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戲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戲劇類項目。主要流傳在江蘇通州中西部及周邊縣市部分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戲劇,傳承至今已逾千年歷史,是華夏巫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千五百年前的古通州(胡逗洲)四面環(huán)水,交通閉塞,成了朝廷流徙犯人的場所?!傲魅恕背蓡T復雜、南北交匯,不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習俗,也“流入”了巫覡演唱、祈福消災這一民間習俗。當?shù)厝朔Q之為上童子或童子上圣。
童子技藝主要可以概括為“表”和“圣”兩大部分,“表”即上表請?zhí)焐?,“圣”即“天神下凡附身童子”。民間家庭演唱之“化蘭門”最簡單,只是一個童子的演唱活動。最復雜者“九表十三圣”規(guī)模最大,為時三天三夜,參演童子數(shù)十人。童子號稱意詣可自由游走于神、鬼、人三界,并以此為手段,為民間百姓消災除病、納吉祈福。童子除在家庭演唱外,還適時組織童子會,亦稱消災勝會。這是民間自發(fā)進行的旨在消災祈福的一種集會活動,一般規(guī)模較大,文童子坐唱,武童子則展示其武功絕技以娛神、娛人。
童子上圣因為全部使用南通的方言俚語,且配樂均為打擊樂,聲腔怪戾突異、高亢悲愴,具有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力,同時演唱內(nèi)容多與降妖捉鬼、神仙靈異有關,所以自然地吸引了相當一批受眾,而它的宗教與戲劇、舞蹈、雜技互為表里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也為日后童子的“戲劇化”奠定了基礎。
南通童子戲的學術研究價值頗高,目前已有一批專著在海內(nèi)外出版。南通童子戲曾于2004年出訪韓國,在國際民族民間文化交流中嶄露頭角。
童子戲,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地方傳統(tǒng)戲劇,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童子戲是江蘇民間祈?;顒又械囊环N演劇形式,流傳于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北部、通州區(qū)中西部和周邊部分地區(qū),當?shù)胤Q之為“上童子”或“童子上圣”,其表演形式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童子戲使用南通方言演唱,同時配以打擊樂器的敲奏,聲腔怪戾奇特、高亢悲愴,具有強烈的沖擊力,演唱內(nèi)容則多與降妖捉鬼、神仙靈異有關。 2008年6月7日,童子戲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編號Ⅳ-105。
起源發(fā)展
編輯本段
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江淮有五個舉子進京赴考,誤了考期又無回家的銀兩。他們憑就吹拉彈唱的本領,在長安城說唱鄉(xiāng)曲童子書謀生。唐王宣五位舉人金殿獻藝,晨昏相伴。一天,龍虎山張?zhí)鞄熯M宮。唐王想試試天師的本事,讓五舉人躲在金殿下的地坑中,上用木板掩蓋,約定跺腳為號,指揮樂聲起止。天師上了金殿,只聞音樂飄忽隱顯,不見人蹤。唐王戲說天師攜妖魔入宮。天師祭劍屈斬五位舉人。五舉人化成冤魂大鬧皇宮,向唐王索命。唐王無奈,請?zhí)鞂m三仙女領弟子用巫法儀式平息了紛爭。唐王冊封三仙女與她的弟子是驅(qū)邪納吉的童子。
身受皇封的童子身價大振,傳唱盛唐的故事成為特許。于是他們將唐王魂游月宮,魏征夢斬涇河老龍,江流兒唐僧西天取經(jīng),劉全冬天地府進獻西瓜,魏征幼子九郎代父上天入地請神——請十殿閻王、玉皇大帝、群星列宿,踏遍大小寺廟,恭請各路菩薩神仙,做逐疫納吉的消災勝會……逐一演繹成鼓詞戲文,俗稱十三部半童子書。這類演唱盛唐的系列故事有似當代的連續(xù)劇,成為童子戲的主體。
發(fā)展
