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棘鯛
黑棘鯛(學名: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也被稱為海鮒、烏頰及黑加吉等別名,歸屬于鯛科棘鯛屬,是一種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魚類。該魚種的體型隨年齡增長而變化,通常體長介于12至30厘米之間,最大可達50厘米;體重一般在1.25至1.8千克,而較大個體的體重可達到3.5至4千克。其身體呈長橢圓形且側扁,背部為灰黑色,腹部顏色較淺并帶有銀色光澤,側線上方有一不規(guī)則的黑斑,并覆蓋有細小的櫛鱗。頭部前端略顯尖鈍,眼睛之間的區(qū)域圓凸,上下顎長度相等,犁骨、顎骨及舌上無牙齒,前鰓蓋骨邊緣平滑,第一鰓弓上的鰓耙短小而鈍。體側的暗色橫帶會根據(jù)魚的年齡有所變化。
作為一種沿岸淺海暖溫性底層魚類,黑棘鯛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包括日本、朝鮮、韓國以及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等海域的沿岸、港灣和河口地區(qū)。它們偏好棲息于沙泥底質或多巖礁的淺海環(huán)境,通常在水深5至50米的范圍內活動,顯示出對環(huán)境的高度適應能力。
黑棘鯛,作為一種廣泛分布于沿海地區(qū)的高級經(jīng)濟海產,以其肉質細嫩、營養(yǎng)價值高而著稱,不僅在市場上擁有穩(wěn)定的需求,還展現(xiàn)出顯著的經(jīng)濟及食用價值。它常與其他魚類一同被捕獲,同時也被視為養(yǎng)殖業(yè)的理想選擇。鑒于其種群數(shù)量保持相對穩(wěn)定,2009年,該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評估等級為無危(LC)。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黑棘鯛體長通常介于12至30厘米之間,最大可達到50厘米;體重范圍從1.25至1.8千克不等,而大型個體的重量則可能達到3.5至4千克。其外形與真鯛相似,前端略顯尖鈍,整體呈長橢圓形且側扁。魚體主色調為青灰色,間以黃色條紋,腹部顏色較淡并帶有銀光。各鰭邊緣呈現(xiàn)黑色,側線起點處可見一不規(guī)則黑斑。此外,其體表覆蓋著弱櫛鱗,背鰭條部和臀鰭基部則被小鱗所覆蓋。
黑棘鯛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魚類,具有顯著的特征。頭部結構包括圓凸的眼間隔和等長的上下頜,犁骨、顎骨及舌部無牙。其前鰓蓋骨邊緣光滑,第一鰓弓上的鰓耙較小且鈍。魚體背部狹窄并彎曲成弓形,腹部略微彎曲。在頭部兩頜前端各有6個大型犬齒;上頜每側有4列牙齒,其中最外層包含5個較大的尖牙和3個臼齒,內層中央則是顆粒狀的細小臼齒;下頜每側同樣有3列牙齒,大小與排列方式類似于上頜。脊椎骨數(shù)量為24塊。背鰭基底呈黃色,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共有6至11根硬棘及12根軟條;胸鰭較長且呈黃色,末端延伸至臀鰭起點上方,由18根軟條組成;腹鰭較短且顏色暗黑,位于胸鰭基下方,配備1根硬棘和5根軟條;臀鰭也為暗黑色,與背鰭的鰭條部分相對應,擁有3根硬棘及8根軟條;尾鰭呈淺黃色并分叉,共17根軟條。此外,該物種側線鱗列數(shù)介于51至55片之間。
從近種區(qū)分的角度來看,這些特征幫助識別不同種類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在生態(tài)位中的位置。黑棘鯛與真鯛在形態(tài)上具有相似性,但體長和體色存在明顯區(qū)別。具體來說,黑棘鯛的平均體長為12至30厘米,其魚體呈現(xiàn)出青灰色與黃色相間的特征,腹部顏色較淡且?guī)в秀y光。背鰭基部呈黃色,胸鰭同樣為黃色,而腹鰭和臀鰭則為暗黑色,尾鰭淺黃,各鰭邊緣為黑色。側線起點處有一個不規(guī)則的黑斑。相比之下,真鯛的平均體長為15至30厘米,魚體呈現(xiàn)淡紅色并分布有藍色斑點,腹部顏色較淺,各鰭為淡紅色,背鰭基部有白色斑點。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黑棘鯛作為一種沿岸內灣性魚類,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區(qū)域,包括日本、朝鮮、韓國以及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等海域的沿岸、港灣及河口地區(qū)。
