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位于中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流經(jīng)此處的沱江而得名,因其兩岸青山酷似一只展翅飛翔的鳳凰。鳳凰古城始建于唐代,興盛于明清它是湖南西部的一個邊境城鎮(zhèn)?,F(xiàn)在的鳳凰古城景區(qū)是以湘西民族風情為背景的、以地方特色建筑為特色,由鳳凰古城和南華山組成,有古塔,是一座山水人文的歷史名城、明清古院、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華南禪寺等景觀,還有湘西濃郁的民族風情;根據(jù)作家沈從文 s作品《邊城》,真人舞臺劇也是鳳凰古城的旅游名片之一。
2001年12月,鳳凰古城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2006年5月25日,“鳳凰古城堡”它被列入國務院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2006年12月15日,鳳凰古城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2009年,鳳凰古城被評為國家AAAA風景名勝區(qū)。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鳳凰古城歷史悠久漢代為武陵縣巫溪野地(《后漢書》呼叫鳳凰“武陵蠻”隋為沅陵郡,唐為未央郡,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朝開始陸續(xù)在這里駐軍、參賽,秦明龍三年(1569年)山下有一座形似鳳凰的軍營,叫鳳凰營。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設(鳳凰廳)鎮(zhèn),廳治設置甘鎮(zhèn),成為清代62個鎮(zhèn)之一。根據(jù)《鳳凰廳志》,“東北有之名,西北有鎮(zhèn)西之稱,故稱正安”清代以來,鎮(zhèn)臺、道臺,廳治、縣治都設在此。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安陳金遠景路的建立成為清代89條道路之一。清雍正七年(1728年)在陳語安設置永靖駐防道,成為中國八大駐防道之一。
民國二年(1913年)廳改為縣,名為鳳凰縣,一直沿用至今。鳳凰古城“鎮(zhèn)竿”因此成為統(tǒng)轄“大湘西”有20多個地州縣,輻射影響湘鄂川渝黔五省(市)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
鳳凰縣于1948年11月和平解放,人民 鳳凰縣人民政府成立于1950年4月1955年隸屬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位置境域
鳳凰古城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邊緣,云貴高原東端,距湘西首府吉首50公里。東接瀘西縣,南接麻陽縣,西接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北部與吉首市接壤、花垣縣與之相鄰,這在歷史上是知道的“西有云貴,東有陳袁,北有四川湖北,南有廣西”地處武陵山脈南麓,云貴高原東部。
地形地貌
鳳凰古城位于云貴高原東部、在武陵山脈的懷抱中,沱江流經(jīng),石灰?guī)r廣泛分布在周圍的山脈中,長期受風雨流水的侵蝕形成許多洞穴,地形條件復雜多變。根據(jù)海拔高度,當?shù)乜煞譃槿糠郑簴|部和東南角的山谷和丘陵區(qū)是第一級臺階,有低矮的山脈、高丘為主、既有山坡,也有一些山谷平地,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東北至西南的中間地帶為第二階梯,海拔500800米;西北的山區(qū)是第三階梯,海拔800多米。
氣候
鳳凰古城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宜人。年平均降雨量為1308.1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氣溫為15度.9攝氏度,冬暖夏涼一年只有10天,氣溫高于35攝氏度;由于地處全國多云中心區(qū)邊緣,年平均云量較多,光照相對不足。
水文
鳳凰縣的水系屬于長江水系,經(jīng)洞庭湖追溯到沅水水系,再到舞水或陳水水系這些河流從西南向東北呈樹枝狀分布。沱江是該縣最大的河流、武水一級支流,自西向東貫穿縣城中部,縣境內(nèi)長96米.9公里,流域面積732.42平方公里。沱江是構(gòu)成鳳凰古城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風光的重要因素流經(jīng)鳳凰古城,古建筑沿河布局。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景區(qū)布局
