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貴高原
云貴高原(英文名:Yungui Plateau)它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由云貴高原和貴州高原組成,位于中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000到2000米之間。它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400至800公里,總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占中國的55土地面積.7%。
云貴高原最初是由晉寧運動和其他造山運動形成的,而貴州高原經(jīng)歷了多次褶皺運動和起伏;地貌起伏較大,石灰?guī)r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良好,保存完好。氣候方面,黔東高原年溫差大,干濕季差異不明顯。滇西高原年溫差小,干濕季溫差明顯。云貴高原的氣候以溫帶季風(fēng)氣候為主。貴州高原屬高原亞熱帶氣候。
云貴高原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主要聚居區(qū)之一,這里生活著土家族、回族、蒙古族、歷史上羌族等多個民族都建立了夜郎、土司等政權(quán)。云貴高原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云貴高原在克服了諸多不利條件后,因地制宜修建了解放隧道、昭通高速公路、達魯伊鐵路太乙隧道等交通基礎(chǔ)設(shè)施。
云貴高原銅、鐵、鉛、鋅和其他礦產(chǎn)資源豐富。同時,該地區(qū)的特色旅游發(fā)展良好,有魯南石林、黃果樹瀑布等自然景觀和麗江古城等人文景觀。
自然位置 編輯本段
云貴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云貴省和貴州省。地理坐標(biāo)是北緯21度-29,97 E-107°之間。高原西北部毗鄰青藏高原,東北部與四川盆地相連,東部和東南部與湖南相連、廣西南部和西南部與越南相鄰、老撾、緬甸等國交界。高原東緣止于云貴省,南緣達廣南、通海、峨山線,西緣至大理、在麗江附近,北緣大致以北緯28°為界,云貴省中東部和四川省西南部是高原的主要部分,云貴高原和貴州高原的分界線是烏蒙山。
云貴高原氣候總體上具有高原氣候特征,四季特征不夠明確;不過,云貴高原的陽光比貴州高原更充足。受日照時長和降水影響,云貴高原整體較為干燥,貴州高原整體較為濕潤。
云貴高原
云貴高原氣候以亞熱帶高原季風(fēng)型為主,立體氣候特征明顯,類型眾多、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jié)分明、溫度隨地形高度的垂直變化是不正常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至1200毫米之間,西南部和東南部降水較多,向東北部逐漸減少。雨季一般在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至90%,空氣濕度較高。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至20%空氣相對干燥,天空晴朗溫暖。
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屬于高原亞熱帶氣候,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大部分地區(qū)的年平均氣溫為14度-在16攝氏度之間,最熱月份的平均溫度為22攝氏度-在25攝氏度以下,最冷月份的平均氣溫通常在5攝氏度以上,極端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38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很少低于8攝氏度。其次,這個地區(qū)多雨,日照時間短。年降水量大多在1100左右-1400毫米之間,由西北向東南遞增。大部分地區(qū)陰雨日數(shù)在160天以上,小雨占全年陰雨日數(shù)的80%因為多雨的天氣,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大部分地區(qū)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200-在1500小時內(nèi),它是中國日照較少的地區(qū)之一。
地質(zhì)構(gòu)造 編輯本段
云貴高原位于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處,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后形成的。
燕山運動后,云貴高原在地表形成弱褶皺,呈現(xiàn)穹窿狀、碗狀向斜、短軸褶皺的特點。高原基本上是一個長期的大型隆起帶,地層屬于侏羅紀、白堊紀地層厚5000 ~ 10000米,不發(fā)育,缺乏古生代海相地層。高原表面主要由紫砂頁巖組成,因此云貴高原也被稱為紅色高原。
貴州高原的形成也與沉積作用有關(guān)地層上出露大量基底構(gòu)造層,東南部江南古陸為元古宙淺變質(zhì)巖;貴州高原其他地區(qū)沉積了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積蓋層,主要為淺海碳酸鹽巖,碳酸鹽巖出露面積達到貴州省陸地總面積的73%最大厚度超過8500米,占蓋層厚度的80%
