需求。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文化意義
蘇三文化形成于北宋時期它是由蘇三 這對父子在接受中國文化和廣泛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它特有的親切感、曠達、博大特點。尤其是蘇軾,不僅在詩歌上、他在書畫上有很深的造詣,在政治上也是如此、軍事、文化、宗教等領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蘇軾 美國的影響已經遠及海外,歐洲和美洲、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和東南亞國家發(fā)表了很多研究蘇軾的文章,也被法國《世界報》選為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千年英雄”
受儒家思想影響,蘇軾應運而生“仁”以人為本的思想核心和政治理念。直言敢諫,體恤民情在當地的感受。他的文學成就在北宋影響很大,文章廣為傳頌,吸引了大批想向他老師學習的學生迄今為止,學者文人對蘇軾的研究從未停止。
藝術價值
蘇三寺的古建筑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充分展示了清初官方的建筑風格。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攢尖式屋頂,殿、堂、亭、軒、四合院之類的空間建筑,還有各種山脊和動物、親吻動物等,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提供了物質基礎。
蘇三寺古建筑的空間形態(tài)、功能作用、物質組成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通過對古建筑的建筑內涵和結構理念的研究和學習,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習俗和邏輯內涵,對于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開發(fā) 編輯本段
2019年7月25日,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四川省人大批準《眉山市三蘇遺址遺跡保護條例》。
蘇三寺博物館多次舉辦講座論壇,出版了《三蘇祠志》《蘇東坡與西園雅集》《名人與三蘇祠》301010010《蘇祠漫步》等書籍,發(fā)表了多篇與蘇三寺相關的論文。同時開展“是的,父與子,——‘三蘇家風進萬家”清風揚起眉毛 干凈整潔”和其他主題活動“博物館進校園”博物館進社區(qū)”等社會教育活動。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