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又名中山、蔣山、神烈山,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十三陵是——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南京 美國名勝古跡云集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中山風景區(qū),位于紫金山南麓。
紫金山主峰海拔448.9米,周長約30公里,三座山峰像龍和山一樣連接在一起、水、這座城市渾然一體,歷史悠久“中山龍蟠,石城虎踞”早在三國兩漢時期就非常有名。紫金山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態(tài)休閑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中的一座山,是為“中國城市人文第一山”
紫金山有許多名勝古跡,在山的南面有夏紫洞、一人泉、頭陀嶺、永慕廬、紫金山天文臺,山前有中山陵、音樂臺、美齡宮、流徽榭、永豐社、行健亭、藏經(jīng)樓、戴笠 墓,西面有燕子湖、中山植物園、下馬坊、梅花山、明孝陵、明東陵、廖仲愷何香凝墓、顏真卿碑林、夏紫湖的東面有靈谷寺、鄧演達墓、譚延闿墓、中央體育場舊址有徐達 墓在北方、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等。
紫金山古稱金陵山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在此建金陵城,故名。漢代稱鐘山。從地面升起,形狀像一條盤繞的龍,叫做“中阜龍盤”漢末,姜為秣陵都督,卒于此后來,孫權把這座山命名為蔣山。
三國時,諸葛亮來到江東,準備與東吳的孫權結(jié)盟,共同抵抗曹操八十萬軍隊。路經(jīng)林陵(即今南京)那時,我看到了北方的長江天險,紫金山巍峨如龍 走吧‘屈,石山地勢險要而堅固,如虎棲于河畔,令人扼腕嘆息:中山的龍蟠,四周都是石頭,真是皇帝的家的土壤。并敦促孫權在這里建都。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遷都南京,改凌琳為建業(yè)。此后南京為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各朝的都城,“六朝古都”的說法由此而來。
位置境域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中山門外。6]從地面升起,形狀像一條盤繞的龍,叫做“鐘阜龍蟠”紫色山脈從太平門附近向西延伸,在方圓有31平方公里,有三座山峰。主峰北峰位于中心以北,海拔448.9米,寧鎮(zhèn)山脈最高峰。第二座山峰是小貓山,第三座山峰是天寶山。紫金山略呈弧形,口朝南,蜿蜒如龍。山脊北峰為轉(zhuǎn)折點,西段為西南走向,在太平門附近入城,其余礦脈斷斷續(xù)續(xù)向西延伸為傅貴山、九華山止于北極閣。東段向東南延伸,止于馬。
地層遺跡
紫金山紫金山屬于寧鎮(zhèn)山脈寧鎮(zhèn)山脈是揚子陸游東部寧鎮(zhèn)山脈造山運動在侏羅紀末至白堊紀初向北突出的弧形褶皺,在中生代晚期經(jīng)歷了斷層運動和連續(xù)物理作用、紫金山是這條山脈西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化學和生物作用形成的。除了中山主脈,還包括一系列丘陵。其地層結(jié)構(gòu)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侏羅紀香山層,又稱中山層,分布于中山山南坡;二、三疊系黃馬頁巖分布在中山北坡;三、第四紀下蜀黃土分布在丘陵地帶,覆蓋南北坡的低山丘陵地帶;四、腳下的玄武湖屬于一個構(gòu)造盆地,地質(zhì)構(gòu)造屬于寧鎮(zhèn)山脈西端。
地貌特征
紫金山的土壤大部分屬于黃棕壤和黃壤。因為地型、母質(zhì)和植被不同,所以土壤性質(zhì)也不同。黃褐色土層色調(diào)均勻,層次不明顯,呈酸性或弱酸性反應,鹽基不飽和,介于北方土壤和南方土壤之間。黃河土層明顯,阻礙森林根系發(fā)育,呈現(xiàn)酸性反應,鹽基接近飽和,一般在中性母質(zhì)發(fā)育。
紫金山景區(qū)南坡以侏羅系礫質(zhì)石英砂巖為主,抗風化能力強;北坡三疊系黃馬青組鈣質(zhì)砂巖以鈣質(zhì)砂巖為主,其抗風化能力相對較弱,從而形成平緩的南坡、北坡陡的總趨勢。地貌成因類型為斜山,再經(jīng)侵蝕形成單斜山。
水文特征
紫金山地區(qū)地形起伏,水系發(fā)達,景觀是景區(qū)的特色部分。景區(qū)內(nèi)有湖泊、河溪、池、水井和其他水體占地64公頃,包括中山的燕雀湖(前湖)白馬湖、竹海湖、流徽榭、琵琶湖、紫霞湖、梅花湖、小紅山水庫、流殤曲水系、上下黃馬水庫、軍民友誼水庫、王家灣水庫、資金山水庫、五棵松水庫等15個湖泊(含人工水庫)青溪、金水河、霹靂溝、東溝、二道溝、流殤曲水”以及西洼子溝、楊柳溝、夾山溝、小水閘溝、蔣王廟大溝、小林大溝11號門等;萬工池、龍池二池;白云井、應朝井2井。
氣候特點