鳳凰古城群山環(huán)繞,沱江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古城內(nèi)仍保留著古城的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其中老街面積占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有68處古文物建筑116處古遺址120多處明清特色民居30多處寺廟和亭臺樓閣是西南地區(qū)現(xiàn)存文物建筑最多的縣,市內(nèi)有200多處石板街和吊腳樓。鳳凰古城的主要景點是北門古城樓、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古城博物館、楊 太廟和東門城樓、萬名塔、崇德堂、文昌閣、多翠樓等,具有強烈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北門古城樓
北門古城樓建于明代,原名為“壁輝”因為位于古城北面,所以叫北塔。鳳凰縣在元、在明朝,它由五寨 漫長的訴訟,然后是土城。明朝嘉靖年間,麻陽遷鎮(zhèn)杖駐鳳凰,嘉靖三十五歲(1556年)把土城變成磚城,“打開四個門,每個門都有一層”清朝先后在這里設立了鳳凰堂、康熙五十四年,永靖軍司令部設在正安鎮(zhèn)陳語安(1715年)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得名“壁輝門”,保存至今。
沱江泛舟
沱江是鳳凰古城世世代代的母親河,也是縣城最大的河流自西向東貫穿縣城中部,是鳳凰古城的流動景觀河面不寬河水清澈,河里還能看到海藻、游魚和鵝卵石,古城墻在沱江南岸,靠近城墻的河水很淺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附近,北門跳巖附近吊腳樓群臨水而建,一半地基在沱江水中。2022年2月,麗江獲得“最美家鄉(xiāng)河”稱號。
虹橋
虹橋,也被稱為于風橋、橫臥虹橋,位于鳳凰市中心,沱江之上,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經(jīng)過幾次修理。虹橋建筑面積570㎡,分為兩層,一層主要是商店和雜貨店,二層是民俗文化樓,里面收藏了從古至今所有關于虹橋風暴樓的書畫作品二樓可以欣賞沱江風光,中間是過道,兩邊是商鋪。2011年被確立為湖南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1902—1988年)1902年12月28日,在甘湘西鎮(zhèn)(鳳凰古城原名正安)它誕生在中英街沈陽的一個四合院里這座老房子原是沈鴻福沈從文 的祖父(曾任清代貴州知府)在同治五年(1866年)明清時期湘西的建筑;沈從文在這個院落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這個院落因為沈從文先生而被世人所認可。 沈從文 的故居是一座兩層的木制四合院建筑,占地411平方米內(nèi)部裝修細致典雅,2006年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從小就是鳳凰古鎮(zhèn)的神童他的父親是清朝的武官15歲時,他成為了一名學者35歲時,他是清朝五大官員之一他是鳳凰古鎮(zhèn)最大的官員,北洋政府總理。熊希齡 s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間,位于鳳凰縣沱江鎮(zhèn)文星街10號,占地262.9平米,是四合院磚木平房。熊希齡于1869年出生在這里,并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除了展覽的一些照片和對聯(lián),熊希齡 的故居與當年并沒有太大的不同。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 美國政府宣布熊希齡 曾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宮
朝陽宮,又稱陳嘉祠堂,是鳳凰古城內(nèi)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現(xiàn)代仿古建筑祠堂,位于鳳凰古城西北側(cè)。祠堂里的古戲臺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幾尺可為家,可為國,可為天下,千古有賢,愚,不朽人物。朝陽宮始建于民國四年(1915年),被太公也稱為“湘西王”陳渠珍 的哥哥陳凱冰、陳動員人們捐款建造它1923年,時任湘西州巡防司令的陳渠珍對其進行了擴建和改造,這就是城門、正殿、戲臺、左右包廂、廚房、廁所等十四間房屋構(gòu)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成為陳人聚會看戲或舉辦重大活動的場所。整個建筑重檐,青瓦,飛檐上翹,檐下三層拱門,主脊兩端有吻,中間有彩色葫蘆寶頂,布局對稱合理。朝陽宮的大門是一座紫磚門樓,高8米。大門兩側(cè)刻有一副對聯(lián):鳥從蒿中飛上萬里天高云淡,客訪一隅總深情。12幅山水花鳥浮雕左右對稱堆砌,門樓飛檐上翹,別具一格。面對大廳,是一個風情濃郁的古戲臺古戲臺通常多表演古典戲曲和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等。
萬壽宮黃永玉美術館
黃永玉是沈從文 的表弟出生幾個月后被父母從湖南常德帶回鳳凰黃永玉是一代花壇。萬壽宮黃永玉美術館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沱江鎮(zhèn)沙灣19號它展示了黃永玉先生的藝術展覽,并在他的生活中有大量的繪畫,告訴人們鳳凰的故事為鳳凰作畫的四幅原作都在博物館里。