童子戲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傳統(tǒng)祭祀舞蹈演變,與巫術有著密切關系,至清代中葉,它逐步完成了從娛神到娛人的過渡,發(fā)展為一種戲劇樣式。
通州約在南北朝時期開始成陸,至后周顯德年間(公元958年)始有建置。成陸之初,由于四面環(huán)水,荒涼貧窮,初民來自四面八方,遂把楚越等地的巫風也傳承過來。
至明代中葉以后,以童子戲為主要標識的通州民間巫風活動已經(jīng)十分活躍。據(jù)史料載,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城隍會上,“裝飾諸魑魅魍魎之狀,游行于衢市,易人於幽冥?!笨梢姰敃r就有規(guī)模宏大的“童子會”了。
到了清代,童子會已遍及城鄉(xiāng),這在文人作品中時有描繪:“萬寶秋成祝滿倉,村村賽鼓覡巫忙?!保ā逗A曛裰υ~》)
到了民國年間,巫人活動已由單純的家庭祭祀、祈福消災向民間戲劇活動發(fā)展,參加演出的巫覡動輒多人,觀眾成千上萬。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封建迷信活動被逐漸扼制,同時會唱童子戲的人越來越少,而被其他劇種替代,所以童子戲也慢慢失傳了。
類型
中國傳統(tǒng)儺戲主要分為四類型:即民間儺、宮廷儺、軍儺、寺院儺,江蘇沭陽的童子戲?qū)儆诿耖g儺和宮廷儺系列,原因有三:其一,據(jù)《史記·貨殖傳》載:“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薄?/span>漢書·地理志》載:“楚人信巫鬼”。由此可見,沭陽一帶尚為楚國屬地,受巫文化的影響很深,對于巫文化有其歷史的繼承性;其二,后存的童子戲在演出形式上仍有濃烈的巫文化遺風,它的演出完全依附于祭禮許愿等迷信活動形式,如“燒豬”等;其三,已存童子戲的劇目均為生活小戲和公案戲,因此說屬于民間儺和宮廷儺系列。
沭陽在南北朝時為童縣,童子戲因其流布地區(qū)而得名;另外,此戲為童子所演唱,民間有“老陰陽、少童子”之說,童字亦指童子,劇種因其演唱者身體而得名,因此,儺舞為童子戲的正直起源。
分布區(qū)域
編輯本段
童子戲主要分布在通州中西部及周邊地區(qū)(含如東、如皋及南通市部分地區(qū)),這一帶系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氣候溫濕,土地肥沃,河網(wǎng)密布,盛產(chǎn)糧棉,系經(jīng)濟較發(fā)達地區(qū)。
童子戲起源于“以舞降神”的巫覡演唱,與當?shù)氐姆窖?、文化、風俗、民情相交融,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傳統(tǒng)戲劇。童子戲使用南通的方言土語,唱的是俚曲小調(diào),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唱腔高亢清亮,如泣如訴。主要有鈴板腔、點鼓腔、圣腔、書腔、喜腔。唱詞句式多為老百姓喜歡的七字句、十字句。
童子戲樂隊中清一色為打擊樂,有大鼓、鑼、鬧缽、手鼓等,無絲弦樂器。童子可分文童子、武童子兩種。文童子以念唱為主;武童子的表演形式融雜技、氣功為一體,驚險刺激。
童子戲不僅用海州方言作為舞臺語言,而且唱腔曲調(diào)——“童子調(diào)”的古典調(diào)就叫“卩阿大?!?,唱法是四句一轉(zhuǎn)頭,與漁民號子“嗨——啊”及農(nóng)民打嘞嘞“Ⅱ阿哈嗨”的腔調(diào)、節(jié)奏更為相似,只是稍多藝術性和節(jié)奏感,故男女老少都聽得懂,都愛聽。童子戲傳統(tǒng)劇有三十目四大本,六十八單出,許多劇目雖然名稱不同,但基本主題大體一樣,用神話傳說的形式,勸人為善,勸人孝悌,故童子戲藝人自稱為“善行”。童子戲伴奏只有鑼鼓和大、小鈸等打擊樂,沒有管弦樂,有的只用兩只單面狗皮鼓,加一只小碰鈴;傳統(tǒng)的演唱形式有:“臺子戲”,化裝在舞臺上演出;“場子戲”,一張小桌兩個人,敲單面鼓對面而唱;“堂戲”,在人家屋內(nèi)唱戲;“打門頭詞”,演員一、二人不拘,站在人家門前敲鼓唱一段戲文,討點錢、糧藉以混生活。俗稱童子戲為“大戲”,認為童子戲文雅、穩(wěn)重、正統(tǒng),是姑姑奶奶戲;一些封建思想嚴重的人,嚴禁家中婦女看小戲,但可以把童子戲請到家里專唱給婦女們聽,或者由老奶奶帶領女孩子們到戲場看。