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
湘江(英文名:HongKong),又名響水,是長江中游的重要支流,屬于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第一大河流,被稱為“長沙的母親河”湘江的經緯度范圍是24° 31′~29°01′n 110 30′~114°01′它的源頭是湖南省藍山縣梁紫瑤族鄉(xiāng)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全長948公里,流域面積94721平方公里。湘江的水源是瀟水,湘江干流在最上游(藍山縣境內)它被稱為大喬河,藍山縣永州平島下游河段一般被稱為瀟水,永州平島以下簡稱湘江。其支流主要包括: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江、瀏陽河和紫水河。湘江流經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到湘陰縣,岳陽市,洞庭湖,其中流入長江水系。
湘江流域在地質構造和地貌上是一個盆地巖層邊緣帶主要為前震旦紀變質巖系,古生代地層為泥盆系砂頁巖和泥盆系、石炭系灰?guī)r在湘江流域南部分布最廣。中下游第三系紅巖系面積較大,主要為陸相沉積,堆積于當時的山間盆地。此外,湘江河谷存在較厚的第四紀沉積物,主要為白沙礫石和網紅土。湘江流域的地貌是喜馬拉雅運動造成的:雪峰山的一部分塌了下來,成了今天的洞庭湖;南岳東西兩側都出現(xiàn)了巨大的正斷層,尤其是東側,上升為一座高聳的山峰;這一運動也決定了南嶺山脈的崛起和主要地貌的形成。湘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該地區(q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多為山地、丘陵為主。湘江流域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60種。有35種哺乳動物、鳥類234種、魚類128種、兩棲類15種、爬行類32種。其中黑鸛、白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更有細鱗斜頜鲴(黃尾刁)花?(花骨魚)等特有魚類。還有稀有物種魴。
早在30萬年前湘江流域就有人類的蹤跡。流域人文豐富,自然生態(tài)景觀為東洞庭湖、桃源洞、黃順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圍山、云陽等國家森林公園。紅色旅游景點的代表是紅色名人故居和秋收起義舊址。還有湘江流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岳麓山。
1934年底,為了保證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強渡湘江,粉碎敵人 夏侯惇企圖將紅軍合圍到湘江以東,數(shù)萬紅軍戰(zhàn)士被血染湘江兩岸這場戰(zhàn)爭成為關系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歷史事件。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湘江位于中國湖南省,經緯度范圍為24° 31′~29°01′n 110 30′~114°01′E。湘江以東湘贛邊界的幕府山脈—羅曉山脈和鄱陽湖水系被分割,南部從江華到湘江、珠江流域毗鄰廣西,西有衡山和資水,北有洞庭湖。湘江的源頭是湖南省藍山縣梁紫瑤族鄉(xiāng)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水源是瀟水。干流全長948公里,在岳陽市湘陰縣流入長江水系洞庭湖,流經區(qū)域包括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株洲市、湘潭市,流域面積94721平方公里。
流域水系 編輯本段
水系組成
湘江河網密布,5公里以上支流2157條,其中一級支流124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有16條,其中包括耒水、渭水流域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湘江年徑流量665億立方米。全流域分為六個子流域,即東江、雙牌、近尾洲、湘江中游支流、衡陽-湘潭及長沙地區(qū)。
干流源頭說法
第一,白石河鄭源說(俗稱東源)大洋河在興安蘆溪村東南方向分為兩條支流,南支為此前被認為是湘江源頭的大洋河,長度為16.7公里,流域面積91平方公里,水量占1/3;大洋的東支名為白石河,發(fā)源于鳳嶺附近的大洋山,進入龍王巖溶洞后與南支匯合河長28公里,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占水域的25/3。根據(jù)國際通用的“河源唯遠、水量唯大、主流唯正”的判定正源“三原則”,可以判斷南支可以是起源之一,但不是正源;東支河長、盆地面積大于南支,為正源。
二是南苑,湘江發(fā)源于廣西臨桂縣海陽山西麓的海陽坪龍門界。上源從石灰?guī)r溶洞流出,收集地表徑流,最初稱為洋河,然后通過靈渠引水至興與漓江相通安,被稱為興下湘江安。
