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北方地區(qū)鼓文和鼓樂的一種形式,又稱“大鼓書”西河調”河間大鼓”如名,20世紀20年代命名“西河大鼓”流行于河北,流傳于河南周邊、山東、北京、天津內蒙東北一般認為起源于清代道光、咸豐年間,由藝術家馬三峰創(chuàng)作。
表演形式是一人在銅板和書鼓上說唱,一人或多人三弦伴奏,用表演動作說唱講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情感。說唱內容主要是傳統(tǒng)笑話,比如歷史故事、歌頌英雄、訴說民間疾苦等。其唱腔簡潔有勁、婉轉優(yōu)美、幽默風趣,表演活潑,獨具魅力。西河鼓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各種流派,如早期的以下“北口”南口”小北口”三大流派;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朱北口也形成了(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趙(玉峰)派;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郝派”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馬派”等。其代表曲目有《施公案》《呼家將》《薛家將》等等;馬里河相繼出現、朱化麟、毛賁、王在堂等代表藝術家。2006年,第一批西河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西河鼓起源于元代的詞話。據文獻記載,西河鼓的前身是黑仔 流行于清代中期的大鼓。保定地區(qū)的劉傳靜等西河鼓早期藝人、趙傳璧、王璐等藝術家為黑仔 的書、演員 的自彈自唱形式與木鼓的自打簡易板書鼓的說唱融為一體,形成一套鼓、板、 的藝術形式quot理論聯系實際已形成西河鼓的萌芽,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說書”形式,很快在冀中得到普及。
明朝末年,東昌府的秦良玉需要生活和生存他在德平縣向一位民間藝人學習鼓書后,吸收了滄州鼓和河間鼓,并進行了創(chuàng)新。而魯北方言中的說唱,結合木制道具作為說唱的節(jié)奏,故名“秦家門西河大鼓”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秦良玉不得不跟隨他的徒弟王德平,兩人于是重新創(chuàng)作并改成“秦王送西河鼓”這是西河鼓的初級階段。后來因為西河鼓一直在魯北一帶流傳,人們也就叫它“魯北西河大鼓”它發(fā)展了300多年,已經成為魯北地區(qū)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
西河鼓傳入天津,焦永順是第一個到達天津的演員、張士德、白文生、張雙來等藝人,當時的第一名是“梅花調”梨畢片”,也一度叫作“河間大鼓”或者“說書”1911年前后,西河鼓的初始形態(tài)日趨成熟,流行于河北農村,主要基于“趕廟會”演出場地通俗,以中篇說唱為主。1920年前后,在天津流傳時,發(fā)現金萬昌 的梅花鼓已經在那里了為了便于區(qū)分這兩種藝術形式,易縣王與等早期著名的西河鼓協商并命名“西河大鼓”據說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當地地處子牙河、滹沱河流域,天津人習慣稱這兩條河為西河和下西河,故命名為“西河大鼓”
1930年后,西河鼓樂藝人在世界各地交流頻繁,逐漸將其藝術形式傳播到各地,并于 年形成了相應的流派。如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趙(玉峰)派;馬牌是由和他的父親馬在20世紀40年代創(chuàng)立的,流行于中國北方、東北、西北、華東的部分城鎮(zhèn)。
藝術特征 編輯本段
表演形式
