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秧號子
?邵伯秧號子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編號:JS-01-Ⅱ-0006。邵伯秧號子從農民田頭、唱到舞臺,直至晉京、出國演出,完成了從大俗到大雅的藝術升華,其旋律與唱詞已達到完美結合的境界。它是農民文化的杰出代表。
???????2007年,經江蘇省政府批準,邵伯秧號子被列入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001年成立了邵伯民歌樂隊,傳承秧號子的原生態(tài)唱法。2004年秧號子走進課堂,作為小學音樂教材,列入音樂考試范圍。各村、各企業(yè)還組建秧號子演唱隊伍,打造村、企文化?!疤栕右淮蚵暁忾_,順風刮到九條街,興化高郵穿城過,揚州邵伯傳過來”的秧號子盛況,決不會成為歷史的“絕唱”。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邵伯秧號子是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傳統(tǒng)民歌,起源于古代勞動婦女在繁重的栽秧農活中,表述心跡,解乏助興的藝術。相傳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其內容有表達男女愛情的、有如怨如訴的、還有歷史知識的等等,無所不唱。形式有齊唱、獨唱、對唱,一般是“一人唱眾人和”。栽秧領趟的婦女,既是栽秧能手,又是唱秧號子的能手,由她唱“頭號”,眾人唱“吆號”。
起源發(fā)展 編輯本段
邵伯地處長江下游,水網稠密,水系發(fā)達,農業(yè)耕作歷史悠久。東晉時鎮(zhèn)東就有大片秧田,到了南北朝宋元嘉年間(424),即有“一禾雙穗”的記載,“廣袤千里,畝收皆倍”。與栽秧相伴的秧號子是稻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勞者歌其事”(漢·韓嬰),栽秧號子當有千年以上歷史。“十八個大姐下田來,莫把秧號冷了臺”,秧號子是人民大眾的“天籟之聲”,水鄉(xiāng)農民的“田原牧歌”。插秧時節(jié),長日當空,婦女們面朝水田背朝天,“栽秧不栽啞巴秧”,她們借秧號子表述心聲,解乏助興。經過千年的流傳,加之勞動力的流動和婚姻嫁娶等因素,邵伯秧號子兼收并蓄,形成了豐富的演唱曲調和演唱內容。那自北向南、湖西湖東打秧號子場面是何等壯闊。
邵伯的一位老人劉振曷曾收藏了一本祖?zhèn)鲙状摹堆硖枙罚渲芯陀辛鱾魃鯊V的《拔根蘆柴花》、《一根絲線牽過河》(《沙棱子撂在外》)等秧號子,記載的時間為嘉慶三年(1798),可見載書入冊至少已有200多年了。
上世紀50年代,邵伯地區(qū)經常開展賽民歌、競號子活動,邵伯秧號子開始走上舞臺。1953年夏收前,從四鄉(xiāng)八鎮(zhèn)趕來的數(shù)千名號子手,在露筋鄉(xiāng)參加賽號子大會。他們激情滿懷,放聲高歌,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這是江都建國以來,至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賽號子盛會。施登英、趙錦珠等優(yōu)秀的秧號手嶄露頭角,被推薦參加揚州專區(qū)民歌演唱會和江蘇省民歌文藝匯演。后來,被專業(yè)音樂工作者稱為“金嗓子”的施登英被招入江蘇省歌舞隊,專門演唱邵伯秧號子,并在1954年11月江蘇省第一屆音樂舞蹈訓練班上首唱《拔根蘆柴花》、《一根絲線牽過河》,把原汁原味的秧號子從邵伯唱到了省城。
1956年7月,歌唱家雪飛在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活動上首唱改編后的《拔根蘆柴花》,讓富有邵伯地方風情的秧號子唱響全國。1958年,《一根絲線牽過河》被改編為電影《布谷鳥又叫了》的插曲,80年代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亞洲民歌。1998年,《拔根蘆柴花》、《一根絲線牽過河》等9首邵伯秧號子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秧號子在栽秧勞動中產生,伴隨著栽秧而歌唱,它是勞動人民為了振奮精神,鼓舞干勁,抒發(fā)感情,消除疲勞而自我娛樂的一種世代承襲的民間歌唱形式。
邵伯秧號子大都是群眾即時即興發(fā)揮,內容廣泛,曲目繁多,有表達男女愛情的,如《情哥想妹心內憂》;有追求個性解放的,如《快來參加新四軍》;有表現(xiàn)自然生物的,如《早上起來天氣晴》;有反映史傳人物的,如《十二月古人名》;有體現(xiàn)日常生活的,如《小媳婦苦難挨》。秧號子的唱詞多為口頭語,生動形象,質樸自然,貼近底層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是真正用鄉(xiāng)音唱鄉(xiāng)情的“草根文化”。