地貌
云貴高原位于中國地形的第二階梯上,平均海拔1000米-2000米,以高原地形為主,地表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明顯。
在云貴省和貴州省的一些地區(qū),有特色的喀斯特地貌,這已成為兩省重要的旅游資源。滇東地區(qū)由碳酸鹽巖組成,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又稱滇東喀斯特高原,地表多峰林、峰叢、石林、漏斗、溶洞、魯南石林是云貴省著名的旅游景點,有喀斯特洼地地下河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貴州高原喀斯特廣泛發(fā)育,喀斯特地貌多樣,呈水平帶狀和垂直多層分布。
云貴高原
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大面積上升,形成了云貴高原。云貴省的中部和東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是高原的主要部分。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部較低,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1500 ~ 2000米,有些山區(qū)可高于3000米,如東部邊緣的烏蒙山、西緣哀牢山等。新構(gòu)造運動的上升幅度中部略大于北部和南部,這主要體現(xiàn)在云貴高原河流的流向上。高原大部分河流由中部向南北分叉,分別流入長江和珠江水系前者如龍川江、普渡河、小江和牛欄江等后者有南盤江及其支流何典河、曲江、瀘江等。河流切入高原內(nèi)部,形成一些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的深谷。
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從中部向北,西部最高,中部略低、東、南面三面傾斜,形成自東向西的三級階梯、南北兩面斜坡。平均海拔1100米,地面起伏較大大婁山、武陵山、烏蒙山、老王山廟嶺五岳構(gòu)成了貴州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貴州地貌類型復(fù)雜多樣,高原、山地平原和山區(qū)面積廣闊。貴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類型齊全形態(tài)多樣,碳酸鹽巖出露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3%層狀地貌明顯,全省地貌系統(tǒng)由高原區(qū)和峽谷區(qū)兩個單元組成河流上游的分水嶺地區(qū)是高原地區(qū),而在河中、下游為峽谷區(qū)。此外,貴州地貌的區(qū)域分異比云貴高原更為明顯,可分為兩個大區(qū)和十個二級區(qū)。在每個地區(qū)內(nèi),地形都有一些不同。
水文河流 編輯本段
總體來看,云貴高原河流湖泊分布廣泛。其中,云貴高原湖泊眾多,成因多樣,蓄水量充足;貴州高原河流眾多,河網(wǎng)密布同時,它也是長江和珠江的交匯處河流徑流量大,流域面積廣一些河流可以穿過云貴高原。
河流
受新構(gòu)造運動影響,云貴高原大部分河流由中部向南北分叉,匯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其中,長江水系有龍川江、普渡河、小江、金沙江和牛欄江等南盤江及其支流何典河組成珠江水系、曲江、瀘江等。此外,河流切入高原形成一些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的深谷。
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在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西緣,河流流域狹長。金沙江自北向南流出橫斷山縱谷后, 在錦江街轉(zhuǎn)向東流入云貴高原。沿途進入魚泡河右岸、左岸的馬過河,流入攀枝花附近左岸的雅礱江雅礱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貫穿整個川西高山高原地區(qū),全長1570公里,流域面積12.9萬km2。金沙江流域降水年內(nèi)分布極不均勻, 次旱季降水很少, 次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的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0%~95%
南盤江
南盤江流域橫跨云貴、貴州、廣西三?。▍^(qū))干流全長936 公里,面積56 177 公里,總落差1 854 米,平均海拔1 7503356米。南盤江以北有烏蒙山,是南盤江和金沙江、北盤江流域的西部和南部有哀牢山和劉劭山除了東出口外,分水嶺被群山環(huán)繞。流域內(nèi)水系較為發(fā)達,分布羽毛狀,河網(wǎng)密布,具有很大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南盤江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春末秋初汛期的5 ~ 10月,受暴雨降水天氣過程影響,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4.3%。
湖泊