西河鼓是鼓樂的一種表演者大多穿著普通人的服裝,穿著襯衫和外套和褲子,少數表演者穿著旗袍或長衫。伴奏樂器是大三弦和板,表演多是廟會、居民、演員自發(fā)組織。表演時,一人敲擊銅板和書鼓,一人左手持月牙板(犁鏵片) 右手用鼓鍵敲平鼓,鼓板配合敲打;另外,還有一個專門的人陪他拉三弦他的唱腔樸實渾厚,風格似說非唱,魅力非常獨特。表演時,第一段唱法是先慢后快演唱時,表演者用右手擊鼓,或稱三峽,稱為 quot三峽 quot“叫板”然后左手打銅板,速度分慢、中、快三部分。三弦手根據敲打銅板的節(jié)奏,決定唱什么,然后自己彈什么樣的弦。兩人相互配合。當代西河鼓的表演形式按表演場所分為四種類型,即“書館演出”鄉(xiāng)檔子”趕廟”喪牌兒”
書館演出”,一般是三個演員兩個歌手、一個伴奏,每晚普通圖書館一本書,兩個小時,包括短短半小時的鋪墊,一個半小時的讀大書。有時候為了省錢,也可以是兩個演員“打鐵”評書是互相陪伴的,就是大書演員陪小演員,半個小時后小演員陪大書演員。大書演員一般是三個月“一轉”即換另一家書館)到第三個月底,圖書館的主人和演員會續(xù)借三個月,雙方可以長期續(xù)借。來自保定肅寧的王艷芬曾經在北京天橋大廈外的圖書館講過十三年的故事,除了天氣不好,每天都爆滿;霸州的吳在保定的一個圖書館里說,四年沒有書了;石家莊的翟立新在滄州的一個圖書館里說,三年不丟位子。圖書館的藝術家的專業(yè)水平受到稱贊。
鄉(xiāng)檔子”農閑季節(jié)或酷暑季節(jié),演員到村里講故事,書費由村委會出演出一般持續(xù)半個月到一個月。淡季每天兩場,下午230430,晚上730930。業(yè)績參考書目主要是《劉公案》(即《回龍傳》)《薛剛反唐》《王華買爹》等小故事,內容貼近生活,多為父母的小故事。
趕廟”,是在全國各地廟會上表演的說唱。它的主要目的是給廟里的神仙講故事,也給村里的人講故事。廟會上的說書人,相當于神仙派了一個俗世使者來教化百姓。一般來說,講故事的時間在廟會前后四天左右,有的日子長達五六天一般一天兩次,一天三次。演唱曲目多為《回龍傳》《金鐲玉環(huán)記》《大衣箱》3《檀香哭瓜》等講故事的內容是勸人向善或者報平安。廟會里的說書先生,去廟里要吃餃子,走的時候要吃餃子這是廟會上的習俗。這種表演形式在今天也很流行。
喪牌兒”就是有人去世了,請一個演員來講故事目的是送逝者最后一程,同時也能驅散逝去親人的孤獨感。通常講故事會持續(xù)三天,每天晚上八點到凌晨十二點,送逝者上天堂就是結束以前講故事時間是四個小時,現在改成兩個小時。喪牌兒”說書人唐 不需要長篇故事,基本上四五段就夠了。與其他三場表演相比,“喪牌兒”評書是個順風車,但河北省90的演員都在講“喪牌兒”因為白講故事的習俗很普遍,是底層藝人的生活保障。
說唱內容
西河鼓詞的基本句式是223中的七句,或334中的交叉句一小段歌詞每句1450句左右,有時會根據內容加入嵌入詞、襯字及垛。說唱語言多為方言,說唱發(fā)音有路北方言的韻味。押韻以北京十三柔情為主,大部分唱段押韻到結尾。總的來說,西河鼓的特點是說唱兼而有之、語言通俗易懂、幽默,悠揚,優(yōu)美,帶有“咬字狠、唱音準”的特征。它的內容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寓言和笑話等,主要是反映人 的生命。今天,有超過150個或長或短的傳統(tǒng)書目。如《羅成算卦》《天雷報》010反映歷史人物;有《劉公案》《楊家將》反映歷史故事;還有《包公案》《施公案》反映新生活等。
唱腔風格
西河鼓的唱腔是板腔,主盤分頭盤、二板、三板等。這三個板塊是西河鼓中的基本節(jié)奏,對應的節(jié)奏形式是慢、中、快,而且三種類型的板都有自己特別的唱腔。頭板一次三板,拍子4/4拍子,節(jié)奏較慢,常用于表演的開場部分,用以說明故事的起因,突出故事內容的場面,強調抒情氣氛。頭版的歌唱表演以人聲為主、緊五句、慢四句等。第二板是一次一板,拍子是2/4拍,節(jié)奏速度中等或略快,靈活多變,有人稱之為“流水板”,可以在西河鼓表演中獨立使用,也是西河鼓演唱的主要板塊。在整個表演中,主要用于開頭和中間部分,其作用是說明故事的發(fā)展過程,描述故事。板兒的發(fā)聲形式主要有上把手、中把腔、下把腔、悲腔、反腔等。第三板有板無眼,拍子1/4拍,速度快,節(jié)奏快,也可以叫“上板”在西河鼓的表演中,主要用于高潮部分,其目的是為了表現事情的緊迫性、情緒激動的內容。還有包括散板在內的三塊板,以西河鼓唱的形式成為一個有機的聯系。三板的唱腔主要是開車時突然開口、收板、數板等。正是西河鼓的唱盤使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
