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稱《壇經(jīng)》,又稱《六祖法寶壇經(jīng)》《六祖法寶記》等,共一卷。禪宗六祖慧能在韶州(廣東韶關市西南)大梵寺口述由弟子法海收集,后人陸續(xù)補充。
《六祖壇經(jīng)》記錄慧能 的事跡、語錄。分成十品(行由、般若、疑問、定慧、坐禪、懺悔、機緣、頓漸、宣詔、咐囑)根據(jù)“自性本自清靜”立說,宣揚“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禪宗基本思想是禪宗的一部重要著作。中國 中國的佛教作品被稱為“經(jīng)”的只此一部。
《六祖壇經(jīng)》現(xiàn)在主要有敦煌版、宋朝《壇經(jīng)》(惠昕本)宋朝《壇經(jīng)》(契嵩本)元代《壇經(jīng)》(宗寶本)等版本傳世。最早的版本是敦煌本,成書于公元780年(李建中第一年)
《六祖壇經(jīng)》年禪宗思想對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影響、宋代理學的思想創(chuàng)新、唐宋以來詩歌、文學、繪畫和其他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禪宗的傳播,《六祖壇經(jīng)》 中國的禪宗思想也對東亞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茶道、武士道、劍道、華道等等都是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到了近代,禪宗文化傳到了歐美國家,《六祖壇經(jīng)》的思想也影響了美國的垮掉一代和嬉皮士文化。
相關版本 編輯本段
《壇經(jīng)》版本眾多,至今發(fā)現(xiàn)各種有價值的手稿、版畫有近三十種。但很多版本都是由該系統(tǒng)的四個版本衍生而來,即敦煌版、惠昕本、契嵩本、宗寶本。
敦煌本
敦煌本《壇經(jīng)》于20世紀20年代由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清輝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的敦煌卷子中發(fā)現(xiàn),后影印出版,經(jīng)修訂后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卷。手書,全一卷,不考慮書名,有12000多字,約公元780年(李建中第一年)書,全名《南宗頓教最上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也叫《法海原本》。敦煌本《壇經(jīng)》是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的最早版本,但敦煌本不是《壇經(jīng)》的原型,它屬于神“壇經(jīng)傳宗”的修正本。敦煌本《壇經(jīng)》的最后有一段教學記錄說:凌晨1點03分10秒,法海入座法海死后,傳給了他的同學道逵,道逵又傳給了他的弟子吳真,吳真在嶺南草溪山法興寺傳授此法。
惠昕本
惠昕本,又名宋本,分兩卷十一門。定下時間,考作宋太祖甘德五年(967)五月?;坌郎谡土辏?116)再次出版,介紹到日本,被稱為“大乘寺本”,紹興二十三年(1153)出版物,介紹到日本,被稱為“興圣寺本”盛興廟的序言下有一行問題:一真青年教師薩滿會考入永年羅秀山佛寺新論。所以叫慧心本。本版一萬四千余字,略多于敦煌本。
契嵩本
契嵩本,又名曹溪原。此版本載于明嘉興大藏經(jīng),書名為《壇經(jīng)》。宋祁原名何志,北宋時名(1054-1056)年間由宋祁和尚改編,簡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曹溪原本》,一卷十篇,共計兩萬余字。
宗寶本
宗寶本又名六部本,是明代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改編自元代光孝寺僧人宗保,故名宗保本。書名為《曹溪原本》,全一卷,共兩萬余字,收錄于《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明版。
內容主旨 編輯本段
《大藏經(jīng)》是中國佛教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是一部專門講見性之法的頓悟書,是六祖慧能的普法書,也是一部改禪書。他的禪宗思想由三部分組成:一個是融入空寂的禪學;二是即心即佛、自由解放的解放理論;三是識心見性、成佛的啟示的實踐觀?!读鎵?jīng)》普及版全文分為十大類,由慧能 親身經(jīng)歷,慧能 的啟示,慧能 慧能與惠農的收徒故事與唐中宗的對話 使者與慧能 他臨終時的最后啟示。