第三,李湘說湘江發(fā)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川縣東海陽山,與麗水匯合,稱為李湘。清光緒《湖南通志》年的記錄:香水園發(fā)源于廣西陵川縣南海陽山,經興安北臺堡至譚洋,分為兩條河流,向南流入溧水,在溧水進入桂林;北流曰湘水”甚至《辭源》“湘水”辭條也說:湖南省最大的河流與麗水一起發(fā)源于廣西興安的海陽山。自漢代以來,類似的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都認為是李湘所為“同山同源”
第四,瀟水,湘江的源頭是湖南藍山縣梁紫瑤族鄉(xiāng)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瀟水是水源這一成果得到了原國務院水資源普查辦公室和水利部的認可。
干流流段
湘江干流全長948公里,流域面積947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65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370立方米/秒。湘江的源頭是湖南省藍山縣梁紫瑤族鄉(xiāng)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水源是瀟水。最上游(藍山縣境內)它被稱為大喬河,藍山縣永州平島的下游河段被稱為瀟水,永州平島下面被稱為湘江。
永州市湘江干流進程227.2公里,自然落差55.3米。湘江干流在衡陽市境內長266公里。湘江干流89.6千米。湘江在湘潭市境內流經61公里。湘江流經長沙74公里。湘江在湘陰全長143.24千米。
湘江汛期主要集中在5月上半月、從六月中旬到七月初。
主要支流 編輯本段
湘江又名響水,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沿途接受許多支流,主要支流是涪陵水、耒水、洣水、淥水、瀏陽河從東岸流入干流,淇水為支流、蒸水、涓水、漣水、偽水從西岸流入湖中,多年平均713億立方米。
耒水
耒水是湘江最長的支流它發(fā)源于桂東的燕竹堡至資興的黃草,黃草至李余江的河段被稱為漓江,以下簡稱漓江向西北流入衡陽市董磊河口,匯入湘江,全長453公里,流域面積11783平方公里。河流總落差886米,水能儲量41.3萬千瓦,為湘江流域所有支流之最,擁有東江水電站和白魚潭水電站。
淥江
漓江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江西省羅曉北麓的楊琪風景區(qū)。干流全長169公里,流域面積5675平方公里。流經江西萍鄉(xiāng)市、湖南省醴陵市從株洲市淥口區(qū)匯入湘江。漓江在株洲縣長63米.73公里,2010年-自2015年以來,全市平均水平流量為99.2立方米/秒,最小流速為84.5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31.3億立方米,年最小徑流量為26.72億立方米。漓江無愧于千年福澤醴陵人民之名“母親河”
瀏陽河
瀏陽河是湘江一級支流,發(fā)源于湘東第一高峰大圍山,最高海拔1600多米,流經瀏陽市、長沙縣有40多個鎮(zhèn),在長沙北部匯入湘江。全長234.8公里,流域面積4244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2.48億立方米,落差252米。瀏陽河流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1400 ~ 1800毫米。株樹橋水庫建在小溪河下游,是長沙最大的水庫。
紫水河
資水河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高掛嶺黃順山東和湖南省流經大廟口、紫溪、白牙市、井頭圩等鎮(zhèn)在白崖鎮(zhèn)大江口村匯入湘江,全長72公里,流域面積983平方公里,落差1550多米年徑流量約7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約24立方米/秒。
舂陵水
涪陵河又稱涪陵河,是嘉禾的母親河。發(fā)源于永州藍山縣大馬鄉(xiāng)仁興山夏媛村。涪陵河自西南向東流經藍山、嘉禾、新田、桂陽、耒陽、常寧、衡南七縣在衡南縣寮田鎮(zhèn)蛟河口匯入湘江,全長313公里,流域總面積6637平方公里,最大地面高度800米,為湘江一級支流。
洣水
渭水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炎陵縣,流經茶陵縣、攸縣、至于衡東縣新塘鎮(zhèn)流入湘江的水谷河口。流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由東南向西北由2093米降至49米,全長121.87公里,流域面積2496平方公里,回水經緯度范圍26° 01′27°10′N、112°52′113°56′e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植被茂盛。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徑流變化