作為典型的淺海底層魚類,黑棘鯛偏好棲息在沙泥或多巖礁的海域中,其分布水深通常為40至60米。這種魚類對環(huán)境的適應力較強,能夠耐受不同鹽度和溫度的變化,同時對水中的溶氧量有較高的要求。生長適宜的鹽度范圍是10.0至30.0,而其生存鹽度范圍則更為廣泛,從4.09到35.0不等。黑棘鯛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區(qū)間為17至25攝氏度,極限生存溫度介于3.4至35.5攝氏度之間;當水溫低于9攝氏度時,該魚會停止進食,而在5攝氏度以下則有可能導致死亡。在正常環(huán)境下,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需達到每升至少3.2毫克以滿足其需求。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黑棘鯛是一種雜食性生物,食譜廣泛,包括但不限于小型魚類、蛤蜊、底棲甲殼類、環(huán)節(jié)動物以及海藻等。它們利用尾部挖掘海底尋找食物,如貝類和環(huán)形動物,并且也能捕食蛻皮狀態(tài)下的對蝦。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黑棘鯛的食物構成也會發(fā)生變化:體長不超過10毫米時主要以橈足類為食;當體長處于10至30毫米范圍內時,除了繼續(xù)食用橈足類外還增加了鉤蝦類;到了45至80毫米階段,則轉向魚卵、藻類和小蝦等更多樣化的食物來源;之后逐漸過渡到以小型魚類、蝦蟹為主要獵物。
黑棘鯛是一種沿岸及內灣區(qū)域常見的魚類,其生活習性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性。該魚類通常不進行遠距離遷移,而是在特定季節(jié)中向近岸淺水區(qū)域移動以覓食和繁殖。每年5月初前后,黑棘鯛進入淺水區(qū)開始活躍的攝食活動;從5月中下旬起至7-8月份期間,成魚及其幼仔主要在沿岸水域尋找食物;到了9月末至10月份,則逐漸遷移到擁有巖礁且較深的海域棲息。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黑棘鯛屬于年周期一次性成熟但可分批多次產卵的類型。這類魚種傾向于在每年的5月至7月間游向靠近陸地或較為平靜的內陸海灣地帶進行繁衍后代的行為。不同地理位置下,黑棘鯛的具體產卵時間有所差異:例如,在中國山東沿海地區(qū),其主要繁殖期集中在5月份;而在福建沿海,這一過程可能提前至3月中旬直至5月初;相比之下,日本附近的海域里,這種魚類的生育季更為漫長,可以持續(xù)整個春季直到夏季初期(即3月至7月)。
根據(jù)個體大小不同,雌性黑棘鯛攜帶卵細胞的數(shù)量也有所區(qū)別——體型較大的個體能夠懷有超過五十萬顆卵子,而較小者則大約只有十五萬左右??傮w上看,每條母魚平均攜帶約三十九萬枚未受精卵。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圓形、具有浮力特征的受精卵直徑介于0.8毫米至0.93毫米之間,并且每個卵周圍都包裹著一個無色透明的小油球,后者直徑約為0.2毫米至0.24毫米。至于胚胎發(fā)育速度方面,它直接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當環(huán)境水溫處于適宜范圍內時,較高的水溫會加速小魚破殼而出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剛孵化出來的幼體長度為1.9毫米至2.02毫米不等。
黑棘鯛是一種雌雄同體且雄性先成熟的魚類,其生長過程中體型和性別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發(fā)生顯著變化。在1歲時,平均體長可達13.47厘米;2至5歲期間,平均體長約為30.17厘米。通常情況下,這種魚在2歲時達到性成熟階段,但在4歲之后生長速度會明顯減慢。此外,該物種還表現(xiàn)出隨年齡增長的獨特性別轉換及體色變化現(xiàn)象:低齡群體中以雄性為主,而高齡群體則以雌性占多數(shù)。具體來說,當體長接近100毫米時,幼魚幾乎全為雄性;當體長介于150至250毫米之間時,黑棘鯛處于兩性共存的狀態(tài);直至體長達到或超過250至300毫米時,大部分個體完成性別分化并轉變?yōu)榇菩?。根?jù)記錄,最小的性成熟雄性個體體長約170毫米、重約145克,而最小型成熟雌性則擁有約194毫米長的身軀以及236克左右的體重。值得注意的是,黑棘鯛的外觀顏色也會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剛孵化出來的仔魚側面可見6到7條深色條紋,但隨著成長這些特征逐漸變得不再明顯。