核心概念 編輯本段
融合空禪理論
在佛教中,空無之爭一直是各教派爭論的焦點,但慧能在《六祖壇經(jīng)》一書中并沒有反對空無,而是統(tǒng)一了空無。在《壇經(jīng)》中,“性”是書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也是本書的中心概念。在慧能 的概念,佛性是“無二之性”,沒有空洞的爭執(zhí),正是“很無常,不好也不壞”般若智慧是人類認知的根源,是最高的智慧,是“自性般若”每個人都有般若智慧,但愚慧的區(qū)別只是無知。世人“妙性本空”,但不是空,是空“無記空”唐 不要寫作,寫作是傻瓜;有著就有空有、善惡之爭;來去自如不動筆,身心無停滯。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實踐方法因智慧而產生,慧能 的練習方法是不加思考的練習、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知一切佛法,而不沾心,就是無念;生活在社會萬象中,既有聯(lián)系又有離相,即無相;對于人類對善與惡的認知、好丑、甚至樹敵親近,言語爭執(zhí)、矛盾和沖突,一起作為空,唐 不要記在心里,不是為了生活。通過這三種方法的訓練,我們可以達到外分離、內不亂、如果你能 不讀書,可以成佛。
即心即佛
《壇經(jīng)》說法海和尚第一次見到慧能時問道:即心即佛。愿垂指諭?;勰苷f:如果你不 不要活在過去,你將是我的心,如果你不這樣做不死之后,你就是佛。一切都是心,一切都是佛。這就是“即心即佛”思想的來源。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中國儒道思想的影響,心性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占據(jù)重要地位,從天臺宗開始,但直到六祖慧能才把心性問題推到極致?;勰芾^承了印度佛教經(jīng)典,吸收了儒家思想、在道家傳統(tǒng)的基礎上,他直接把佛性歸結為佛性的本性到人的本性,提出了心外無他佛涵養(yǎng)無我的修行命題從那以后,“即心即佛”作為禪宗的核心思想,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日常的解脫理論。
無念、無相、無?。骸秹?jīng).機緣品第七》年,慧能說:我在修行中,從一開始就先確立了無念為宗,無相為身,無住為基。這就是慧能無念、無相、無住思想的來源?;勰苤鲝堊灾?、自見本性、自悟說是基于主張回歸受眾為主體的初衷、自然是成佛的根本途徑,因此,有人提出“無思想是宗教,無相是身體,無生是基礎”的解脫思想。所謂“無念”只是唐 不要執(zhí)著于任何事情,讓你的心不要被世俗的事情所束縛。所謂“無相”,即在世俗事務中,但不被世俗事務所束縛,在與客觀世界的接觸中,不產生對外界的貪欲,保持法度清靜。所謂“無住”,也就是唐 不要把你的意志固定在任何事情上,也不要不要執(zhí)著于空的東西,這樣你的頭腦就不會被束縛和釋放。
直指人心
指著人 心是慧能 這是他禪宗修行的特色。在《壇經(jīng)》的開篇中,慧能說:菩提是自性,本來就是寧靜的只要抓住這個心,馬上就能成佛?;勰苷J為自性是心的本體,心是自性的作用。心臟的作用是強大的因為心,你可以實現(xiàn)自己,因為心,你會墜入地獄。沒有心,就沒有善惡、舍和執(zhí)、迷和悟、菩提和煩惱?;勰懿粌H講赤子之心、善心、平心、直心、道心、菩薩,還談不凈、不善心、邪見心、煩惱心、It 并不是說心有很多種,而是只有一種,只是因為它像水一樣,有時純凈,有時渾濁,有時穩(wěn)定,有時洶涌,它并不平靜不要呆在一個地方,就像《行由品第一》說的“你應該住的沒地方住”,慧能的整個“心學”正是從這里,我們才能體會到,這個廣大無邊的心,就像一顆空寂的心,是可以成佛的。
見性成佛
見性成佛”這是慧能的宗旨的修行,其中包含了眾生皆是佛,天生成佛的思想天生成佛是基礎,天生成佛是途徑?!督饎偨?jīng)》年,慧能說:如果你不 我不知道,佛陀是眾生當你覺悟了,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就從根本上打破了佛與眾生的區(qū)別,提出佛在開悟之前是眾生,一旦開悟,一切眾生都是佛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具備成佛的基本條件,關鍵在于個人修行。在慧能 的眼睛,見性成佛他曾經(jīng)說過,自然就是佛,沒有自然就沒有別的佛。自性可以包容一切規(guī)律,一切規(guī)律都在一切人性之中。三佛十二經(jīng),是人性所固有的。在《般若品第二》 《壇經(jīng)》,慧能指出,如果沒有塵埃和勞動,智慧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會脫離自性和雜念、沒有回憶、沒有執(zhí)著、沒有譫妄,一切思想從心出發(fā),一切用智慧觀察如果你不 不要放棄任何事,你會成佛的?;勰茏约壕褪且粋€典型的見性成佛的例子他出身貧寒他不認識字,但當他聽到經(jīng)文時,他領悟了,并自己成佛了。