湘江水量充沛,徑流主要來自降雨。根據(jù)出口控制站湘潭站的監(jiān)測,湘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91.6億立方米,其中湖南696億立方米,占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885%年均流量2050m3/,歷史最大流量為20800m3/(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八日),最小流量為100m3/(一九六六年十月六日)從時間分布上看,3月至7月的徑流量占全年的665.6%,其中可能占17.3%8月至2月的徑流占全年的33.4%一月只占全年流量的3.3%這一趨勢與流域降水量的周期性變化基本一致。從空間分布上看,邊緣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地區(qū)多于盆地和河谷平原,植被良好的丘陵地區(qū)徑流量明顯增加。年最大流量是平均流量的10倍,年最大流量是最小流量的210倍以上。整個流域的徑流都在東部、西南部和東南部有三個高值區(qū),它們是瀏陽河上游的山區(qū)、渭水上游的羅曉山和小水山。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湘江流域年徑流量除個別年份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外,總體上沒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其他年份只有輕微變化。60年代中期徑流總體偏少,后期有上升趨勢;20世紀70年代初相對穩(wěn)定,70年代中期相對較高,導致了1975年的暴雨;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徑流基本穩(wěn)定;1990年代繼續(xù)上升,但一些地區(qū)發(fā)生了嚴重干旱;近10年來徑流基本穩(wěn)定。
水能
包括前天河在內的湘江支流共建成11座控制性樞紐工程、雙牌、歐陽海、洮水、東江、青山垅、酒埠江、水府廟、株樹橋、官莊黃材等大型水庫蓄水量超過1億立方米。其中,最大的東湖總庫容為91.5億立方米,水庫匯水面積之和達到2.6萬平方公里,占27.4%2012年8月,開始改擴建的前天河水庫庫容將達到15.1億立方米。
含沙量
湘江在洞庭湖四大水系中含沙量排名第三(排序依次為:澧、沅、湘、資),輸沙量居第二位,屬于少沙河流。湘江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72kg/M3受南北氣候差異的影響,年平均排沙量為1140萬噸、受地形起伏和下墊面因素的影響,湘江泥沙變化規(guī)律相對穩(wěn)定:
首先,介紹了含沙量和泥沙輸移“兩個遞增”趨勢,即從邊緣山區(qū)向盆地內部,從上游向中下游:上游含沙量較小,以顆粒推移質為主;中游含沙量逐漸增大到0.1~0.2kg/M3,主要是顆粒懸浮物;下游的泥沙一個接一個地淤積成沙洲。
二是多年輸沙量變化與河流徑流基本一致,即輸沙量由上游向下游逐漸增加,流域面積較小的河流Cv值大于面積較大的河流。
第三,輸沙量的年變化與流量的年變化基本一致47月暴雨沖刷地表,河流含沙量大,輸沙量一般集中在全年總量的63.2%
湘江干流泥沙變化呈現(xiàn)一正一負兩種趨勢:一方面,湘江干流含沙量不斷增大,河床淤積嚴重。與20世紀40年代相比,湘江含沙量增加了5倍,河床普遍淤積0.6米,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自三峽蓄水以來,這種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河道過度采砂導致河床下切,危及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根據(jù)水利部門的統(tǒng)計,湘江每年的產量約為3000萬噸,這導致在相同流量條件下水位下降。據(jù)調查,湘江水位25米以下的河床平均削減2.3米,與上世紀90年代的平均水平相比,湘潭站為500立方米/在流條件下,水位下降1.超過1米,長沙站則降低0.7米左右。
地下水情況
湘江流域地下水豐富,水質類型多為弱酸性重碳酸鹽型(或弱堿性)極軟水(或微硬水),礦化度低。各元素含量均未超過飲用水標準,水質良好,僅部分地區(q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湘江流域的特點是:水中的重金屬污染大多集中在礦區(qū)和城市工業(yè)區(qū),地下水中的鐵、錳含量普遍偏高。
雨季變化
雨季到來時,該地區(qū)容易受到洪水災害的威脅,洪水災害的頻率逐漸增加。湘江及其支流洪水泛濫旱季時,河漫灘高于水面,汛期時泛濫成災。受季風氣候和地貌條件的影響,河流徑流量表現(xiàn)出較大的年際和年內變化、區(qū)域分布不均,氣候類型多樣。
2017年7月3日凌晨0時12分,湘江長沙站水位漲至39.51米,創(chuàng)歷史新高。這一水位高于1998年創(chuàng)下的39.18米的歷史記錄高于0.33米。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湘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光照
湘江流域每年春季多雨,光照時間特別短夏天的時候,光線變得特別充足。整個湘江長沙段含沙量少,陽光投射較好。
季風
湘江流域降水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征夏季風由南向北推進,雨季逐漸北移到6月底,湘江流域已進入雨季。
氣溫