在水產養(yǎng)殖領域,黑棘鯛憑借其快速生長、強大的抗病能力和對環(huán)境的高度適應性,已成為近海海水養(yǎng)殖的首選品種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便開始了黑棘鯛的人工育苗和繁殖研究,成功培育出生長迅速且肉質優(yōu)良的新品種。
黑棘鯛的養(yǎng)殖模式主要包括土池養(yǎng)殖和網(wǎng)箱養(yǎng)殖兩種,同時根據(jù)養(yǎng)殖策略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單一養(yǎng)殖和混合養(yǎng)殖。作為一種分批產卵的魚類,黑棘鯛在水溫達到14至15攝氏度、鹽度超過14的條件下可自然產卵。在15至16攝氏度的水溫下,受精卵在網(wǎng)箱或小型容器內約需44至50小時孵化,初孵魚苗體長約10毫米。黑棘鯛的生長前期適宜水溫為16至17攝氏度,隨著成長,后期逐漸適應20至26攝氏度的水溫。在此期間,可以通過分時段喂養(yǎng)貝類幼蟲、成熟蛋黃、輪蟲、鹵蟲幼體或成體、胰臟以及魚肉糜等來促進其生長。當進入生長期后,最適宜的水溫范圍是20至25攝氏度,在此條件下,隨著水溫的升高,黑棘鯛的生長速度也會加快。然而,進入第四年后,其生長速度會顯著減慢。此時,可以混合投喂商品餌料及魚、蝦等新鮮餌料。在成魚越冬期間,保持水溫在8至9攝氏度即可確保其正常攝食、生長和發(fā)育。
在病害防治方面,采取適當?shù)念A防措施對于確保黑棘鯛養(yǎng)殖業(yè)的成功至關重要。在水產養(yǎng)殖領域,黑棘鯛的病害管理是確保養(yǎng)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病害主要分為三大類:寄生蟲病、細菌性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
寄生蟲病通常包括刺激隱核蟲病和車輪蟲病等,這些疾病可以通過使用福爾馬林、硫酸銅或抗生素進行針對性治療。此外,維持良好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也至關重要,包括加強水質更換和定期消毒,以減少病害的發(fā)生。
細菌性疾病如弧菌癥、愛德華氏菌病等,除了巴氏桿菌病外,一般也可通過藥物治療。然而,對于巴氏桿菌病和一些病毒性疾病,如魚類神經(jīng)壞死病毒病和傳染性脾腎壞死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這類疾病,應迅速隔離并處理患病及死亡的魚只,同時加強日常管理和防護措施,定期進行消毒,以提高魚苗的抗病能力。
黑棘鯛的健康管理需要綜合運用藥物治療與日常維護相結合的方法,特別是在面對無法治愈的疾病時,更需注重預防措施和提升魚苗自身的抵抗力。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黑棘鯛作為一種重要的沿海經(jīng)濟魚類,曾經(jīng)由于過度捕撈導致其種群數(shù)量顯著下降。然而,自1980年代初起,日本多個縣府實施了黑棘鯛苗種生產和增殖放流計劃,通過大量生產并標記放流魚苗,成功恢復了該物種的種群穩(wěn)定性。在中國,黑棘鯛于1979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guī)定只有達到性成熟的個體才能被捕獲。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也開展了一系列黑棘鯛的增殖放流項目,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鑒于種群數(shù)量已經(jīng)趨于穩(wěn)定,2009年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將其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狀態(tài)調整為無危(LC)。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兩個人的小森林 下一篇 增值稅專用發(f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