書家堂古堡
書家堂(舒家塘),地處湘黔川(今渝)當時三省邊境都有土匪出沒,舒家塘可以作為防御工事,也可以駐軍扎營;據(jù)考證,該建筑始于北宋楊家將后裔楊六郎的第三子楊再思,建立時為屏南軍營,后發(fā)展為舒家塘城堡。南方的苗族在明朝萬歷年間起義當時政府軍為了鎮(zhèn)壓起義軍,撥出專項修繕資金,對舒家塘及周邊的古營進行整修。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位于鳳凰古城東北的古城墻邊上,太子受保護較少、果勇侯、正安總兵楊芳于清道光十六年捐資修建(1836年)又名楊 楊家祠是楊家祭祖的地方、商議要事、家庭活動等,楊家祠堂占地770平方米。戲臺歇于山頂,單檐,斗式結(jié)構(gòu),高16m,寬7m,深8m;房檐下有玉拱,柱上雕有龍鳳。正殿是抬梁建筑,山墻是貓 的后拱,分為三個房間一個明亮,兩個黑暗。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整體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2011年被確立為湖南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博物館
古城博物館位于鳳凰古城路入口處它是清朝光緒年間道臺衙門的一部分那是原陳寶珍家的百年老宅,占地1600多平方米陳寶珍一家三代在這里生活了100多年陳寶珍的后人把家族文化遺產(chǎn)捐給了古城博物館、古城博物館陳寶珍家族博物館陳列著陳寶珍捐贈的家族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后代帶到博物館、遺物、遺照、圖片、資料、著作、文獻等。
陳斗南宅院
陳斗南府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已建成,位于鳳凰古城吳佳巷1號,東門塔與楊家祠堂之間,占地366.6平方米,向前、天井、中殿與后堂,四水歸堂的回廊式院落,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四周有著深厚嚴密的防火墻。民國時期,他就是國民革命軍的少將陳斗南(1886 ~ 1931)的將軍府。
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鳳凰古城在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沿著青石板路可以爬上南華山,鳳凰人也叫南華山“父親山”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在南華山國有林場基礎上建立的森林公園,包括南華山國有林場茶坪街林場雷東街林場,總管理面積2134.2公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73科325種,其中裸子植物38種,被子植物90多種。
萬名塔
萬明塔位于東靈山腳下的沱江畔,東有雕梁畫棟的姚萇亭,西有于風橋它是用青磚混合砂漿和鋼筋混凝土砌成的六角形磚石結(jié)構(gòu)、七層塔,每層六角,掛銅風鈴。塔身高22.98米,一樓最大直徑4.5米,每層直徑減少0.3米。一樓六聯(lián),塔面彩畫裝飾、雕塑;劉同有豐富的月拱門窗。
相關文化 編輯本段
民俗文化
鳳凰古城有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28個民族,總?cè)丝?2.8萬人,苗族和土家族占總?cè)丝诘?0%,是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鳳凰古城歷史上隸屬于楚,楚巫文化盛行。鳳凰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戰(zhàn)爭,大量外軍駐扎,苗族人移居到這里,隨之而來的是全國各地的攤販涌入,尤其是江西商人經(jīng)過幾千年的融合,形成了一個苗族、土家族聚集地。
長期居住在鳳凰的苗族人、土家族在史書上有不同的稱呼“西南夷”It 《銷魂的九夏芙蓉三湘煙水》里的鳳凰土著的名字,《沱江雨岸》叫鳳凰人“武陵蠻”,《故鄉(xiāng)荷塘》史書稱之為“五溪蠻”,到明清有“土”蠻”的稱謂。
地方方言
鳳凰方言屬于西南官話,區(qū)別于湘西其他縣市。鳳凰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可以理解為“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沒有文字表達鳳凰方言接近西南方言,有些詞在漢字理解上表達不恰當;隨著更多文化的融合,土家族逐漸漢化,土家語成為瀕危語言;如今,一些個別詞語和習俗被保留了下來。
鳳凰的苗族人自稱完整的語言叫“朵雄”沒有書面表達1957年推廣《永不回來的風景》實驗研究,用拉丁字母書寫,與漢語拼音一致,以促進苗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傳統(tǒng)習俗
婚俗嫁娶:鳳凰少數(shù)民族的年輕人講究自由戀愛,喜歡以唱山歌沖場子的形式來表達愛意大多數(shù)年輕人自愿結(jié)婚,并與父母結(jié)合愿望;歡送會要小心行走,扭傷腿腳被認為不吉利;
