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英語:Greenland;格陵蘭語:Kalaallit Nunaat;丹麥語:Greenland)丹麥自治領土之一,位于北美東北部,北美和歐洲交界處,被北冰洋和大西洋包圍,全島約4/5號位于北極圈內(nèi),北極圈南北長約2700公里,東西寬約1000公里,總面積約216.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約3.50,0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最北端的莫里斯杰瑟普角(Morris Jesup)位于北緯83° 39',是世界上離北極最近的陸地,費爾韋爾角的最南端(say goodbye to)位于北緯59° 49'。
格陵蘭島是典型的寒帶氣候,全島終年冰凍,內(nèi)陸部分終年冰凍,只有西南沿海地區(qū)沒有凍土層。全年氣溫低于零攝氏度,中部地區(qū)的最低氣溫為-47℃,甚至有些地方-70℃。格陵蘭島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加拿大地盾東北部,東部和北部邊緣屬于古生代褶皺帶。全島有84%該地區(qū)被巨大的冰覆蓋,冰主要分為冰蓋(冰盾)獨立的冰蓋、山谷冰川和冰架,一些地區(qū)的褶皺山脈矗立在冰蓋之上,形成了冰蓋島峰,山脈被冰川侵蝕,具有尖銳的阿爾卑斯山外觀。無冰區(qū)分布在西南沿海,多為山區(qū),有起伏的高地和較深的冰川山谷。格陵蘭是北極瀕危鳥類和動物的家園,包括北極熊、馴鹿等,以及豐富的石油和稀土、鈾、冰晶石和其他礦產(chǎn)資源。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公元前3000年,因紐特人首次抵達格陵蘭島。公元10世紀,丹麥和挪威的航海家來到格陵蘭島,其中就有挪威海盜紅發(fā)埃里克(Erik the Red)發(fā)現(xiàn)了格陵蘭島,因此被命名為格陵蘭島。1386年,格陵蘭島正式屬于挪威。1814年,丹麥獲得了格陵蘭的主權經(jīng)過丹麥和挪威的格陵蘭主權爭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爭后,格陵蘭于1953年歸屬丹麥,并于2009年開始完全自治。全島有1/居民以捕魚為生,并有70多個魚類加工廠,其次是狩獵,以捕獵海豹為主、鯨、馴鹿等為主。
采礦業(yè)是西南地區(qū)的重要經(jīng)濟部門之一(Ivetu)附近曾經(jīng)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晶石產(chǎn)地之一。20世紀90年代后,旅游業(yè)的收入大大增加,島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東北格陵蘭公園(Northeast Greenland National Park)世界自然遺產(chǎn)伊盧利薩特冰峽灣和阿斯維斯尤特–尼皮薩特——金紐特獵場、Kugata ——北歐農(nóng)業(yè)和guin Newt兩項世界文化遺產(chǎn)。格陵蘭因紐特人的傳統(tǒng)藝術靈感和歌唱于《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年在2021年上市。
環(huán)境位置 編輯本段
格陵蘭島位于北美洲東北部,是丹麥的自治領土之一它位于北美和歐洲的交界處,被北冰洋和大西洋包圍,全島約4/5號位于北極圈內(nèi),北極圈南北長約2700公里,東西寬約1000公里,總面積約216.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約3.50,0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最北端的莫里斯杰賽普角位于北緯83° 39',是世界上離北極極心最近的地方,最南端的費爾韋爾點位于北緯59° 49'
氣候
