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象牙淺刻
?常州象牙淺刻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常州象牙淺刻,亦稱常州牙刻,是傳統(tǒng)象牙雕刻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布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始于明代,清代繁盛,曾被招為宮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晚清出現(xiàn)周之禮、張楫如、吳昆、薛佛影、閔雅興、楊雪芳等名家。上世紀中葉,中國象牙淺刻的藝術中心慢慢由上海蘇州轉移到常武地區(qū),武進象牙淺刻與北京立雕、廣東鏤雕一起成為當今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F(xiàn)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
清代起,當?shù)匾恍┝羟嘀窨趟嚾送瑫r從事牙刻創(chuàng)作。清末,武進商人馬志洪(字嘯山)先后在全國各地興辦8家象牙店,商號“天協(xié)成”,期間雇傭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常州籍牙刻技師,其中秦雪泥、閔雅興、王清源三代傳承,均為牙刻名家,名噪一時。1973年,牙刻名家楊雪芳出任武進縣特種工藝雕刻廠廠長,堅持傳統(tǒng)的師徒傳承模式,培養(yǎng)出了蕭劍波,陳桂方,倪久晉,王建海等多位牙刻工藝大師。
與江南地域人文相融合,結合書畫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是常州象牙淺刻獨特的藝術特征。以金屬平刀、鉤刀為工具,在象牙器具表面作毫米深淺的陰線刻畫與刮琢,再用毛筆舔水墨、顏料對凹處進行填染而形成畫面。作品以人文歷史、山水花鳥、名家書畫為主要題材,并伴有賦詩題款。牙刻載體多為象牙筆筒、書鎮(zhèn)、印章、掛件、鼻煙壺、臺屏等文房珍玩。作品風格早期著重以線條刻畫,清氣高古;后逐步演變,注重點線面結合,多層次刻畫,注重水墨意境,融入文化特質(zhì),在全國象牙雕刻領域中獨樹一幟。
象牙雕刻傳承至今,北京、廣州象牙雕刻之精華在于“雕”,而常州牙刻之精髓在于“刻”。
發(fā)展狀況 編輯本段
錄入非遺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