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啄木鳥
大斑啄木鳥又稱赤?、花啄木、啄木冠等,是一種中型啄木鳥,成年體長20-24厘米,體重70-98克,翼展34-39厘米。全身覆蓋黑、白、紅三種顏色。頭頂是黑色的,面部是白色的,帶有黑色的臉頰線條,上半身是有光澤的藍黑色,肩部和翅膀是黑色的,帶有一個大的白斑,飛羽和尾羽是黑色的,上面有規(guī)則的白色條紋,這使啄木鳥的飛羽和外尾羽看起來是黑白相間的,帶有水平斑點,下半身是臟白色的,小腹和尾羽是鮮紅色的。雄性在枕骨部位有一條醒目的紅帶,而雌性則沒有。
啄木鳥廣泛分布于歐洲、非洲和北回歸線以北的阿拉伯半島、喜馬拉雅山脈和秦嶺以北的亞洲。幾乎所有類型的林地和改造過的棲息地都有它的身影,如公園、花園和橄欖林。它的最高海拔是2500米。它是雜食動物。它可以從松果中獲取種子,從樹干中獲取昆蟲幼蟲,從其他鳥類中獲取蛋和雛鳥。
2000年,大斑啄木鳥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16年,它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無危害(LC)。此外,2021年中國《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將維持原有保護級別。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大斑啄木鳥是一種中型啄木鳥,成年體長20-24厘米,體重70-98克,翼展34-39厘米。全身羽毛以黑、白、紅三色為主。頭頂是黑色的,前額是棕色的,面部是白色的,有黑色的臉頰線條,頸部是黑色的,兩側有縱向的白斑。上半身為光澤的藍黑色,頸部背面的黑色條紋向前延伸到喙和肩部的基部,并穿過大約一半的胸部,在肩部和翅膀上有一個大的白斑。除小腹和尾羽為鮮紅色外,下半身為臟白色。飛羽和尾羽是黑色的,上面有規(guī)則的白色條紋,這使大斑啄木鳥的飛羽和外尾羽看起來像黑白條紋。
雌性和雄性成蟲外貌相似,但雌性體色相對單一。雌鳥的后枕部全黑無紅斑,耳羽為棕白色。成年男性的枕骨部位有一條醒目的紅帶。
幼鳥的羽毛不像成年鳥那樣閃亮,它們的條紋也不像成年鳥那樣清晰。它的上半身是棕色的,下半身是白色的,下腹的顏色更淺,是粉紅色而不是紅色。雄性小雞有暗紅色的頭,而雌性沒有。此外,啄木鳥不同亞種的羽毛顏色可能不同。一般來說,越往北的亞種體型相對越大,喙更厚,身體下部更白,這也符合貝格曼定律。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大斑啄木鳥廣泛分布于歐洲、非洲和北回歸線以北的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和秦嶺以北的亞洲。啄木鳥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有多種棲息地。各種林地——闊葉林、混交林到針葉林,以及改造后的棲息地,如公園、花園和橄欖林,都有它們的分布。例如,在北非,啄木鳥將出現(xiàn)在橄欖和楊樹種植園、雪松、松橡樹和軟木橡樹林中;在緬甸北部的榿木和杜鵑花中以及日本的各種林地和公園中都可以看到大斑啄木鳥。它的最高海拔是2500米。
聲音適應 編輯本段
大斑啄木鳥的叫聲是尖銳的單音,大約每秒一次。與叫聲相比,大斑啄木鳥的“咚咚咚”聲,即敲擊枯樹、樹枝或合適的人工結構發(fā)出的聲音可能更為人們所熟悉。啄木鳥的兩性都有“敲鑼打鼓”的行為,但這種行為的頻率在雄性中更高。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聲音,直到1943年才證明它完全是由啄木鳥用喙敲擊各種結構產生的。此外,許多學者認為啄木鳥打鼓是為了練習啄食以提高啄食能力,但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啄木鳥打鼓是為了遠距離信息交換,吸引異性交配,或為了建立領地和種間識別。在求偶過程中,啄木鳥經常通過“敲鑼打鼓”來吸引異性。
當啄木鳥“打鼓”時,產生的巨大力量對它們有潛在的危害。和其他啄木鳥一樣,大斑啄木鳥對“咚咚咚”的行為有一定的適應性,能夠適應敲擊帶來的壓力。在啄木鳥及其近緣物種中,它們頭骨的前部(與上下頜骨相連)向內折疊并由肌肉拉動,這可以在啄木鳥用喙撞擊硬木時支撐啄木鳥抵抗沖擊力。上頜骨的外層明顯比更硬的下頜骨長,因此吸收了大部分沖擊力。此外,骨骼的適應性和強化也有助于吸收沖擊。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大斑啄木鳥的繁殖期為4-5個月,遵守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即在一個繁殖季節(jié)里,啄木鳥只與一個異性交配并養(yǎng)育下一代。但是在不同的繁殖季節(jié),大斑啄木鳥通常會更換伴侶。
發(fā)情:啄木鳥在出生后一年達到性成熟,然后出現(xiàn)求偶行為,其配對時間通常始于2月底。雄鳥會展示自己的翅膀和尾羽,并在飛行時發(fā)出歌聲,然后它可能會降落在一個鳥巢里,而雌鳥偶爾會在雄鳥準備交配之前騎在雄鳥身上。