雪后的紫金山紫金山地處中緯度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雖然地處歐亞大陸東部,距離海洋300多公里,但該地區(qū)降水豐富,四季分明總的來說,氣候溫和。但由于背著大陸,中間沒有山勢阻隔,寒潮直驅(qū)而下,全年溫差比較大,達到26度。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東北東風。由于鐘山風景區(qū)特殊的土地類型和大面積的森林植被,在大范圍的氣候條件下,具有局地小氣候的特點。由于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既有氣候特征,但又偏向大陸性氣候,形成了獨特的“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寒暑適宜。夏天和長春很短,四季分明;屢遭澇災和秋旱,雨量不均;春末秋初,冬霜雪,雨熱同季,冬干春濕”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日照1628.8小時,平均氣溫19.6℃,極端最高溫度38.8℃,極端最低溫度-3.7℃;年平均降水量為1530度.1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371.4毫米,最小降水量1091毫米;無霜期322天。豐富的光熱、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紫金山作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擁有森林面積三萬余畝,占南京城市森林面積的15.6%。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保留了大量古樹名木,是南京重要的風景資源。
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共有種子植物1138種,其中木本植物499種,草本植物569種,藤本植物70種;本地野生植物113科387屬701種,栽培植物393種,外來入侵植物19科36屬44種。而栽培植物中有26科31屬33種植物現(xiàn)已逸為野生。本地野生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有2科3屬3種,雙子葉植物有93科295屬534種,單子葉植物有18科89屬164種。按本地野生植物的生活型統(tǒng)計,該區(qū)701種本地野生種子植物中,草本植物有441種,木本植物有210種,藤本植物有50種,分別占本區(qū)植物總種數(shù)的62.9%、30.0%和7.1%。 紫金山共有昆蟲種類1200種,包括中華虎鳳蝶、冰清絹蝶、金鳳蝶昆、赤眼蜂、黑卵蜂蟲等,其中有200多種為江蘇分布新紀錄;鳥類140余種,主要有山喜鵲、黃鸝、啄木鳥、白頭翁、野雞、山麻雀、四聲杜鵑、翠鳥、大杜鵑、小云雀、山斑鳩、畫眉、黃眉、家燕、柳鶯、野鴨、鴛鴦、苦水雞等;野生獸類有露牙獐、黃鼠狼、狗獾、野兔、刺猬、靈貓、草狐、穿山甲、艾鼬等;爬行動物有蛇、蜥蜴等;兩棲類動物有青蛙、蟾蜍等。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下馬坊
下馬坊設于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是明孝陵入口處的標志性建筑,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它高9米,寬6米,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筑的精品。200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建成下馬坊遺址公園,所有與下馬坊有關的文物都聚集于此,中斷了多年的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再次恢復,保證了明孝陵陵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門外的紫金山南麓。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梅花山梅園始建于1929年,植梅面積1533余畝,有近400個品種的13000余株梅樹,被稱為“天下第一梅山”和“中國第一梅花山”,與上海淀山湖梅園、無錫梅園和武漢東湖磨山梅園并稱為“中國四大梅園”,居四大梅園之首。 ?四方城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俗稱四方城,是現(xiàn)存明清兩代皇家陵寢中同類型建筑體量最大的一例,四方城明樓是孝陵地下宮城的象征性城樓,中間有一條甬道,穿過甬道可以登上明樓。明樓屋子頂已毀,現(xiàn)僅存四壁。內(nèi)有立于龜膚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
?孫權墓
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孫陵崗,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葬地,也是南京地區(qū)最早的六朝陵墓。孫陵崗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
?明東陵
明東陵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東,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guī)模較小,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shù)冉ㄖ亟M成,主要建筑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現(xiàn)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臺基址等多處遺址。
?紫霞湖
紫霞湖位于明孝陵東北部,是個深藏于山間林海中的人工蓄水湖泊,因與紫霞洞相連而得名。修建于30年代中期,由愛國華僑胡文虎捐資建造,面積約50000平方米,用來匯聚鐘山泉水。
?石象路