云貴高原有近40個湖泊,湖泊總面積約10個.66萬公頃,匯水面積9000多平方公里,總庫容291.75萬立方米。這些湖泊大多由構(gòu)造斷層形成,按長軸方向可分為三類:一是包括滇池在內(nèi)的南北向斷陷湖群、撫仙湖、陽宗海、車湖、星云湖、楊林海、瀘沽湖和程海,其中撫仙湖深155米,湖岸平緩;其二為北西—東南走向的斷陷湖,包括納帕海、屬都海、碧塔海、劍川湖、茨碧湖和洱海等;第三是東西向斷陷湖群,包括異龍湖、杞麓湖、南湖、大屯湖、長橋海等。此外,石灰?guī)r發(fā)育的地區(qū)還有喀斯特湖泊,如石林湖等。
滇池
滇池位于云貴省昆明市東南部,總流域面積約2 920 k㎡,占昆明市面積的13.8%它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流域?qū)俳鹕辰?,地處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fēng)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降雨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流域年降雨量為980 毫米, 年的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 871 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4.7℃~16.2℃,日照強烈。
撫仙湖
撫仙湖位于云貴高原上的云貴省中部玉溪市澄江、江川、華寧,三縣市交界處,屬于珠江水系,是云貴省第一、中國 美國第二大深水淡水湖。撫仙湖蓄水量191.4億m,占云貴省九大高原湖泊總庫容的685.2%,占中國淡水湖總蓄水量的95.16%它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云貴省最大的淡水湖。湖泊面積為33,356,216.60 k㎡,排水面積674.69 k㎡ ㎡,海拔13356722.5 米,湖區(qū)北深南淺,平均水深 95米.2 m,最深處可達158.9 m。
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的河流主要是山區(qū)雨源河流,即依靠雨水補給徑流。流域面積廣,屬長江和珠江流域,以烏蒙山為主、苗嶺是一個分水嶺,北部是長江流域,南部是珠江流域。從水系的角度來看,屬于長江流域的河流可以分為四個水系:烏江水系、金沙江支流橫江——上游牛欄江水系、3354長江上游支流赤水河的綦江水系、洞庭湖沅江上游的清水河水系;屬于珠江流域,也可分為四大水系,即南盤江水系、北盤江水系、紅水河水系和柳江水系。
烏江水系
貴州烏江流域面積66830平方公里,橫跨該省西部、中部和東北部。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全長1037㎞。
沅江水系
沅江流經(jīng)中國貴州省、湖南省的河流屬于洞庭湖水系。沅江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全長1033公里(湖南568千米)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51066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沅江有兩個源頭,南邊的源頭是發(fā)源于貴州都勻市吳韻山的龍頭河,北邊的源頭是崇河發(fā)源于貴州省麻江縣山區(qū)的安江。沅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有黃石水庫、五強溪水庫等重要水利工程。
土壤
云貴高原土壤表現(xiàn)出明顯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橫向上可分為四個土壤帶,其中包括位于高原最南部丘陵區(qū)的磚紅壤帶、高原南部磚紅壤區(qū)、滇北和滇中丘陵盆地紅壤區(qū)、地處高原東部黃壤地帶。在垂直方向上,每個土壤水平帶都有一定的特殊山地垂直帶譜。例如,磚紅壤地帶的垂直波段光譜是海拔800米以下的磚紅壤,800-1200米為山地磚紅壤地,1200-山區(qū)赤土1500米,1500-2200米是山體表面的潛伏黃壤,2200米以上是山地灌叢草甸土。
除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紅壤外,云貴高原還有其他類型的土壤資源,即黃壤、高原黃棕壤、山地黃壤等。黃壤分布面積約占總面積的45%以上,是貴州高原的基本土壤。
紅壤是一種富含鐵及其氧化物的土壤,可以在山區(qū)發(fā)育、丘陵、高原等地形在中國屬于熱帶、亞熱帶重要土地資源。其中在海拔1000米的地方-在2000米長的云貴高原上,殘留著紅色風(fēng)化殼,高原表面也分布著紅土。這種紅粘土是第四紀以來富鋁風(fēng)化的產(chǎn)物由于歷史上強烈的造山運動和大陸的隆起,這些風(fēng)化物質(zhì)殘留在高原上,形成了紅土。紅壤是中國亞熱帶地區(qū)特有的土地資源,云貴高原氣溫相對較高、北方作物,如梨,可以種植在亞熱帶附近的紅壤地區(qū)、蘋果、桃子等,因此紅壤在云貴高原農(nóng)業(yè)種植的多元化經(jīng)營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范圍上看,在高原南部的河谷地區(qū),地勢逐漸降低到海拔500至800米由于濕熱環(huán)境的影響,紅壤開始分布,主要包括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和都柳江流域;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勢持續(xù)下降的河谷地區(qū),氣候更加潮濕炎熱,具有南亞熱帶風(fēng)光,有赤紅壤分布,但分布零星,面積不大。此外,云貴高原也有土壤集中的地區(qū),即滇北和滇中的丘陵盆地地區(qū)南部邊界約為北緯24°,土壤分布基地平均海拔約2000米。