格陵蘭島是典型的寒帶氣候,全島終年冰凍,內(nèi)陸部分終年冰凍,只有西南沿海地區(qū)沒有凍土層。內(nèi)陸地區(qū)的冰蓋常年保持在零度以下一月份的平均溫度為45°C至30°C,中部地區(qū)的最低溫度為-47℃,甚至有些地方-70℃,7月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受附近開放水域或海冰熱量轉(zhuǎn)移的影響,許多沿海地區(qū)在夏季失去了積雪,因此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比內(nèi)陸地區(qū)更溫暖北部沿海地區(qū)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30℃至25℃,南部沿海地區(qū)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0℃至4℃,沿海地區(qū)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2℃至0℃。東南沿海地區(qū)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中部300400毫米,北部100250毫米,以降雪為主。
在格陵蘭島的北極圈內(nèi),將會出現(xiàn)極地特有的極端晝夜。越靠近高緯度地區(qū),一年中的極端晝夜越長,最北部的極端晝夜總長度約為260天。
地質(zhì)
構造與巖層
格陵蘭島的地質(zhì)結構基礎大部分在加拿大地盾的東北部,分為7個地質(zhì)單元。
① 的西南部和東南部由表殼巖和高度變質(zhì)片麻巖組成
②南格陵蘭島 太古代-元古宙克提利蒂造山帶(25~16億年)花崗巖類巖基和加爾達爾中元古代火成巖區(qū)(13~10億年),以發(fā)育沉積-火山巖形成和堿性火山活動是其特征
③ Nagssugtoqidian造山帶(27~17億年)太古宙片麻巖暴露在內(nèi)部:侵入體為西部強烈變形的應時閃長巖-迎賓二疊紀巖石,東部為淺色蘇巖和紫蘇花崗巖侵入巖套
④ 西格陵蘭林基安元古宙褶皺帶(18.7~16.5億年),由基底片麻巖和變質(zhì)石英巖組成、泥巖和復理石狀變質(zhì)沉積巖的成分
⑤ 北格陵蘭褶皺帶為古生代造山帶:格陵蘭島北部和富蘭克林埃爾斯米爾島(Franklin stage)古生代盆地主要是碳酸鹽泥巖、礫巖、燧石硅質(zhì)頁巖和濁積巖地層,總厚度3~4。蔡子健造山運動結束了富蘭克林盆地的沉積過程,形成了具有低角閃巖相的埃爾斯米爾褶皺帶
⑥東格陵蘭 加里東褶皺帶由寒武紀至奧陶紀地層組成,由4500厚的石灰?guī)r和白云巖連續(xù)堆積層組成,含有太平洋陸架上的海洋動物化石。加里東期的主要侵入體是花崗閃長巖和花崗巖
⑦ 第三紀火成巖活動區(qū),火山活動范圍主要位于東格陵蘭島、西格陵蘭島的中央大陸邊緣以玄武巖為主。
礦產(chǎn)
格陵蘭有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和石油、天然氣、稀土元素、銅、鎳、釩、鈦、鉛鋅、鐵、金等。其中,陸上和海上地區(qū)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前景廣闊。根據(jù)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的數(shù)據(jù),北極地區(qū)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量約為900億桶原油1669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和440億桶液態(tài)天然氣。2008年,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對北極盆地的一項研究估計,格陵蘭海岸周圍三個區(qū)塊的石油儲量可能高達520億桶。
稀土資源主要分布在格陵蘭島南部,2012年的研究表明格陵蘭島具有較高的活性、高生產(chǎn)率、低成本的鈾和稀土元素含有1033萬噸稀土氧化物(3萬噸重稀土氧化物和84萬噸氧化釔)26萬噸氧化鈾和225萬噸鋅。
鉬礦主要分布在格陵蘭島東部耶格爾馬爾默(Malm Berg)鉬項目是截至2012年全球最大的未開發(fā)鉬項目之一,年產(chǎn)鉬10,400噸。
地貌
全島有84%該地區(qū)被極厚的冰層覆蓋,主要分為冰蓋(冰盾)獨立的冰蓋、山谷冰川和冰架,其中冰蓋總面積約為183.4萬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500米,海拔最高(它也是格陵蘭島海拔最高的地方)3700米。大部分冰原和冰原相對平坦在一些地區(qū),褶皺的山脈矗立在冰蓋之上,形成了冰蓋島峰這些山脈被冰川侵蝕,呈現(xiàn)出陡峭的阿爾卑斯山外觀。