凡傳唱不衰的秧號子,都達到了歌詞與曲調的完美結合?!栋胃J柴花》歌詞簡樸,曲調明朗雋永,有如清風撲面,令人心曠神怡;《一根絲線牽過河》是一首經典之作,描述男女質樸愛情,曲調優(yōu)美,徐緩清新中不乏滔滔激奮,明朗嫵媚中略帶淡淡哀愁。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次全國文藝匯演中,富有濃郁鄉(xiāng)情的邵伯秧號子曾喚起周總理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1994年江澤民總書記參觀相關展覽時,也特別提出要聽秧號子《拔根蘆柴花》。
邵伯栽秧號子融山歌、小調的特點于一體,集抒情性與敘事性于一曲,簡潔質樸,風格獨特,旋律流暢,節(jié)奏感強。通常用領唱加和唱,即“一唱眾和”的形式。由嗓子和口才最好的栽秧能手,即領趟的婦女領唱“打頭號子”,接著眾人“吆號子”。賽號子時還有對唱、獨唱。大多數(shù)“領唱”節(jié)奏舒展自如,音調明亮悠揚,優(yōu)美動聽,“眾和”節(jié)拍規(guī)整,節(jié)奏明快,跌宕鏗鏘,洋溢著濃烈的勞動氣氛。
秧號子的傳播靠口傳心授,母教女、老歌手帶新歌手由來已久,如崔揚氏(邵伯桃園莊)傳崔寶珍(婚嫁到邵伯柏莊,母傳女),崔寶珍傳孫正華(邵伯伯莊婚嫁到邵伯戴家莊,師傳),孫正華傳戴明芳(邵伯戴家莊婚嫁到馬家莊,師傳),戴明芳傳馬金蘭(馬家莊,師傳)等。邵伯秧號子,產生了許多出色的秧號歌手,施登英、黃鳳英、趙錦珠都曾在上世紀50年代風靡全國;目前健在的第三代傳人許金英,其原生態(tài)唱法別具一格,有大量錄音、錄像留世;新一代民歌手張小紅繼承了秧號子的傳統(tǒng)唱法,受到各界贊揚和好評。
秧號子原本就沒有歌名,為了便于區(qū)別,往往將重復的曲調、重復的詞句作為秧號子的名稱,有以曲調命名的,也有以唱詞結構命名的;有以唱詞首句或其它詞句命名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以襯詞命名的。唱詞句式以7字4句、7字8句居多,唱號子富有情趣,也有大致規(guī)律,早上是“七字唱”,中飯前唱“串十字”,吃晚茶唱“疊斷橋”,晚茶后唱“五句半”、“晚了黃昏”等。如果栽秧到了要“了秧”的時候,就唱“了秧”號子,大家一聽就來幫忙,全部插完才收工。
很多有識之士為傳承秧號子做了大量發(fā)掘、搶救工作。據統(tǒng)計,邵伯秧號子約有400余首,散佚200余首,現(xiàn)已搜集整理157首,其中不同曲調24首。曾經,每逢插秧季節(jié),廣闊的田野上就會飄蕩起嘹亮的秧號子,那是一種歌者爽朗、和者興奮的勞動場景。而今,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的迅猛發(fā)展,原始的勞動密集型的人工栽秧盛況已不復存在,變遷的時代將傳唱了千百年的秧號子無情地推向了歷史。然而,作為一朵千年藝術奇葩,秧號子仍然具有不可湮滅的藝術價值,不應該就此告別文化舞臺。
傳承價值 編輯本段
它歷經千年,始終傳唱不息,凝聚了人民群眾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蘊含了勞動人民樸實的審美精髓。其生動形象的口語化唱詞,貼近勞苦大眾的生產生活;優(yōu)美自然的旋律,沁人心脾,為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無論從傳承的深度和流傳的廣度來看,是當今任何一種流行音樂所不能比擬的。邵伯栽秧號子是江淮大地上一顆璀璨奪目的音樂明珠。
它的唱詞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來源;豐富的曲調使眾多專業(yè)音樂者趨之若鶩,吸收它,借鑒它,至今為當今樂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著豐富的元素;它是多元化音樂的豐富營養(yǎng)劑,為我國音樂的民族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一唱眾和”的演唱形式衍生了大合唱演唱的基本形式。它成為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取之不竭的“資源庫”。“大米飯好吃秧難栽,拔根蘆柴花,清香玫瑰玉蘭花兒開,小小的郎兒來,月下芙蓉牡丹花兒開……”。布谷聲聲,蛙鳴陣陣,為這悠遠優(yōu)美的旋律喝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南鄉(xiāng)田歌 下一篇 呂四漁民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