湘江流域平均氣溫中游偏高,下游偏南,年平均氣溫18°c左右,最高氣溫在攸縣,氣溫18°.45°C。下游氣溫低,年平均氣溫在17°c左右。漣源站最低氣溫16.8°C。湘江流域西部地區(qū)氣溫低于東部地區(qū)。高溫區(qū)位于下游,年平均約為19.6攝氏度,最大值為20攝氏度.4°C時,最高氣溫的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和東部,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的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降水
湘江流域降水集中在3月-7月平均年降水量為1200 ~ 1700毫米。冬天的12月來到明年的2月,這是一個雨季。自2003年以來,湖南省的平均降雨量比歷年平均少665%湖南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干旱,主要集中在湘江流域,湘江流域的干旱程度已降至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
湘江流域極端降水事件閾值為32.6~42.6mm/d變化,平均極端降水閾值為35.7mm/d級,超過國家氣象局定義的暴雨標準(25mm/d)與其地勢較高有關。湘江流域年極端降水事件頻率分布呈現(xiàn)東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點,不同強度的降水事件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暴雨事件主要集中在中游,其次是上游和下游;上游暴雨事件最頻繁,下游次之,中游最少;暴雨事件多發(fā)生在下游地區(qū),上游最少。
土壤
湘江流域土壤分為地帶性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包括9個土壤類型22個土壤屬233個土壤種。地帶性土壤主要包括山地草甸土、黃棕壤、黃壤、紅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包括黑色石灰性土壤、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河潮土。
地質成因
湘江流域在地質構造和地貌上是一個盆地巖層邊緣帶主要為前震旦紀變質巖系,古生代地層為泥盆系砂頁巖和泥盆系、石炭系灰?guī)r在湘江流域南部分布最廣。中下游第三系紅巖系面積較大,主要為陸相沉積,堆積于當時的山間盆地。此外,湘江河谷存在較厚的第四紀沉積物,主要為白沙礫石和網紅土。湘江流域的地貌是喜馬拉雅運動造成的:雪峰山的一部分塌了下來,成了今天的洞庭湖;南岳東西兩側都出現(xiàn)了巨大的正斷層,尤其是東側,上升為一座高聳的山峰;這一運動也決定了南嶺山脈的崛起和主要地貌的形成。
巖石特征
湘江流域除銅外,露頭完整,巖石種類繁多,巖漿巖發(fā)育,金屬礦產豐富(銅)Ti(鈦)除志留紀外,其他元素均高于地殼平均含量,特別是比志留紀高一個數(shù)量級、泥盆、除石炭紀外,其他地層和花崗巖體中的含量均高于克拉克值。Hg(汞)在震旦、寒武、奧陶、泥盆、二疊紀和白堊紀地層和巖石的含量高于克拉克值。Cd(鎘)在所有地層和巖體中均高于克拉克值1.5-5.6倍。新舊地層,Pb(鉛)Cu(銅)這兩種元素由多變少。
礦產資源
湖南省大部分有色金屬礦產集中在湘江流域。湘江干流地區(qū)主要含錳、Hg、銅、鋅、Pb、鐵等多種礦物。湘江沿岸的長沙、株洲、湘潭、郴州是湖南省的工業(yè)大市,屬于有色金屬、化工、鋼鐵、采礦、冶煉等重化工業(yè)的集中。
地形地貌
湘江流域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多山地、丘陵為主。湘江流域是一個南高北低的長條狀盆地,由南向北呈馬蹄形逐漸傾斜。在地質構造和地貌上,它具有丘陵緩坡和河流的特點。湘江從源頭到湖口的上下游落差約450米,東、南、它西三面高,南面和東南面是南嶺、山的海拔從1300米到2000米不等,最高峰八面山高達2042米,西鄰湖南、滋爾水流域的海拔在900至1200米之間。中部和北部相對低平,多為低山、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
上游
上游是蘋島(瀟水河口)以上段。海洋坪海拔約500米,山頂海拔5001500米,河寬110400米。兩岸為中、低山地貌,河谷是“V”呈v形,河床多巖石,海灘充滿急流,平均河床比降為0.607‰
中游
中游是平島到衡陽。山峰海拔100500米,河寬250630米。沿海丘陵起伏,盆地散布在峽谷之間。河谷寬闊,河床多為卵石、巖石和海灘較淺,具有丘陵地區(qū)河流的特征,平均河床坡度為0.129‰
下游
從衡陽到硚口段下游,河岸周圍沒有明顯的山脈,主要是丘陵、平原、盆地相間。河流蜿蜒曲折,山谷寬闊,地勢平坦,河寬500 ~ 1000米。河床中礫石較多,有一些礁石和許多淺灘,呈現(xiàn)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長沙以下河堤多建在兩岸平臺上,河床穩(wěn)定,灘槽分明,河床平均坡度為0.0824‰
尾閭
太鹿在硚口鹿林灘段,屬洞庭湖平原,海拔50米以下地勢平坦,河流穩(wěn)定,斷斷續(xù)續(xù)可以看到沿河的沙洲。部分河段與洞庭湖融為一體,河床比降平均為0.037‰
植物
湘江沿岸紅壤丘陵地的植被類型大致如下: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馬尾松疏灌草(幼林馬尾松林)中等或干旱的中生草、半濕生性草叢、濕生性草叢、侵蝕面植被等。其中,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樹多為次生幼林,是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群落類型的殘余之一。