由于童子戲多與巫婆、神漢相聯(lián)系,為民間消災了愿,封建迷信色彩比較濃,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反封建迷信運動中,童子戲藝人紛紛改行學淮海戲,使這個劇種奄奄一息,瀕臨滅絕;現(xiàn)今如能抓緊扶植其人民性的一面,摒棄其封建迷信成分,這個劇種仍有復興的可能,因為它適合廣大群眾的口味,受到群眾的歡迎。 童子戲的行規(guī)行俗是很嚴格的。童子戲藝人信仰的祖師爺也是唐明皇,用黃紙糊成的一個“⊥”形靈位牌,上端涂成黑頭子,中間寫“唐明皇萬歲”,兩邊寫“侍奉香火”四字,平時收藏在衣箱內(nèi),這個衣箱就是“主箱”,除小花臉外,任何人都不能坐在上面。童子戲每年最忙的是臘月和正月,此時民間求安了愿的最多,但無論怎樣忙,臘月三十晚上,要把所有的服裝道具人箱內(nèi)“封箱”,封箱時要在每個箱內(nèi)放些糕果,叫“開臺高(糕)”或“開口高(糕)”。開臺第一天要在后臺供唐明皇靈位,演員登臺前要向祖師爺磕頭;開鑼第一場戲必須唱神戲:《岑香救母》和《韓湘子度妻》。
童子戲藝人內(nèi)部,有嚴格的行規(guī)行俗。不相識的同行藝人來到戲班內(nèi),要嚴格按照俗規(guī)驗明身份,外來人見主人時首先要抱拳當胸,謙遜地作揖并說:“唐眾仙辛苦了?!卑鄡?nèi)人間:“你是哪一行的?”答:“善行的?!痹賳枺骸澳愀奈慌芡龋磫枎煾得郑??”答:“家?guī)煛燎f×老先生,上邊×字,下邊×字?!被卮鹜戤?,走到唐明皇靈位前,點起三支香插入香爐內(nèi),再磕三個頭,作三個揖,這樣即會被看成是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行內(nèi)人,或人班唱戲,或相幫解決困難,走則歡送留則歡迎,十分義氣。 童子戲藝人平時不準別人亂動鼓,鑼不準卡著放;睡覺時不準脫內(nèi)衣,不準仰臥也不準俯臥,只準側臥,俗叫“立著睡”;早晨起身嚴禁說龍、牙、虎、夢、霧、雷等;同行內(nèi)形成一系列行話;如:師傅——“貴前人”,徒弟——“走家子”,刀——“青鋒子”,槍——“紅纓子”,鼓——“花腔子”,鑼——“?;献印保?/span>大鈸——“癡子”,柬板——“云揚子”,胡子——“檐口”,衣箱——“措金子”,多喝一點——“海環(huán)子”,少唱一點——“剪環(huán)子”,唱錯——“偏子”,吃飯——“擔憨子”,睡覺——“垂頭子”,上霧——“掛帳子”,啞巴——“偏月子”。數(shù)字表達為:“-‘條’,二‘思’,三‘稱’,四‘治’,五‘摸’,六‘繩’,七‘糾’,八‘爬’,九‘艾’,十‘禿千子’?!?/span>
童子戲的傳承主要有師徒相授及家族傳承兩種。民國年間,童子戲藝人中負有盛名者為通州東鄉(xiāng)麻蝦子榨的戴等姑娘與白蒲東北鄉(xiāng)的朱蓮子。據(jù)時報載:戴等姑娘發(fā)刀會(童子會的一種)“赤腳攀登織布機刀綁成的刀山,至頂上唱淫詞褻曲,觀者如蟻?!?《通海新報》)顯然,戴等姑娘是個身手非凡的女武童子。
民國年間,巫人活動已由單純的家庭祭祀、祈福消災向民間戲劇活動發(fā)展,參加演出的巫覡動輒多人,觀眾成千上萬。興仁鄉(xiāng)發(fā)刀會“延聘巫覡男女兩人,在織布機綁成的刀山頂上唱淫詞褻曲,鑼鼓喧天,一般農(nóng)愚村婦兒童,奔觀如蟻?!?《通海新報》)1921年(民國十年)秦灶鄉(xiāng)童子藝人徐長元、受京徽戲演出影響,自購戲服,組織人馬演出勸世文《唐僧取經(jīng)》等劇目。
家庭傳承中具有代表性的為劉橋鎮(zhèn)胡玉龍、胡松山、胡夕平祖孫三代,胡氏系雜技世家,在童子戲中融入雜技等高難度表演動作,增加了觀賞性。
后來,南通市通過對童子戲的普查,排查出陳張林、東永清、葛蘭生、顧鏡清等19位代表性人物并已初列出他們的傳承譜系。
童子戲是中國儺文化遺存不多的一個重要分支,已傳承千年以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國儺、儺舞、儺戲的重要資料,后來頻頻走出國門,參與亞洲民俗文化大舞臺的演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與童子戲伴生的《十三部半巫書》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全書長約1萬5千余行,主要記敘唐初的朝野大事及逸聞傳說,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童子戲由古代通州民間的“上童子”、“童子會”等宗教祭祀儀式演化而成的,發(fā)展軌跡至少在千年以上。