喪葬:安葬形式簡單,伴有蘆笙哀樂;家族喪事一個月內(nèi)禁止結(jié)婚唱歌演奏蘆笙;
節(jié)日: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鳳凰苗族有苗年,鳳凰土家族有趕考哭嫁等節(jié)日;根據(jù)季節(jié),鳳凰古城仍然有“接龍、上刀梯、椎牛、七月半祭鬼”等民俗風情;鳳凰的苗族在“四月八”各家不得役牛;
春節(jié):每到春節(jié),家家戶戶門口都貼紅紙黑對聯(lián),掛紅燈籠,鳳凰古城還有跳舞的苗獅,打花鼓、茶燈戲、吹嗩吶、邊邊場、苗族銀飾盛裝、蠟染旗袍秀、花籃、腰鼓、以及其他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活動。
美食特產(chǎn)
鳳凰古城有糍粑、臘肉、姜糖、獼猴桃干等地方特產(chǎn),牛肝菌炒肉、酸白菜豆腐湯、筍子炒肉、臘肉炒蕨菜、麻辣鱔絲、爆煙肉、麻辣雞丁、米粉、社飯、酸蘿卜、血糊鴨等也是有酸味的地方特產(chǎn)、辣為主。
血粑鴨
血糊鴨是湘西名菜,也是鳳凰古城的招牌美食。叫血鴨的名字,菜里沒有鴨,而是糯米泡在鴨血里,鴨血凝固后蒸,就是血鴨。血燜鴨后續(xù)可以拌鴨肉,配上軟糯的糯米非常好吃。
酸湯魚
酸菜魚是湘西的酸湯魚,是苗族的特色它的酸辣口感配上蔬菜和菌類,非常好吃因為肉質(zhì)細嫩,少刺,苗族的酸湯魚一般是鯰魚。
社飯
和酸蘿卜一樣,社會飯在鳳凰古城隨處可見看起來和炒飯差不多,和一般的炒飯不一樣,里面含有糯米、野艾草和臘肉也是苗族的特色美食,既可以吃出特色,又可以飽腹。
米豆腐
米豆腐是苗族和土家族的特色食品它叫做米豆腐,但是里面沒有豆腐它是煮和研磨米漿,冷卻,切成豆腐的形狀。一般來說米豆腐和酸蘿卜都是標配一份米豆腐,一份酸蘿卜,既能充饑,又能解暑米豆腐也是鳳凰古城很受歡迎的小吃。
手工藝術 編輯本段
紙扎藝術
紙扎藝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藝技藝。鳳凰縣的“紙扎技藝”歷史悠久,廣為流傳,很少有詳細的史料記載,都是老藝術家代代相傳。自唐垂拱二年(686年)鳳凰地區(qū)初建縣(渭陽縣)紙扎藝人問世,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代鳳凰剪紙藝術在中國許多民間藝術活動中獲獎?!而P凰廳志·乾隆志》記錄:元宵節(jié)前幾天,城鄉(xiāng)收錢,裝扮各種燈籠,龍馬獸魚蝦,各不相同一直到十五晚上,都有很多歌聲和燈籠。
苗族銀飾
鳳凰縣苗族銀飾鍛造工藝是苗族特有的工藝手工制作,主要用于苗族婦女的審美裝飾,品種繁多、色彩鮮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苗族銀飾可分為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幾個部分。珠寶的每個部分都有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分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緊密的不可分割的整體。2006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清道光二十年來(1840年),到清光緒元年(1875年)36年間,鳳凰縣先后產(chǎn)生了20名知府21名提督43名中將31名將軍73名游擊隊,三級以上軍官共計188人;民國時期,鳳凰縣有7名中將,27名少將;當代以來,與民國熊希齡、作家沈從文、在畫家黃永玉等文化名人的推動下,鳳凰古城的知名度逐漸提高。被人尊稱為'霖雨蒼生'熊希齡,首任民選內(nèi)閣總理,作家、歷史學家沈從文,被鳳凰古鎮(zhèn)的人們稱為三三三五四小鳳凰中飛出的兩只'金鳳凰'
熊希齡
熊希齡(1870~1937)鳳凰,中國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熊希齡先生從小就被譽為神童22歲中舉人,25歲中秀才。庶吉士,清朝時被授予國子監(jiān),是中華民國第四任總理1920年在北京創(chuàng)辦香山幼兒園,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鳳凰,原名沈月歡,中國著名作家、考古學家,代表作如《邊城》《長河》《湘行散記》10101010010等。沈從文 美國作家的農(nóng)村題材小說是典型的農(nóng)村文化小說,它不僅與整個城市有關“現(xiàn)代文明”相比之下,始終關注農(nóng)村人 湘西世界現(xiàn)代轉(zhuǎn)型過程中不同文化碰撞所規(guī)定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與歷史命運。沈從文 的文學作品反映了湘西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浪漫色彩。
黃永玉
黃永玉,筆名黃興兵、黃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農(nóng)歷)出生于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qū)),祖籍湖南鳳凰縣。土家族人。中國畫院院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前版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黃永玉在湘西鳳凰長大,童年的記憶刻下了對家鄉(xiāng)最好的印象。黃永玉曾捐出多項巨款支持家鄉(xiāng)建設,包括捐建10座橋梁,為母校鳳凰文昌閣小學捐建禮堂200多萬元。