無處不在的練習方法
在六祖慧能的思想體系中,修行方法無處不在,沒有任何約束和規(guī)定。六祖慧能認為,無論是僧人還是世俗大眾,只要修行,都可以頓悟成佛,開啟了修行的門檻,將禪帶入社會,帶給普羅大眾。就修行的方法而言,打坐曾經(jīng)是禪宗修行的方法之一很多禪宗弟子堅持打坐是成佛的必經(jīng)之路,而六祖慧能則提出對外界不執(zhí)著的就是禪,心是成佛的關鍵,從而打開了修行方法的大門對修行有興趣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需要出家,也不需要特殊訓練。
主要影響 編輯本段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般若品第二》錢穆先生認為六祖慧能這樣的大師,是無與倫比的英雄,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正是因為有慧能這樣的禪宗大師的參與,中國文化才如此發(fā)展。《國史新論》和匯能 禪宗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涉及中國人的方方面面的生活,儒家思想在中國及傳統(tǒng)文化、釋、道教三大流派的情況取決于慧能 的貢獻。具體來說,首先《壇經(jīng)》的思想影響了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禪宗曾是唐宋時期最大的宗教派別柳宗元《壇經(jīng)》說,凡講禪者,皆出自六祖慧能;其次,《賜謚大覽禪師碑》思想啟發(fā)了宋代理學的思想,影響了理學的發(fā)展朱,宋代理學家,、心理學家陸九淵或多或少受到了《壇經(jīng)》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中國的社會走向;最后,中國 唐宋以來的詩歌、文學、繪畫都是受《壇經(jīng)》影響,其中有禪畫、文人畫最為典型。
對外國文化的影響
隨著禪宗的傳播,《壇經(jīng)》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文化,也影響了東亞的文化。宋元時期,中日海上貿易繁榮不僅商品和商人,兩國的高僧也在中日之間往來。榮在明 安是第一個把禪宗帶到日本的僧人1191年,容希思乘船到日本,宣傳禪宗,傳播天臺、真言、禪宗成為日本林佶教的始祖。公元1227年,道元得到曹洞宗真?zhèn)骰氐街袊谌毡敬罅?a href="http://93992.cn/doc-view-10632.html" target="_blank">推廣曹洞宗禪,成為日本曹洞宗的始祖。
1654年,明末中國僧人袁茵應邀游歷日本,在京都黃白山修建萬福寺,創(chuàng)立日本黃白教。從那以后,日本形成了林佶、曹洞、黃檗是禪宗三大門派之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日本禪宗的獨特氛圍。禪宗傳到日本后,對日本文化影響很大、茶道、武士道、劍道、花道等等都是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成為了這些技能的核心理念、物哀、日本人的審美特征,比如神秘主義,都是受禪宗思想的影響。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和多元文化社會各種文化都可以在這里生根發(fā)芽,禪宗也不例外1893年,日本僧人石宗炎帶隊參加了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宗教大會,將禪宗帶到了美國。鈴木大拙是著名的禪宗大師和學者1905年,石宗炎再次來到美國宣講法律,鈴木大拙擔任翻譯,1951年-1957年,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追隨者眾多,包括著名的信徒卡布利特、金斯堡、凱魯亞克、約翰.凱奇和心理學家埃里克.弗洛姆等,正是這群人造就了美國 他開創(chuàng)了美國嬉皮士運動,影響了今天的美國文化。
在英國國家圖書館的廣場上,有世界 包括孔子在內的十大思想家、老子和慧能說“東方三圣”被公認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壇經(jīng)》,概括了慧能 的一生成就,已成為禪宗的經(jīng)典。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