“上童子”為一家一戶舉行的驅(qū)妖除魔、治病消災的宗教祭祀儀式,以規(guī)模大小分為“化蘭門”、“度關紙”、“小金堂”、“三表三圣”、“三表五圣”、“五表七圣”、“七表九圣”、“九表十三圣”等多種。其中“化蘭門”最簡單,只需一個童子,過程簡單;而“九表十三圣”規(guī)模最大,需時三天三夜,參加的童子則有數(shù)十人。通州民間像“九表十三圣”此類大規(guī)模的上童子儀式已不多見,常見的則多是過程較簡單、參與童子較少的幾種類型。
“童子會”,亦稱消災勝會,是民間集體進行的一種消災祈福的活動,規(guī)模較為宏大,一般由“會頭”組織,資金來源于民間籌集??筛鶕?jù)節(jié)氣、時令、地區(qū)、行業(yè)、天災人禍等分別取名如玉皇會、都天會、東岳會、觀音會、老爺會、盂蘭會、青苗會、豐收會、龍王會等等,名目繁多。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昌明,以及通州“廟會”的實際內(nèi)容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此類大型童子會活動已屬罕見。
1957年,南通地區(qū)成立了第一家童子戲劇團,并冠名“通劇”。至此,孕育了千年以上歷史的童子戲正式“登堂入室”,成為江蘇眾多地方戲中的一個成員。童子戲主要演出古裝傳統(tǒng)戲,主要劇目有《李兆庭》《陳英賣水》《秦香蓮》《唐僧取經(jīng)》《鄭三郎》《九郎救父》等,其中有童子藝人自編的劇目,亦有移植其他地方戲劇目。
童子戲的演出代表作有《西游記》《唐王游地府》《劉全進瓜》《審包公》《搖錢記》《花仙果》《劉文龍求官記》《王清明合同記》《李兆庭寫退婚》《趙五娘吃糠》《李三娘捱磨》等。
2004年,南通童子戲赴韓國訪問演出,為國際民間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2013年10月,南通市開發(fā)區(qū)舉行送“愛”下鄉(xiāng)慶重陽活動,為當?shù)乩夏耆罕娝蜕狭艘慌_豐盛的節(jié)日文化大餐,童子戲《家和萬事興》演出其中。
2018年11月,童子戲等在上海大世界舉行的2018長三角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閉幕式上參演。
2012年8月,南通童子戲:“活態(tài)”保護,小戲唱出大舞臺的電視節(jié)目獲南通市廣播電視作品三等獎。
童子戲是深受群眾歡迎的一個江蘇省傳統(tǒng)戲曲劇種,是一門多功能、多學種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它和人類學、藝術學、民俗文化學、社會宗教學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一個古老的劇種,它顯示了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活化石”的價值。 傳承狀況
童子戲因長期依附于神巫迷信活動,缺乏獨立性,故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劇種。特別是隨著社會精神文明的推進,封建迷信活動被社會文明所排斥和扼制,童子戲也就自然呈現(xiàn)出萎縮和瀕臨失傳的厄運。
傳承人物
胡夕平,男,漢族,1929年3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童子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通州市申報。
中國解放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在南通市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下,相繼成立了業(yè)余童子戲演出團和專業(yè)的實驗通劇團,對傳承保護童子戲有一定作用。
1988年10月,在南通市文化局組織下,拍攝了《南通童子戲》專題電視片。
1989年,曹琳的《從上童子到南通童子戲》、沈志沖和吳周翔的《南通僮子會史料專輯》相繼出版發(fā)表。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通市通州區(qū)文化館(南通市通州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獲得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