產蛋筑巢:大斑啄木鳥的一個巢區(qū)通常有4~6個巢,其中一個為育雛巢,其余為非育雛巢,主要用于躲避天敵或休息。非育雛巢可以全年建造,雄性和雌性都參與其中,但主要由雄性完成。其巢孔直徑4 ~ 6厘米,圓形或略呈橢圓形,內部深21 ~ 45厘米,平均直徑11.9 ~ 15.7厘米。巢孔內常墊有一層筑巢時落下的木屑。通常交配后,雌雄兩只啄木鳥在離地面0.3 ~ 8米處挖一個新洞,開始建造。新巢建成后,雄性和雌性啄木鳥都可以穩(wěn)定地生活在同一領地,這一階段將至少持續(xù)到它們的后代孵化并離開巢穴。通常情況下,一棵樹可以用來筑巢幾年,但大斑啄木鳥每年都會挑選一個新的巢,舊的巢洞很少被重復使用,只有在沒有合適的巢樹時才會使用舊巢。啄木鳥可以通過用喙輕敲樹干來選擇樹皮堅硬且樹干中心不像巢樹那樣因寄生蟲或疾病而堅硬的樹。
產卵孵化:啄木鳥的產卵期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天產卵一枚,多在上午產卵。孵卵數(shù)為4~10枚,平均5.6枚。兩性一起孵蛋,孵化時間根據(jù)不同的天氣情況而異,通常為10~13天。溫度較低時,孵化時間較長,孵化率為70%~80%。平均每窩可成功孵化約4只雛鳥。
育雛期:啄木鳥的育雛期從第一只蛋到最后一只雛鳥離巢為40-42天,其育雛也是由兩性共同完成。育雛期間,親鳥輪流給雛鳥喂食,每天喂食45~90次。如果一只雛鳥成功離巢,則意味著育雛成功率為81%,每窩可成功孵化1~8只雛鳥。雛鳥姍姍來遲,孵化后20~23天即可飛出巢外。
脫毛:成年啄木鳥在繁殖季節(jié)后會經歷120天左右的完全蛻皮,但具體時間在不同亞種和緯度之間有所不同。北方啄木鳥從6月中旬到7月下旬開始,從10月到11月結束。在溫帶地區(qū),一些亞種的蛻皮時間(如:大樹蛙。皮諾魯姆)從6月初至7月中旬開始,從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結束。然而,南方亞種(例如,大樹鼩。西班牙人)在5月底或6月底開始蛻皮,最早在8月結束。
種間關系 編輯本段
食物天敵:啄木鳥是雜食動物。它挖出許多無脊椎動物,如鞘翅目和鱗翅目幼蟲,捕食螞蟻和蜘蛛,還挖掘腐肉和植物種子。在季節(jié)變化明顯的生境中,它們的食物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但主要是無脊椎動物。此外,啄木鳥還會捕食其他鳥類的后代,包括蛋和雛鳥。至于植物來源的食物,它們包括針葉樹種子、堅果、橡子、花蕾、樹汁、漿果、水果和花蜜。而林地猛禽如雀鷹和蒼鷹是大斑啄木鳥的捕食者。
寄生?。捍蟀咦哪绝B是寄生生物的宿主,例如Carnus hemapterus和Echinocephalus transversus,以及原生動物,例如Anomotaenia brevis和弓形蟲。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物種狀況:根據(jù)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6年的評估數(shù)據(jù),啄木鳥總數(shù)約為7300萬至1.11億只,繁殖范圍估計為5780萬平方公里。它的人口非常多,而且趨于穩(wěn)定或略有增加。據(jù)估計,啄木鳥總數(shù)約為7300萬至1.11億只,繁殖范圍估計為5780萬平方公里。它的人口非常多,而且趨于穩(wěn)定或略有增加。同時,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2015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歐洲有1290萬-1930萬對啄木鳥,相當于2580萬-3860萬只成年啄木鳥,英國的啄木鳥種群已經擴散到愛爾蘭。
危險因素:嚴冬會導致啄木鳥大量死亡,一些地區(qū)的棲息地破碎化也對它們構成威脅。在所有啄木鳥種群中,有兩個亞種(大啄木鳥亞種。加那利群島和大石斛屬。分布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thanneri)可能是最脆弱的。此外,由于加那利島松林的開發(fā)和利用,大松毛蟲物種。生活在加那利群島的加那利群島可能面臨棲息地喪失的風險。
保護水平:2016年,大斑啄木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非瀕危物種。2000年,啄木鳥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征求意見稿中維持了原有保護水平。
生態(tài)意義 編輯本段
大斑啄木鳥對大多數(shù)森林害蟲,尤其是蛀干害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冬春季節(jié),啄木鳥主要以鉆蛀性害蟲為食,捕食害蟲數(shù)量占食物總量的90%以上。夏秋季以食葉害蟲為主要食物,捕食害蟲數(shù)量約占食物總量的75%。
物種危害 編輯本段
大斑啄木鳥更喜歡在相對健康的樹上啄洞,為了保證巢穴足夠寬敞,它們通常會選擇高大粗壯樹木的樹干作為筑巢點。由于這些樹洞比覓食洞大得多,它們經常對一些健康的樹木造成損害。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