相關作品 編輯本段
小說《邊城》
作家沈從文對湘西有著深刻的記憶他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經(jīng)歷,整合湘西民間生活資料,寫出了表達湘西人民的文字“人性美”在他的文學作品《邊城》中,這部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的川湘邊陲小鎮(zhèn)茶洞為背景,用抒情詩和散文兼具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船夫女孩崔璀的純愛故事展現(xiàn)了人性的善與美。從書中女孩崔璀的感人故事,讀者被帶入湘西風情的吊腳樓。小說《邊城》選香港《亞洲周刊》“20世紀中國100部小說”小說,排名第二。
舞臺劇《邊城》
2015年4月1日晚8點,總投資1.8億元,根據(jù)沈從文 s同名小說,大型山水實景舞臺劇《邊城》在鳳凰古城首演?!哆叧恰贩窒砣松?jīng)驗、初萌、端午、靈犀、魂訴、六次穿越邊境,持續(xù)約75分鐘。舞臺劇用柔美激昂的民族舞蹈詮釋了神秘的湘西,用驚心動魄的歌聲唱出了邊城悲泣的往事,吸引游客前來觀看。
文化產(chǎn)品 編輯本段
《鳳凰古城》紀念特別郵票
2009年5月23日發(fā)行《鳳凰古城》紀念特別郵票,一套3枚,全套面值3.在6元人民幣中,郵票描繪的三大文化景觀如下:鳳凰虹橋、鳳凰古街和鳳凰北門碼頭。門票以精美的繪畫和設計圖案,展現(xiàn)了中國第101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美麗風光,突出了風景之美建筑之美人與自然和諧之美。鳳凰古城榮登“國家名片”對進一步擴大鳳凰古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國內(nèi)外游客,促進湘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費祎苗繡體驗館秀云閣
秀云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苗繡體驗館,原名鳳凰錦繡堂苗繡館,位于鳳凰古城文星街湘西苗繡非遺傳承人項平繡花了近半年時間規(guī)劃建設,將文化展示館改成了文化體驗館。在體驗館里,你不僅可以了解苗繡的手工藝品、苗繡 在刺繡媽媽的指導下,苗繡還可以親身體驗刺繡技藝和其他非物質(zhì)文化。
重要事件 編輯本段
2020年5月5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鳳凰古城在五一假期前三天位列湖南129個景區(qū)第一,共有7個.28萬人次。
2021年12月6日,第一欄是“鳳凰古城·神秘苗鄉(xiāng)”以鳳凰文化旅游為主題的高鐵首發(fā),從長沙南站出發(fā),開往湘西7月24日,鳳凰古城站迎來了通車以來的第一輛“萬人大潮”新紀錄,10081名乘客被接走,5785名乘客抵達。
2022年12月14日,為處理鳳凰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城市更新的關系,《鳳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20-2035年)》經(jīng)編制通過后出版。
開發(fā)保護 編輯本段
價值
鳳凰古城有很多傳統(tǒng)建筑、眾多的鳳凰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存了明末清初的城市建設格局。鳳凰古城古樸、文化底蘊濃厚、民族風情、自然景觀很美,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及建筑價值。
從歷史價值上看,鳳凰古城曾是湘西邊城守衛(wèi)南長城的重鎮(zhèn)“邊墻”軍事指揮中心,見證和集中了明清以來的封建王朝“邊疆”少數(shù)民族搞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全方位戰(zhàn)略“開辟”歷史是研究明清以來封建王朝尤其是中原王朝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關系的典型。
從文化價值來看,鳳凰古城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的多元化融合化一體化,鳳凰古城內(nèi)有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28個民族大融合。
從建筑景觀價值來看,古城的位置、城防的設置、街道的規(guī)劃布局既有鮮明的軍事特色,又有濃郁的民俗特色,是古城中的自然景觀、人造建筑與人文環(huán)境高度和諧統(tǒng)一,這是極其“天人合一”的建筑奧妙。
現(xiàn)狀