喬木層有馬尾松、香樟、苦櫧、青岡、木荷、石櫟及楓香等。灌木層的種類主要是杜鵑花、赤楠、烏飯、小葉烏飯、楓香、白檀、銳齒槲櫟、槲樹、木及黃瑞木等。
根據(jù)其自然群落結構和地理生態(tài)分布,可分為兩大類:
1)低丘地第四紀紅粘土紅壤的分布類型是分布范圍較廣的暖灌草,生長的主要是亞熱帶和熱帶旱生禾草,如浮萍、野古草、四脈金茅、白茅及假儉草等。
2)紫色砂巖發(fā)育的紫色粗骨土的分布類型。草藥的根很臭(這種草是紫色土壤的指示植物)白茅、假儉草、玉米草等,小刷木有一把剪葉的鐵掃帚。
動物
湘江流域有獸類35種、鳥類234種、魚類128種、兩棲類15種、爬行類32種。
鳥類有黑鸛、白鶴、白琵鷺、珍稀瀕危鳥類種群,如小天鵝,其中包括黑鸛、白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魚的主要種類是綠色的、草、鰱、鳙、鯉、鯽、鯰、鱖等。更有細鱗斜頜鲴(黃尾刁)花?(花骨魚)和其他特有魚類,以及稀有物種大鰭鯰魚。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只“水中大熊貓”被稱為長江江豚,兩棲類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俗稱“娃娃魚”,國家二級保護魚類——條“亞洲美人魚”湖南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胭脂魚。
自然保護區(qū) 編輯本段
江西會昌縣湘江源自然保護區(qū)
2017年1月16日,經江西省政府批準,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會昌縣東部,武夷山西麓,南嶺北端。這對武夷山山脈和南嶺山區(q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屬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自然保護區(qū),以中亞熱帶南部常綠闊葉林和云豹為特色、野雞等野生動植物是主要保護對象。
藍山縣湖南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2008年被國家林業(yè)局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7046.7公頃。有原始次生林近5萬畝,高等植物213科767屬1699種,陸生脊椎動物20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1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湘江流域文化豐富,東洞庭湖是其自然生態(tài)景觀、桃源洞、黃順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圍山、云陽等國家森林公園。紅色旅游景點的代表是紅色名人故居和秋收起義舊址。
橘子洲
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它是湘江中央的一個島嶼,形成于晉惠帝永興二年(公元305年)它有1700多年的歷史。橘子洲與岳麓書院、愛晚亭相鄰它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100多米,四面環(huán)水。遠在唐代,這里盛產南菊,并遠銷江漢等地。天心閣占據(jù)古城最高處。吃一只鳥 東臨湘江風光帶,盡享城市繁華。從西向東,山、水、洲、城市融為一體,像一幅流動的畫,如一個放大的盆景。游客游覽大陸,聽漁舟唱晚,觀廬山紅楓,觀天心飛閣,賞橘樹,唱先賢贊歌,十分過癮。1982年7月,橘子洲公園正式開放,現(xiàn)在占地210畝。
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位于湘江西岸美麗的岳麓山腳下,湖南大學校園內,在中國享有盛名“四大書院”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刺史朱東在岳麓山下黃豹洞附近的原和尚辦學的地方正式建立了岳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時,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筆鋒,御書書法“岳麓書院”匾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后改為湖南高等學校,后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1926年湖南工業(yè)??茖W校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
學院采用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在建筑格局的縱深和縱深上,主體建筑分為聽課區(qū)、藏書、犧牲三個部分,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帝國書店集中在中軸線上;齋舍、兩側排列著祭祀用的神龕,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