石象路前半段兩側(cè)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只,兩立兩臥。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jīng)典之作。 ?正氣亭
正氣亭位于紫霞湖東岸,紫霞洞前,介于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間。亭后花崗石檔土墻中央鑲嵌一塊碑刻《正氣亭記》,碑文為孫科撰寫。原來“正氣亭”三字為蔣介石親書,并撰楹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浩氣遠連忠烈塔”(忠烈塔指陣亡將士紀念塔),下聯(lián)“紫霞籠罩寶珠峰”(指明孝陵寶頂獨龍阜玩珠峰,上款“民國三十六年九月”,下款“蔣中正”。)
?顏真卿碑林
顏真卿碑林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林,由中山陵園、顏真卿畫院和日本東京中國書法研究會共同興建,占地2500平方米,立碑近百塊,有的是著名書法家林散之、胡小石等大家手筆,有的是日本著名書法揮毫創(chuàng)作。 ?海底世界
南京海底世界坐落于中山陵梅花山旁,由新加坡投資與中山陵園管理局合作興建,投資額約2億人民幣,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海底隧道,全長74米,180度的環(huán)繞亞克力玻璃讓您領略到海洋的博大。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qū)。其中音樂臺、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jīng)樓、行健亭、永豐社、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筑,環(huán)繞在陵墓周圍,構(gòu)成中山陵景區(qū)的主要景觀,且均為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音樂臺
中山陵音樂臺位于南京中山陵廣場東南。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積約為4200平方米,由楊廷寶設計,1932年秋動工興建,1933年8月建成。音樂臺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紀念孫中山先生儀式時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亭,是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一處景色優(yōu)美的風景點,位于中山陵園,在中山陵至靈谷寺公路的南邊。榭長14米,寬10米,頂為乳白琉璃瓦,紅色立柱;三面臨水,碧水如鏡,倒映水榭,別有情趣。
?美齡宮
美齡宮位于四方城以東200米的小紅山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因其位于小紅山上,又稱“小紅山官邸”。
美齡宮于1931年興建,1933年竣工,其原定為國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去中山陵謁陵的高級官員的休息室。[3]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重慶遷回首都南京后,此處為蔣介石官邸,因蔣介石常與宋美齡來此休息和度假,被稱作美齡宮,蔣介石曾多次在此接待外國貴賓。 ?永豐社
永豐社建于1933年,位于南京市紫金山,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抗戰(zhàn)期間被毀,片瓦無存。1993年,管理部門按原貌重建,紅柱白墻,頂為卷棚式,原來的黑色筒瓦屋面已改用藍色琉璃瓦,以與中山陵取得一致色調(diào)。 ?行健亭
行健亭坐落在南京中山陵西南隅道路旁,中山陵陵墓大道與明陵路相接處,以便前來謁陵的游人駐足休憩。中山陵行健亭是1931年4月廣州市政府捐款一萬元修建,由著名建筑師趙榮設計。行健亭為方形,邊長為9.3米,高12米,重檐攢光頂,上覆藍色琉璃瓦?!靶薪 倍?,出自《易經(jīng)》“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孝經(jīng)鼎
孝經(jīng)鼎高4.3米,重萬斤。壁上鑄“智仁勇”,內(nèi)藏六角形銅牌,上刻國民黨元老戴季陶之母黃太夫人手書的《孝經(jīng)》全文。孝經(jīng)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廠制造,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與臺灣中山大學師生捐贈。孝經(jīng)鼎現(xiàn)展覽于南京鐘山景區(qū)中山陵景區(qū)園內(nèi)。 ?中山陵陵門
中山陵陵門平面圖為長方形,寬27米,高16.5米,進深8.8米,計有三個拱門,各裝有對開的鏤花銅門。中門的橫額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陵門進口兩側(cè)還有一對石獅高約3米。陵門后是碑亭,亭正中立有一塊高達9米的花崗石碑,上刻譚延闿所書“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鎦金顏體大字。
