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王陵遺址
殷墟王陵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殷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了殷墟遺址。遺址內(nèi)建有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護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標示以及480余座祭祀坑、獸祭坑展示工程等。殷墟王陵遺址已成為一座初具規(guī)模的集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和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大型遺址公園。在2023年3月2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正式揭曉“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在列。殷墟王陵遺址位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北岸的一個古代遺址,與小屯村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與東面的洹北商城遙相呼應,共同組成了聞名中外的殷墟遺址。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殷墟王陵遺址
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被國際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第二個古埃及”,開創(chuàng)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學術(shù)界公認為殷商時期的王陵所在。它的發(fā)現(xiàn),確證了殷墟商代都城的歷史地位,直接推動了中國奴隸制社會的研究,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殷墟王陵遺址
從2001年4月,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以來,已經(jīng)走過了5年多的時間。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后投入2億多元巨資,編輯制作了申報文本及其2個補充資料,拆除各類建筑21萬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綠化19.7萬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huán)境。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跡,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特別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質(zhì)量、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發(fā)掘過程 編輯本段
殷墟王陵遺址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fā)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fā)掘,后來由于抗日戰(zhàn)爭而停止。1950年后又重新開始發(fā)掘工作,到1986年已經(jīng)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fā)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2022年1月,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洹河北岸的殷墟商王陵及周邊區(qū)域新勘探發(fā)現(xiàn)兩個圍溝及400余座祭祀坑,刷新了對商王陵園格局的認知。
遺址分布 編輯本段
殷墟王陵遺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
殷墟王陵區(qū)包括東、西兩區(qū)。自1934年起,這里共發(fā)掘13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區(qū)有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布,最西為M1500、M1217號,最東為M1001、M1550號,位于中間東北部的為M1004號,西北部為M1003號,南部為M1002號,居中位置為M1567號;東區(qū)有5座大墓,其中4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號,2條墓道大墓3座,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號(武官大墓),1條墓道大墓1座,為M260號。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后期的王陵。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2023年2月22日,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
2023年3月2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正式揭曉“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在列。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