自然資源 編輯本段
植物
闊葉林在云貴高原和貴州高原均有分布,但也有一定差異。云貴高原的地帶性植被以殼斗科常綠闊葉林和云貴松林為主。主要成分為云貴青岡、黃毛青岡、格氏栲和元江栲等,并伴有少量落葉和其他橡木或冬青成分。由于長期人類活動的影響,多為云貴松、華山松和云貴落羽杉被取代。在石灰?guī)r風(fēng)化較厚的地區(qū),它通常由柏樹制成、刺柏組成疏林;在石灰?guī)r風(fēng)化土層較薄的干旱地區(qū),它由鐵種子組成、金花小檗是一種多刺的灌木。
貴州高原的植被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系復(fù)雜,植被類型多樣,具有東西南北過渡的特點。東部為濕潤的常綠闊葉林,華中植物區(qū)系種類較多,錐栗屬植物常見、甜櫧、香樟、木荷和針葉樹馬尾松等。西部干旱常綠闊葉林的組成為陰天和南部,云貴青岡較為常見、滇錐栗、元江栲、滇黃櫟、云貴樟、木荷和云貴松的針葉、滇油杉、滇柏、短柱油茶、矮楊梅等。
云貴高原的自然帶具有山脈垂直分布的特點,在海拔1200 ~ 1900米處可見扭曲的黃芽、香茅為主的旱、能種植木棉的中生植物群落、山黃麻、蝦子花等植物;在海拔3100米以上的地區(qū),可以看到由云杉林和冷杉林組成的冷針葉林高山灌木和高山草甸。除此之外,云貴高原還有很多稀有珍貴的東西、靈芝等瀕危和特有藥用植物、鐵皮石斛、冬蟲夏草、竹節(jié)參等。
動物
云貴高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包括300多種哺乳動物和686種鳥類,包括當(dāng)?shù)靥赜形锓N和珍稀瀕危物種,如大熊貓、川金絲猴、雪豹、羚牛、四川梅花鹿、滇金絲猴、白唇鹿、孟加拉虎和27種野雞等。其中魚類有刺鲃、北江厚唇魚、長鰭光唇魚等;兩棲類有山溪鯢、大鯢(娃娃魚)寬頭大角蟾等;哺乳動物有華南野豬、華南梅花鹿等。
自然保護地
云貴高原包括貴州草海自然保護區(qū)、包括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內(nèi)的自然保護區(qū)很多,僅貴州省就有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內(nèi)湖泊、河流、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科研價值、保護價值和旅游價值。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河口、松桃、印江縣交界處,總面積4.19萬平方米到“梵天凈土”得名。保護區(qū)屬東亞季風(fēng)氣候區(qū),在亞熱帶季風(fēng)山區(qū)具有明顯的濕潤氣候特征。年降水量1100~2600毫米,是貴州省雨水最多的地區(qū)之一,也是全國多雨地區(qū)之一。它的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0米.5米,氣候垂直變化,森林覆蓋率達95%該保護區(qū)是中國稀有的亞熱帶植物基因庫和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它就是世界上僅存約700只的貴州金絲猴“世界獨生子”唯一的自然棲息地是植物王國梵凈山冷杉“活化石”的棲息地。此外,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還是喀斯特地貌與人文歷史景觀并存的自然保護區(qū),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保護價值和旅游價值。根據(jù)記錄,該保護區(qū)只有魚、兩棲類、爬行類、已記錄的鳥類和哺乳動物有906種,約占中國上述五種動物總數(shù)的22.15%
風(fēng)景名勝 編輯本段
云貴高原旅游資源豐富,其中就有魯南石林、黃果樹瀑布等自然景觀;和麗江古城、文化景觀包括建水文廟。
路南石林
魯南石林風(fēng)景區(qū)是中國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云貴省昆明市東南86公里的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nèi)“天下第一奇觀”之稱。景區(qū)面積約350平方公里,地形奇特,奇石眾多,巨石如林,星羅棋布,還有獅子、蓮花、鳳凰和老人是怪誕的。石林地質(zhì)構(gòu)造位于向斜軸部,由大面積的二疊系厚灰?guī)r組成地層幾乎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在經(jīng)歷了高溫多雨的氣候和異常豐富的地下水后,逐漸溶解形成巨大的石柱和深深的石溝,形成了——石林的喀斯特地貌??λ固氐孛步M合類型大致可分為石林喀斯特丘陵、溶山洼地和峰叢洼地。石林的高度一般為5 ~ 10m,最高可達30 ~ 40m。石林中有洞穴、地下河、豎井和喀斯特洼地,其中最著名的是白云洞,因洞頂留下的波痕酷似天上的白云而得名。景區(qū)還包括紫云洞、天生橋、長湖、月湖、大疊水瀑布和附近的其他景點。2001年,石林被定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200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
大理洱海號