土壤
格陵蘭土壤是石灰性土壤、北極棕壤和極地沙漠具有干旱土地和間歇性洪水的土壤景觀。島上的高處常年被風侵蝕,雪層的厚度和分布都很差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的加劇和夏季氣溫的逐漸升高,地表積雪融化速度加快,融水迅速流向低地,導致高地相對干旱,地表植被在后期生長期間無法獲得足夠的水分,土壤鹽分因其過度蒸騰而增加;與低洼地區(qū)相比,積雪融化緩慢,保證了植被整個生長期的水分供應。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植物
由于格陵蘭島位于北極附近,島上植被稀少,主要是草原和少量灌木。大約有500種植物,包括開花植物、蕨類植物等。地衣約有950種,真菌約有600種-700種。該島的中西部和東部寬闊平坦、在土壤潮濕的山谷中可以看到稀疏的苔蘚。內(nèi)陸丘陵地帶有樺樹和白蠟樹小灌木,北格陵蘭島中西部玄武巖地區(qū)的溫泉附近生長著柳樹和多種草本植物最常見的本地樹木是樺樹、普通杜松樹等。
動物
格陵蘭大約有700種昆蟲、西部溫帶海洋中有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鳥類大約有170種,其中分布最廣的是雪鰈、格陵蘭隼等。東部沿海自然條件極其惡劣,人跡罕至它是北極瀕危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棲息地哺乳動物約有30種,其中包括7種陸地哺乳動物,如北極熊、狼、北極狐、北極兔、馴鹿和旅鼠等該島北部有大量的麝牛,沿海水域還有海豹和格陵蘭鯨。格陵蘭鯨又稱弓頭鯨,是世界上第二大鯨魚,觀鯨已成為格陵蘭島著名的旅游活動之一。
格陵蘭島 美國的漁業(yè)資源主要是北極紅蝦和鰈魚,其年產(chǎn)量約占格陵蘭島的60美國年漁業(yè)總產(chǎn)量%以上。其中,北極紅蝦又稱北方長額蝦(Arctic urf clam)成年蝦體長約12厘米,身體呈粉紅色,生吃時其肉略帶甜味,因此也被稱為“甜蝦”
冰川特征 編輯本段
格陵蘭冰蓋
格陵蘭島 美國的冰蓋面積為171萬平方公里,約占格陵蘭島表面的80%它是世界上第二大冰體,僅次于南極冰蓋,占世界冰川總量的125%冰雪總量300萬立方千米,占世界淡水總量的55.4%
冰蓋形成
研究表明自始新世以來(大約5600萬到3390萬年前)冰原自1960年就存在了。來自格陵蘭島東北部、來自弗拉姆海峽和格陵蘭島南部的深海沉積物巖芯表明,格陵蘭島自1800萬年前以來就有冰蓋。對格陵蘭島北部的地質(zhì)研究發(fā)現(xiàn),大約240萬年前有一個溫暖期,在此期間格陵蘭冰蓋暫時消失目前的冰蓋大多形成于19萬至13萬年前。當時正處于冰河時期,島上終年寒冷,并被冰雪覆蓋,這逐漸形成了格陵蘭島目前的冰川狀況。在更新世最后一次冰川推進期間,冰蓋一直擴張到大約2.4萬年前,冰蓋覆蓋的面積比現(xiàn)在大40左右%
冰蓋特征
格陵蘭冰蓋的邊緣一直覆蓋到大海,冰蓋南北長2530干米,最寬(北緣附近)1094公里,平均厚度約1500米。冰蓋的中心比周圍的邊緣厚,并且有兩個上升的冰穹北部的一個在格陵蘭島中部和東部,海拔3000米,是冰蓋最厚的地方,南部的另一個海拔2500米。冰層從山頂向四周移動,其邊緣到達梅爾維爾灣(Melville)形成許多外流冰川,流入海洋成為無數(shù)冰山。很多在大西洋中'游蕩'這座冰山,最初的源頭是格陵蘭島。除了大冰蓋之外,較小的冰蓋和冰川覆蓋了周圍地區(qū)76萬至1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格陵蘭島大部分位于北極圈內(nèi),氣候寒冷,形成冰雪冰川、極晝極夜、極光等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格陵蘭擁有世界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公園,一個世界自然遺產(chǎn)——伊盧利薩特冰峽灣和兩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阿斯烏特–尼皮薩特:冰與海之間的因紐特狩獵場、庫加塔:冰蓋邊緣的北歐農(nóng)業(yè)和因紐特農(nóng)業(yè)是兩項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東北格陵蘭國家公園