截至2019年12月,鳳凰縣各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83個,包括:國家級保護項目5個,省級保護項目6個,國家級保護項目21個,縣級保護項目51個;縣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121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6名,國家級傳承人25名,縣級傳承人87名。
截至2019年12月,鳳凰縣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06處;在這座歷史名城的保護范圍內(nèi),有48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沈從文 s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措施
2001年4月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在湘西考察時參觀了鳳凰古城,并欣然題詞“鳳凰城”三個字之后,成了田全有和鳳凰的轉(zhuǎn)折點。2002年9月23日-24日,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受朱總理委托考察鳳凰古城,明確提出要加強鳳凰古城的保護和整治;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古城改造規(guī)劃方案“進入鳳凰,古城風貌令人印象深刻,進入鳳凰,古城意境迷人”的整治目標。
2003年4月28日,為了增加游客 互訪,張家界和鳳凰開通了旅游大巴,實現(xiàn)了游客直接互訪。
從2010年開始,鳳凰古城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為了加強對古城建筑和文化的保護,出臺了一系列古城保護措施。
2015年3月,鳳凰縣委、縣政府提出“創(chuàng)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推動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和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同年11月,鳳凰古城旅游區(qū)通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景觀質(zhì)量評估,被列入創(chuàng)建5A級旅游景區(qū)籌備名單。
為處理好鳳凰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城市更新的關系,2022年12月14日,《鳳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20-2035年)》編制通過并公示,旨在建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名城三級保護制度。規(guī)劃范圍:歷史城區(qū)規(guī)劃范圍西至南華橋、南華路、虹橋中路、水天路的第一條線通向北面的鵲坡路、堡子灣路一線,南至白羊嶺、南起華山線,東至沱江喬云,占地135.63公頃。鳳凰縣一級,包括鳳凰縣所有行政區(qū)域,面積1733.5872平方公里。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21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古城旅游區(qū)被列入首批國家夜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qū)。
2020年11月21日,鳳凰古城榮獲中國權威旅游獎:中國·博鰲“年度國際精品旅游目的地”金獎。世界旅游城市聯(lián)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魏小安為鳳凰古城頒獎,鳳凰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現(xiàn)場領獎并出席頒獎儀式。
2020年11月18日,鳳凰古城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名單。
2017年11月17日,鳳凰古城被評為2017年最受網(wǎng)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zhèn)。
2010年,第十五屆亞洲(博鰲)旅游文化聯(lián)合會,發(fā)布大中華區(qū)旅游文化排行榜,鳳凰古城被評為“亞洲·大中華區(qū)最佳環(huán)保景區(qū)”
2009年,鳳凰古城被評為國家AAAA風景名勝區(qū)。
2006年5月25日,“鳳凰古城堡”它被列入國務院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2006年12月15日,鳳凰古城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重置目錄。
2005年9月,鳳凰古城景區(qū)被批準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
2001年12月,鳳凰古城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