洱海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葉榆澤”昆彌川”和“西洱河”洱海位于云貴省大理市郊區(qū)“風(fēng)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從空中俯瞰,洱海就像一輪新月,靜靜地躺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關(guān)于洱海月亮最流行的故事是天宮公主下凡的故事。洱海共有三島、四洲、五湖、九曲,湖水清澈見底,自古有之稱“群山中的無瑕翡翠”洱海雖然叫海,其實是個湖據(jù)說,因為白族人從未見過大海,所以被稱為洱海,以表達他們對大海的向往。
玉龍雪山號
玉龍雪山景區(qū)面積4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596米這里終年積雪,歐亞大陸最接近赤道的地方有溫帶海洋冰川。玉龍雪山用納西語叫“歐魯”,意思是銀巖。它銀裝素裹,十三座雪峰連綿不絕,宛如一座“巨龍”騰躍舞,故名“玉龍”因玉龍雪山的巖性主要為石灰?guī)r和玄武巖,呈黑白相間,故又稱“黑白雪山”玉龍雪山是納西族人心中的神山傳說它是納西族人的保護神“三多”的化身。 玉龍雪山自然資源豐富,最具觀賞價值的屬于高山雪景、水域景觀、森林景觀和草甸景觀,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年都吸引無數(shù)游客到這里游覽。是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首批旅游標(biāo)準化試點景區(qū)國家冰川地質(zhì)公園。
黃果樹瀑布
中國風(fēng)景名勝黃果樹瀑布位于貴州省西南部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nèi),北盤江支流大邦河上游。它的原名是白水河瀑布因瀑布右岸有一棵名為黎蒴的參天大樹,故更名為黎蒴瀑布,與黃果樹瀑布諧音。明朝崇禎十一年(1638年)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來到這里考察。
黃果樹瀑布是在三疊紀白云質(zhì)灰?guī)r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由于地面的隆起和河流的不斷侵蝕,形成了裂縫。在形成過程中,喀斯特地貌得到充分發(fā)展,地下河下游坍塌,瀑布本身侵蝕后退。黃果樹瀑布以其巨大的規(guī)模而聞名、壯觀的景色、它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成就而聞名。該地區(qū)喀斯特地貌十分發(fā)育,峰奇洞奇、怪石麗水和滔滔江水、攪霧和彩虹已經(jīng)成為貴州省最壯觀的旅游景點之一。此外,從貴陽到景區(qū)的高等級公路也已建成。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納西族古鎮(zhèn),位于云貴省麗江古城。南北朝時期,納西族的羌族先民遷居于此,南宋時建城。1258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麗江軍民宣傳部,因此這座城市被命名為麗江。古城建于南宋末年,選址獨特,西有獅山,北有香山和金洪山,南有開闊的平壩。玉泉河分為東河、西河、河水進入城市,然后流經(jīng)整個城市,因此這座古城被稱為“高原姑蘇”,并因碧玉硯而得名大研鎮(zhèn)。1986年,國務(wù)院公布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號。
巍山古城
巍山古城始建于西漢元豐二年,定型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它有600多年的歷史古城像一個印章,中央鐘鼓樓像一個把手。北門的陳宮大廈是古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從塔上向外望去,二十四街十八巷縱橫交錯,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的棋盤布局。巍山古城現(xiàn)存古民居古院落158處微山縣加強古城古民居保護,確立古民居主要用于客棧、餐飲、文化傳播等與旅游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相關(guān)的產(chǎn)業(yè),通過嚴謹?shù)男蘅?,巍山古城?nèi)的一些古民居已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民宿客棧、特色餐飲店、文化場所。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位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始建于元祐二十二年(1285年)它有700多年的歷史。經(jīng)過50多代的添加,修復(fù)和擴建,該地區(qū)已達到7.6萬平方米。建水文廟作為歷代供奉孔子的廟宇,也是古代辦學(xué)的地方現(xiàn)在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建水文廟被評為云貴省社會科學(xué)普及示范基地。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xué)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