藝術流派 編輯本段
西河鼓根據不同的發(fā)展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清末西河鼓鼎盛時期,西河鼓名家輩出,各種風格流派紛紛出現。比如,根據地域方言,西河鼓可以分為“北口”南口”小北口”在三大流派中,北口的特點是唱功精湛“俏”巧”以馬三峰為主要代表藝術家、王振元、朱大官等因此,這種風格的學校也可以稱為“一朱二王流派”南口 s評書的特點是潑辣粗暴狂,袁宗凱是代表藝術家、馬小瘋、王殿邦等。小北口 s講故事的主要特點是尾聲唱腔細膩,風格粗獷,剛柔并濟、軟中帶硬的特點,主要代表是馬。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西河鼓進入天津,發(fā)展迅速,進入繁榮期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出現,導致北口珠(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趙(玉峰)派。李德全(1869—1932),原名卜冰,直隸大成人(今屬河北)人。最初坐在黑仔 的書,我發(fā)現了西河鼓的優(yōu)點,改唱西河鼓。他首創(chuàng)了兩板尾腔,規(guī)范了常用曲調,從而創(chuàng)造了西河鼓“北口”,行內稱之為“李派”,其特點是“俗”即書法通俗易懂,在市民中相當受歡迎。趙玉峰(1894—1971),直隸河間(今屬河北)人。私人說書人梁殿元遇到京劇武術家高福安,會說書“扣子”和京劇“身段”引入西河大鼓演唱融入北京、天津大都市的時尚,被稱為行業(yè)“趙派”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郝及其子女相繼出現(郝慶軒、郝艷霞等)所形成的“郝派”,郝英吉是“郝派”西河鼓創(chuàng)始人曾師從王殿邦馬三峰他的兒子馬曉峰“馬小瘋子”,其形式兼得“南口”與“北口”演唱要點是根據自己的個人特點進行整合豐富和發(fā)展,形成的“郝派”的風格特點;新中國成立后,西河鼓由和他的父親馬代理“馬派”西河鼓樂流派眾多,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
經典曲目 編輯本段
《繞口令》西河鼓傳統(tǒng)劇目。短篇?;ㄝ?。屬技巧類節(jié)目。這位演員十分鐘內唱了十幾個繞口令,給人以美的享受。六七十年代的馬增芬、齊玉蘭、蔡淑臻等人擅長這一段。
《打黃狼》西河鼓傳統(tǒng)劇目。短篇。寫書生傅恒昌誤救白面狼,被狼害的故事。北方的音樂種類很多,比如西河鼓、河南墜子、樂亭狗鼓等有一堆曲目。長春市曲藝團齊玉蘭根據明代小說《中山狼傳》改編,用洪亮悠揚的嗓音演唱了這段話,深受同行和觀眾的贊賞。
《春到膠林》西河鼓新劇目。植物學家蔡為了給祖國找橡膠,來到西南露宿,終于穿過深山密林,找到了兩棵三葉橡膠樹。種在荒山上,幾年后長成橡膠林。故事形成作品后,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曲藝一等獎。郝赫、郝艷芳創(chuàng)作于1980年,由郝艷芳首播。
傳承價值 編輯本段
西河鼓源于民間,吸收了各種民間藝術形式的精華,并以當地方言為基礎,音樂節(jié)奏相對簡單,表演中具有獨特的地域色彩,表演簡單輕松,是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西河大鼓在百年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平谷地區(qū)許多優(yōu)秀的民歌傳承與發(fā)展、器樂使地方民樂在西河大鼓中傳播。它的歌詞多變,會創(chuàng)造歷史、天文、地理等知識在農村傳播,因其群眾性和普及性,具有很強的社會價值。同時,西河大古研究了當時的城市風貌、人與自然這里的風俗民情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