東北格陵蘭國家公園位于格陵蘭島東北部,成立于197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總面積為97.它是格陵蘭島唯一的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國家公園。公園里有40的麝香牛、北極熊、海象、白狐和許多其他稀有物種。
伊盧利薩特冰峽灣
伊盧利薩特冰峽灣位于格陵蘭島西部,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伊盧利薩特冰峽灣是由300萬年前形成的格陵蘭冰蓋脫落的巨大冰壁形成的冰川口這里有世界上相當活躍的冰川,每年斷裂的冰量超過35立方千米,僅次于南極洲的冰川,占島上冰總量的10。冰峽灣遺產(chǎn)保護面積4000平方公里,長度70公里,深度超過1000米。峽灣中最大的冰山寬兩公里,最高點海拔120米。還有一個以伊盧利薩特冰峽灣命名的小鎮(zhèn)-伊盧利薩特鎮(zhèn)是格陵蘭第三大人口聚居地,人口超過4500人,有1800只雪橇犬漂浮的冰山通過小鎮(zhèn)附近的迪斯科灣滑向大西洋。
庫格塔的農(nóng)業(yè)文化景觀
庫加塔(Kujataa)位于格陵蘭島南部,是亞北極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文化景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它見證了自10世紀以來從冰島遷徙而來的因紐特獵人、18世紀末在這里發(fā)展的北歐農(nóng)民、因紐特獵人和因紐特農(nóng)業(yè)社區(qū)的文化歷史,以及北歐人在歐洲以外的定居和擴張。
阿斯維斯尤特–尼皮薩特
阿斯維斯尤特–尼皮薩特(Aaiviuit – Nipiat)它位于格陵蘭島中部的西海岸,是4000年前人類狩獵場的遺跡,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它見證了因紐特人對陸地和海洋動物的狩獵和部落遷移,并很好地保存了氣候、航海和醫(yī)學方面豐富的物質(zhì)和無形成就證明了人類文化的韌性和季節(jié)性遷徙的傳統(tǒng)。景觀包括大型冬季營房、guin的馴鹿狩獵場和紐特文化考古遺址。
格陵蘭國家博物館
格陵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eum)位于首府努克。國家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格陵蘭島過去4500年的歷史和文化,從北極石器時代到現(xiàn)在的北歐時期(Nore)從圖萊文化到蠑螈時代。博物館有許多考古發(fā)現(xiàn)和藝術品,如傳統(tǒng)民間商品木乃伊全獸皮制成的因紐特船雪橇等、手工藝品。還有格陵蘭島的傳統(tǒng)服飾,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和作為殖民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
迪斯科島
迪斯科島(Diko Iland島島)位于格陵蘭島西海岸,是島上最大最古老的島嶼。迪斯科島以其獨特的火山景觀而聞名,包括溫泉、格陵蘭島是唯一一個海水溫度足夠沐浴的地方,比如紅色玄武巖山脈其溫泉中的水主要來自冰島,它通過與地球的深層摩擦產(chǎn)生熱量外殼。
重大事件 編輯本段
2010年8月,一塊巨大的浮冰從格陵蘭的彼得曼冰川上脫落破碎的浮冰面積相當于4個曼哈頓,這可能是歷史上從冰川上斷裂下來的最大浮冰。
2022年8月,光明com報道今年7月15日,—7月17日,綠地 美國冰川每天產(chǎn)生60億噸水,可以在三天內(nèi)注滿720萬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在過去的20年里,格陵蘭 美國的冰蓋已經(jīng)減少了4.7萬億噸冰,導致海平面上升1.2厘米。
2023年3月,格陵蘭島氣溫飆升至歷史同期新高,一些地方的氣溫比同期高175-28℃。格陵蘭島首府努克的最高氣溫達到15.2℃,為同期最高氣溫。努克位于該島的西南海岸,去年3月的平均最高氣溫約為零下5攝氏度。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