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田鼠
普通田鼠(學(xué)名:Microtus arvalis)是嚙齒目倉鼠科的田鼠品種,地棲種類,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樹根、巖石下的縫隙中做窩。分布于中國、蒙古、蘇聯(lián)、向西一直到歐洲西部。該物質(zhì)一年繁殖3-4次,孕鼠胚胎數(shù)2~8個,平均4.8個。幼鼠當(dāng)年即可達性成熟,并參與繁殖。普通田鼠體長126~128mm,吻部短而鈍,耳殼短小。尾很短。通常為體長之1/3或1/4。后足掌部僅近踵部被毛,被毛多蓬松。其余部分裸露,足墊明顯可見。頭骨大小和形狀隨種不同而異,腭骨后緣中央均與翼狀骨突相聯(lián)結(jié)。上門齒向下垂伸或略向前傾延,第1下臼齒橫葉前方有4~5個封閉的交錯齒環(huán),第3下臼齒均具3個半月形或類長方形的斜列齒環(huán)。足及四肢均較短,無頰囊。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普通田鼠
大小量度:體長95~130mm;尾長20~38mm,后足長12.2~17 .4mm;體重25~30g。顱長24~29mm,寬13.9~16mm;乳突寬12.5~13mm;眶間寬3.5~3 .9mm;鼻骨長6.5~7 .5mm;聽泡長8~9 .2mm;上頰齒列長5.4~6 .5mm。
體背面暗褐色、棕褐色或淡黃褐色;體腹面污白灰色;尾背面暗褐灰色或幾乎近黑色,腹面帶白色。后足肉墊6個。染色體數(shù):2n=46。
顱骨的眶間部中間有縱嵴;顴弧中部最寬。前頜骨后端略超出鼻骨。第1上臼齒在橫葉之后有4個閉合三角形。第2上臼齒在橫葉后只有3個閉合三角形。第3下臼齒包含3個向內(nèi)斜的橫葉。乳頭胸部2對,鼠鼷部2對。
棲息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棲息于近河流的草甸。洞道較淺,但分支多。晝夜活動。食植物綠色部分和地下部分。在中國新疆境內(nèi)棲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及山前平原和谷地。避開干旱的荒漠地帶。其適宜生境,在山地為針葉闊葉林中的雜草叢生的溝谷和山間無林盆地中的坡地,以及低山帶的半灌木草叢。平原區(qū)的普通田鼠喜棲息于山前牧場、河溪泛濫地、潮濕的雜草草甸、林帶、休耕地、田間草地和渠岸等處。夏秋季節(jié)多侵入農(nóng)田。秋冬時節(jié)常遷入居民點的打谷場,集居在草堆和谷垛內(nèi),偶可見于住宅和倉庫內(nèi)。
生活習(xí)性 編輯本段
普通田鼠性喜潮濕,挖洞穴居,單居住或營群體生活。洞穴多呈洞群分布。洞道較淺,距地面僅20~30cm,但分支和盲端較多。每一洞群的洞口多為5~10個。冬季,普通田鼠在雪被之下挖掘通道覓食,并在雪下營建巢窩。雪下巢呈半圓形,直徑10~15cm。這種巢于覆雪消融后即暴露在地面上。在普通田鼠主要棲息區(qū)額敏河左岸巴爾魯克山的山前地帶,可見地面巢26~30個/km。營晝夜活動生活方式。
普通田鼠主要食取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的綠色部分,冬季在洞內(nèi)儲藏干草。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xué)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