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雷鳥
巖雷鳥(學名:Lagopus muta),是??松雞科雷鳥屬鳥類,共有25個亞種。雄鳥體長為38厘米,體重380克;雌鳥體長36厘米,體重450克。嘴較平而弱,爪的前端帶有黑色。它的羽色與柳雷鳥很相近,只是夏季的羽色比柳雷鳥淺淡一些,呈黃灰色;冬季時,從嘴角到眼睛后面有一條寬的黑紋。眼睛內的虹膜褐色;嘴、爪都是黑色的。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巖雷鳥
大小量度:體重♂380克,♀450克;體長♂383毫米,♀360毫米;嘴峰♂9.0毫米,♀8.5毫米;翅♂188毫米,♀195毫米;尾♂108毫米,♀122毫米;跗蹠♂41毫米,♀35毫米。(注:♂雄性;♀雌性)
棲息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巖雷鳥棲息于高山針葉林、雪線以下的矮樺灌叢、小半灌木荒漠草原、亞高山草甸,以及具有零散礫石的高山草甸,也可生活在25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是在北極附近的凍原地帶,以及森林草原地帶生活的鳥類,棲息地類型除了北極凍原帶、凍原灌叢森林、多巖石的草甸地帶以外,還棲息在高山針葉林、高山和亞高山草甸等高山地帶。夏、秋季棲息于高山針葉林、矮樺灌叢、草甸和高山草原等地區(qū),冬季常向氣候較暖的地區(qū)遷徙。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動,大多為3-5只的小群,冬季有時甚至可達100只以上。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動,冬季晚上則棲息于雪穴之中。飛行迅速,但不遠飛。秋冬季集群生活,可達數百只。叫聲是粗聲的kuh, kuh, kwa-kwa-kwa,或是雄鳥arr, arr猛叫。食物主要是樺樹、柳樹,以及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芽包、嫩葉、花、漿果、種子和果實等。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世界
分布于安道爾、奧地利、加拿大、中國、芬蘭、法國、德國、格陵蘭、冰島、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列支敦士登、蒙古、挪威、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英國、美國。
中國
中國的僅有新疆亞種,見于新疆阿勒泰、青河、富蘊、布爾津、福海、哈巴河等地的阿爾泰山地區(qū)。
繁殖方式 編輯本段
繁殖期為6-8月,雄鳥到達繁殖地后首先進行領地的分割,并各自在自己的領地內不停地鳴叫和飛翔,同時眼睛上面的肉冠膨大,色彩也變成更為鮮艷的血紅色。如果有其他雄鳥入侵時,就將肉冠豎起,尾羽敞開,立刻飛過去驅趕,領域性極強。而當雌鳥被它的求偶鳴叫吸引到領地內時,則弓著頸部,翹著尾羽跑過來,同時半張著雙翅,頭部向雌鳥伸出,表示求愛。
雌鳥則低著頭,微張著雙翅,伸體向下傾斜。然后雄鳥跳到雌鳥的背上,咬住后頸的羽毛進行交尾。每只雄鳥可以與2-3只雌鳥交尾。交尾結束后,雌鳥就獨自開始營巢,通常營巢于雄鳥的領地中。巢多筑在富有灌木的高山苔原或山坡巖石附近,常有巖石或灌木隱藏。巢較為簡陋,每窩產卵6-13枚,卵的顏色為赭色,具密布的栗色斑點。孵化期為24-26天。雛鳥孵出后隨親鳥轉移到地勢較高的潮濕溫暖的山坡地帶,并且形成較大的群體。
種群現狀 編輯本段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編輯本段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2021年2月,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