?藏經(jīng)樓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jīng)樓,位于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該樓由馮玉祥將軍通過中國佛教協(xié)會于1934年11月發(fā)起募損集資建成,以專門收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經(jīng)典著作而得名。主要有主樓、僧房和碑廊。內(nèi)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jīng)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臺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后有長達125米的碑廊,碑廊兩壁鑲嵌138塊碑石,刻孫中山著《三民主義》全文,計15.5萬字,由國民黨元老張乃恭、鄭洪年等14人手書。1937年12月,該樓遭受侵華日軍炮火的嚴重毀壞。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得藏經(jīng)樓主樓,1989年加以裝修還復建碑廊,補刻毀壞了的碑刻。中山陵園管理處在藏經(jīng)樓建立了孫中山紀念館。在二樓陳列展出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照片、實物和圖表等430余件。
?頭陀嶺
頭陀嶺位于南京紫金山主峰,景區(qū)地形險要、六朝古跡遺址眾多。開發(fā)建設的有:白云亭、白云泉茶社(紫云軒)、劉基洞、一人泉名僧塔林、擁翠亭、彈琴石、黑龍?zhí)?、山曉亭以及應潮井?/span>摩崖石刻、永慕廬、議政亭、天文臺等。
?永慕廬
永慕廬位于南京中山陵東北的小茅山頂,是興建中山陵時所建造的一座孫中山親屬守靈處,建于1929年春。原建筑抗戰(zhàn)期間被毀,1993年由陵園管理部門按原貌復建,并陳列了《紀念孫中山圖片展》,供游人觀瞻。
?議政亭
議政亭位于永慕廬東側(cè),這是當年孫科當年在此為父守靈時,議論時政、處理公務的地方。亭為八角形通天式雙層框架結(jié)構(gòu),亭框之下,植藤本植物代替帳篷。中立石桌,周置石凳,筑水泥路面與廬相接。 ?靈谷寺
靈谷寺位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靈谷寺初名開善寺,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紫金山風景區(qū)重要景點。靈谷公園,但習慣上仍稱靈谷寺。靈谷寺有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靈谷塔
靈谷塔是南京地區(qū)最高最美的八面九層寶塔,它由鋼筋混凝土及蘇州金山花崗石建造。靈谷塔的原名叫陣亡將士紀念塔,始建于1931年是陣亡將士公墓建筑群中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 ?無梁殿
靈谷寺無梁殿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靈谷公園內(nèi),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磚砌拱券結(jié)構(gòu)殿宇,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原為靈谷寺內(nèi)供奉無量壽佛的無量殿,因整座建筑采用磚砌拱券結(jié)構(gòu)、不設木梁,故又稱“無梁殿”。1931年(民國21年),國民政府將無梁殿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為“正氣堂”,無梁殿現(xiàn)被辟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
?三絕碑
梁代名僧寶志的墓塔——寶公塔,這是寶志和尚留在世上屈指可數(shù)的遺跡之一。寶公塔前的志公殿內(nèi)有一塊黑色石碑,因碑上刻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寶志像、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寫,故稱唐賢三絕碑。由于戰(zhàn)火毀壞,到清代第三次重刻,碑額上端又增添乾隆手書“凈土指南”四字。
?桂林石屋
桂林石屋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桂林石屋原來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的別墅,建于1932年,由廣州市政府捐建。石屋分兩層,用青龍山石砌筑,四周遍植桂花,故名桂林石屋。屋前有170級石階通往山下,屋后有虎皮石砌大明溝,防山洪下瀉??谷諔?zhàn)爭時期石屋被日軍炸毀,尚存半壁框架。由于桂林石屋早已成了一片廢墟,所以一直很少有人關注。
?譚延闿墓
譚延闿墓位于靈谷寺東北側(cè),鐘山東峰下。墓園由關頌聲等人設計,占地300余畝,1932年12月建成。
?鄧演達墓
鄧演達墓位于南京中山門外靈谷寺旁,陵墓座北面南,總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墓前有寬闊的甬道,有紫藤覆蓋的長廊,有對稱的供前來祭掃的人們休息的四出形墓亭。墳墓以花崗石和水泥砌成,呈半球狀,周長29米,高約4.5米,墓頂置有花環(huán)。墓前立有花崗巖墓碑,碑額上刻云紋,正中有一五角星,碑身高約3米,寬1.2米,正面鐫:“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鄧演達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題”。
?中山植物園
