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尾鴨
針尾鴨(學名:Anas acuta)它是一種中型游禽,屬于水鴨類。體長43-72厘米,重量0.5-1千克。公鴨 s背部布滿淺棕色和白色相間的波浪狀橫斑,頭部為深棕色,頸部有白色縱帶與下體白色相連,翼鏡為銅綠色,中間一對尾羽特別延長。母鴨體型較小,上半身多為黑色和棕色,身上有黃色和白色斑紋,無翅鏡它們的尾巴比雄鳥的短,但比其他鴨子的長。飛行迅速。在各種內(nèi)陸河流、湖泊、它們可以在低洼的濕地,開闊的沿海地區(qū),如空曠的海灣看到、在海港和其他地方經(jīng)??梢钥吹綌?shù)百個星團。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東南亞、印度、北非、在中美洲,有一些一年到頭都呆在南印度洋的島嶼上。

外形特征 編輯本段
雄性針尾鴨夏羽有著深棕色的頭部和棕色的羽毛,以及深棕色的中頸;頭側(cè)、頦、喉部和前頸上部為淺棕色,頸側(cè)為白色,以白色縱帶與腹部白色相連。背部布滿波浪狀橫斑,暗褐色和灰白色相間較長的肩羽有寬闊的天鵝絨黑羽末端,最長的肩羽是全黑的天鵝絨,邊緣是銀灰色或棕黃色。翅膀上的羽毛大部分是灰褐色,飛羽是深褐色,翅膀上有銅綠色的翼鏡;翼鏡前緣為磚紅色羽端,羽端較大,后緣為二級飛羽白色端斑;三級飛羽為銀白色至淺褐色,中部貫穿有寬闊的黑褐色縱條紋。腰部棕色,略點綴有短白斑。尾巴上的羽毛和背上的羽毛一樣,但每根羽毛都有深褐色的羽軸和白色的羽緣;外側(cè)尾羽呈灰褐色,外肢有灰白色羽緣,中間的兩根尾羽特別延長,呈絲絨黑色,有金屬光澤的對日照。下半身白色,腹部略夾雜淺棕色波浪狀斑點;兩邊和背面顏色一樣,但是顏色淺一些;尾部覆蓋黑色羽毛,前緣兩側(cè)有乳黃色斑點。冬羽似雌鳥。
雌鳥 它的頭是棕色的,有黑色的細紋;后頸呈深棕色,帶有黑色斑點;上半身深棕色,上背部和肩部夾雜著棕色和白色‘V’形斑;下背部有灰白色的橫斑。翅膀上長滿褐色羽毛,末端有白色斑點,尤其是大型羽毛的白色末端斑點特別寬,二級飛羽的白色末端斑點在翅膀上形成兩條明顯的白色橫帶,飛行時明顯可見。下半身是白色的,前頸部夾雜著深褐色的斑點;胸部和上腹部有淺褐色的橫斑,下腹部的褐色斑更明顯更細。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是棕色的,嘴是黑色的,腳是灰黑色的。
大小量度:體重660-1050 grams, 545-660g;體長435-710 mm, 525 mm-600mm;嘴峰46-54mm,46-54mm;翅241-274 mm, 235 mm-267mm;尾長110-202 mm, 93-126mm:跗蹠36-42mm,36-38mm。注:雄性;雌性)
棲息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越冬期間棲息在各種類型的河流中、湖泊、沼澤、鹽堿濕地、在池塘開闊的沿海地區(qū)和海灣,繁殖季節(jié)主要棲息在大型內(nèi)陸湖泊、流速緩慢的河流、河灣及其附近的沼澤和潮濕的草地。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遷徙
每年2月底至3月初開始遷離我國南方越冬地,3月初至3月中下旬大量到達華北和東北地區(qū)。從4月初至4月中旬,它們已基本到達中國北方的繁殖地或遷出中國,少數(shù)個體在4月底5月初仍留在中國遼寧省,也許是當年沒有參加繁殖或留在中國東北。9月中下旬,我國東北華北地區(qū)已有少數(shù)秋候鳥群到達,其中大量在10月初至10月底南移,少數(shù)在11月底南移,往往整合成幾十個甚至近百個大群。
習性
性偏好是群居的,尤其在遷徙季節(jié)和冬季,往往形成幾十到上百個大群體。活動和休息多在靠近岸邊的水域和開闊的沙灘泥地。游泳輕盈敏捷,善于飛翔,速度快而有力。在陸地上行走也不錯。他膽小而機警白天,他經(jīng)常躲在有水的蘆葦叢中或在遠離岸邊的地方游蕩或休息黃昏和夜晚,他去水邊的淺水處覓食如果它發(fā)出任何聲音,它就會立刻飛走。
食性
主要是草籽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牽牛子、蘆葦、吃菖蒲等植物的嫩芽種子等植物性食物,也在農(nóng)田里覓食一些散粒。在繁殖期,主要使用水生無脊椎動物,如淡水蝸牛、軟體動物以水生昆蟲為食。經(jīng)常在黃昏和夜晚在水邊的淺水區(qū)覓食,秋冬季偶爾在附近農(nóng)田覓食。
叫聲
甚安靜。雌鳥發(fā)出低沉的喉音-kwuk聲。
繁殖方式 編輯本段
1歲性成熟,能交配筑巢。配對形成的過程相當快,大多數(shù)雌性在冬季結(jié)束前就已經(jīng)配對,少數(shù)求偶行為持續(xù)到下一次春季遷徙。繁殖期4-7月。營巢于湖邊、在河岸上,有長滿稀疏植物的草地或低地,通常距離水面50米-100m遠。每窩產(chǎn)卵6-11枚卵,一般每年1窩,卵乳黃色,大小52枚-58mm×37-39毫米,重量40-51g。產(chǎn)卵最早在4月底開始,但也最晚在6月底開始。孵化完全由雌性承擔雄性通常只在孵化期開始時在巢穴附近放哨當人們到達巢穴時,雄鳥飛過巢穴并一直歌唱,直到雌鳥離開巢穴潛伏期為21-23天。幼鳥早熟,孵化后不久就能行走和游泳,35年后在母鳥的帶領(lǐng)下-45天即能飛翔。
種群現(xiàn)狀 編輯本段
針尾鴨不僅分布廣泛,而且種群豐富。北美繁殖種群約600萬只,西北歐越冬種群約5萬只,地中海和黑海約25萬只;塞內(nèi)加爾9萬人,馬里495萬人,乍得湖22萬人。在亞洲,根據(jù)1990年世界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水禽調(diào)查,在中國越冬的針尾鴨有25277只,日本有162681只,朝鮮有2695只,韓國有2939只,西南亞有93205只,南亞有321779只,東南亞有8114只。亞洲越冬種群總數(shù)為616690只,中國僅占4只%據(jù)史料記載,針尾鴨不僅在我國分布廣泛,而且數(shù)量豐富,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狩獵對象。減少主要是因為狩獵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應(yīng)該注意保護它的環(huán)境和人口。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未接近脆弱瀕危物種生存的臨界值標準(分布面積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和分布區(qū)域呈碎片化)種群趨勢穩(wěn)定,因此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編輯本段
包含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中(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風險(LC)
本種已于2000年8月1日被中國國家林業(yè)局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下發(fā)通知,明確對圈養(yǎng)和禁食的64種野生動物實行分類管理。其中,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針尾鴨養(yǎng)殖活動,引導養(yǎng)殖戶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養(yǎng)殖活動,并按相關(guān)規(guī)定完成處置工作。確需預留適量種源用于科研等非食用目的的,要充分論證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嚴格履行相關(guān)程序。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