南京中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和重建南京中山植物園,隸屬中國科學院,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開始了植物園與植物研究所園、所一體的體制。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1993年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 南京中山植物園坐落于南京東郊的國家級鐘山風景區(qū)內(nèi),占地186公頃。作為我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植物園保存植物3000種以上;建成專類園(區(qū))10個;擁有館藏標本70萬份;設有觀賞植物中心、藥用植物中心、植物信息中心、植物遷地保護重點實驗室和華東地區(qū)最大的植物標本館,是我國四大植物園之一,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亦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為“植物閬苑”,每年接待國內(nèi)外參觀游覽者30萬人次以上。 ?廖仲愷何香凝墓
廖仲愷何香凝墓位于鐘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廖仲愷(1877-1925年),字恩煦,廣東惠陽人,同盟會的骨干,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故友。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刺遇難,1926年6月,其靈柩由夫人何香凝女士運來南京,9月于此舉行國葬。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愷夫人,廣東南海人,生于香港。1905年參加同盟會,擁護國共合作。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9月6日,靈柩運至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天堡城、地堡城
天堡城地堡城位于南京太平門外紫金山西峰山頂,天堡城與地堡城是太平天國時期修筑的兩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天堡城在西峰山上,今紫金山天文臺內(nèi),筑于絕壁之寂,可以俯瞰全城。地堡城在西峰山下、太平門外,炮臺堅固。太平天國后期,太平軍與湘軍對壘,湘軍亦是于1864年首先攻陷天堡城后才攻陷南京。天堡城現(xiàn)存西、南、東三面。
?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最著名的天文臺之一,中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機構(gòu),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的搖籃”。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戊辰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位于南京市東南郊風景優(yōu)美的紫金山上,毗鄰鐘山風景名勝區(qū),在青海、江蘇、山東、黑龍江、云南等地還有其他觀測站。紫金山天文臺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
紫金山上劃出了面積約10000畝的自然保護區(qū),涵蓋了紫金山北坡、東北坡的17個林區(qū),集中了中華虎鳳蝶、獐子、明黨參等多種瀕危動植物物種。
因為過于頻繁的人為活動,該區(qū)域內(nèi)的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遭受了極大破壞,動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干擾。景區(qū)管理局在此區(qū)域劃出自然保護區(qū)后,將根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其實行封閉管理。旅游信息
鐘山風景名勝區(qū)
1.櫻駝村——防火崗亭——橫穿紫金山北防火道——沿登山道至山頂
南京地鐵4號線蔣王廟站下車,1號口出站?;虺俗?路、11路、68路、69路、118路、311路、313路至“櫻駝村”下車,步行前往登山道口。
2.太平門(龍脖子)——天文臺路——天文臺——西馬腰——沿登山道至山頂
南京地鐵4號線崗子村站下車,3號口出站?;虺俗?路、11路、24路、40路、59路、68路、70路、313路至“太平門”下車;48路、91路、125路、140路、308路至“白馬公園”下車;20路、315路至“紫金山索道”下車,步行前往登山道口。
3.華泰登山道
本條登山路線的公交到達方式與第2條登山路線相同。
至紫金山索道后,步行至索道停車場后,再次直走約15分鐘后便可到達華泰登山道入口,沿臺階上山。
4.滑道游樂園、水榭路口——中山書院——沿登山道經(jīng)永慕廬至中馬腰——山頂
南京地鐵2號線下馬坊站下車,2號口出站;或乘坐公交34路至“中山陵停車場”下車;5路、36路、55路、142路、315路至“小衛(wèi)街”下車,根據(jù)景區(qū)路牌提示,步行至中山書院可到達登山道口。
5.內(nèi)環(huán)路東入口(馬群北)——范鴻仙墓——東馬腰——中馬腰——山頂
南京地鐵2號線馬群站下車,1號口出站。或乘坐公交141路、309路至“青馬”下車;5路、51路、55路、121路、139路、142路、147路、163路、164路、179路、205路、310路、314路至“鐘山學院”下車,步行前往登山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