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簡稱:Broad,英文名是GuangzhouUniversity;英文簡稱為GU),中文稱為茫茫(英文縮寫為GU)廣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廣東省人民政府,是由各省市共同建立的、以城市為基礎的辦學體制是一個國家“111計劃”建設高校、廣東省和廣州市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大學。廣州大學是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廣州”命名為綜合大學,起源于1927年創(chuàng)辦的私立廣州大學。2000年,廣州教育學院、廣州師范學院、廣州大學、廣州師范學院、華南建筑學院合并成立廣州大學。
截至2024年5月,廣州大學有大學城、桂花崗與黃埔研究所/研究生院有三個校區(qū),總面積1880畝。全日制本科生30,160人,碩士生8,595人在職教師3303人現(xiàn)有25個專業(yè)學院,10個一級學科和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4個學術碩士點30個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s學位授權點。
自2020年以來,一直位列中國百強;2023年世界軟科學大學學術排名世界大學第463位、中國大陸大學排名第78位。在US.News2023在世界大學中排名第551位。2023年廣州大學2023年中國大學排名第97位。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801位-1000位。2024年廣州大學2024年中國大學排名第98位。
學校規(guī)模 編輯本段
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已設立25個專業(yè)學院,涵蓋哲學、經(jīng)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1個學科。2023年本科招生專業(yè)76個。
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共有在職教職工3303人,其中專業(yè)技術人員2612人、現(xiàn)有專職教研人員2094人,其中副高以上專業(yè)職務聘任人員1335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668人。兩院專職院士5人、10名外國和國際組織專職院士、有3名特聘院士,117人入選國家人才計劃、94人入選省部級人才計劃、廣州高層次人才311人。
此外,學校還有一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和七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別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有34人;中國共產黨宣傳部文化大師和“四個一批”教育部人才工程人才4人,新世紀杰出人才25人;擁有“廣東特支計劃”領軍人才6人、2青年拔尖人才、教學名師5人;廣東省杰出青年學者21人;擁有廣州高層次人才(包括廣州的優(yōu)秀專家、優(yōu)秀專家、青年后備人才)329人,名師1人、青年拔尖人才4名,青年學者2名;擁有“珠江人才計劃”創(chuàng)新團隊1個,“珠江人才計劃”有6名拔尖青年人才和7名特聘教授1名珠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10位珠江學者。
學科建設
到2024年5月,學校擁有10個一級學科和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4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3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六省高水平大學建設“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級重點學科、18個市級重點學科和重點支持學科構成重點建設學科體系。2023年20個學科被列為軟科學世界一流學科,其中土木工程和化學工程進入世界前100名;27門學科上榜軟文2023“中國最好學科”其中兩個位列中國12強%7家躋身中國前20%
教學情況
到2024年5月,學校擁有40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52個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含國家級),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院校覆蓋率達到100%有五種國家特產、國家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國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國家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一所國家現(xiàn)代工業(yè)學院、1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1個國家教學團隊、51個省級教學團隊;獲得五項國家教學成果獎、5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國家一流本科27個、8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省級精品系列課程73門,與國際接軌的課程200門美國高水平大學和學分互認。
教學成果
三創(chuàng)營”眾創(chuàng)空間獲批國家級眾創(chuàng)空間,學校入選首批國家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院建設單位。學校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連續(xù)三年名列前100名;在2022年世界大學軟科排行榜學術排名中,位列世界第521位,中國大陸第78位;2023年世界軟科學大學學術排名世界大學第463位、中國大陸大學排名第78位;在US.News2023在世界大學中排名第551位;2023年廣州大學2023年中國大學排名第97位;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801位-1000位。2024年廣州大學2024年中國大學排名第98位。
合作交流 編輯本段
校企合作
2016年以來,學校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yè)單位簽署產學研合作協(xié)議241項,新增產學研合作平臺60個,加入產學研協(xié)同合作聯(lián)盟22個,共建研發(fā)中心53多個、實習基地477個。與廣州無線電集團、廣州越秀集團、廣東絲綢紡織集團、廣州智能裝備集團、中國機械工業(yè)集團、騰訊科技、華為、360集團、阿里云計算等近百家大型企業(yè)建立合作關系。
國際交流
截止2024年5月,學校發(fā)起成立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lián)盟,聯(lián)盟成員大學23所,分布于全球18個國家的21個主要城市;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多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相繼成立了中意歷史建筑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廣州大學-林雪平大學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聯(lián)合研究中心、廣州大學-基爾大學基因干擾與應用聯(lián)合研究中心、中澳韌性材料與結構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平臺16個。學校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舉辦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教育部批準設立,并于2022年9月正式開學。
獲批“土木工程新型復合材料與復合結構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和“人工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科技部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2個;土木工程、天文信息技術等2個專業(yè)分別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yǎng)項目資助項目”。分別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華盛頓大學、海德堡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昆士蘭大學、帕多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合作開展“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境外學習計劃”和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項目80多個。分別與美國衛(wèi)斯理安學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學、伊朗馬贊德蘭大學聯(lián)合舉辦孔子學院。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圖書館
2000年7月,廣州大學圖書館隨學校調整合并,原館舍總面積為29,050㎡,由廣州師范學院、廣州教育學院、原廣州大學、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廣州高等師范??茖W校等5所院校的圖書館合并組建而成。
2005年7月,圖書館整體遷入廣州大學城,10月新館正式啟用,總面積5.65萬㎡(大學城總館4.9萬㎡,桂花崗校區(qū)分館0.75萬㎡),館舍由大學城總館與桂花崗校區(qū)分館組成。
截止2024年2月,圖書館現(xiàn)有館藏圖書338.4499萬冊,報刊2326種,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82個(以總庫計算),其中中文數(shù)據(jù)庫38個,外文數(shù)據(jù)庫44個。SCI、PQDT、Elsevier、Springer、Wiley、EBSCO、SAGE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資源及維普中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等知名中外文綜合類數(shù)據(jù)庫均已收錄。
學術期刊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2002年由廣州市教育局主管、廣州大學主辦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由原4所地方高校學報整合而成,于2001年獲得新刊號, 國內刊號為CN 44-1546/N,國際刊號為ISSN 1671-4229,國內外公開發(fā)行。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刊登生物信息技術處理、程序分析、網(wǎng)絡空間安全、圖論與系統(tǒng)優(yōu)化、神經(jīng)網(wǎng)絡、硬件自動化、新型計算機、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光計算等專業(yè)學術論文,少量刊登其他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高新技術方面的學術論文。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以下國際權威檢索文獻數(shù)據(jù)庫收錄:MR、CA、CSA、AJ、ZBI、UIPD及ZR。于2004年被教育部科技司授予全國高??萍计诳瘍?yōu)秀編輯出版質量獎;2008年被教育部科技司授予第二屆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2009年榮獲全國高??萍计诳瘍?yōu)秀編輯質量獎, 2015年榮獲第五屆廣東省特色科技期刊榮譽稱號,2017年榮獲第六屆廣東省特色科技期刊榮譽稱號;2021年榮獲廣東省科技期刊優(yōu)秀編校質量獎。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廣州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創(chuàng)刊于2002年,國際刊號為ISSN 1671-394X,國內刊號為CN 44-1545/C。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chuàng)刊以來,先后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2021-2022)、教育部名欄建設期刊、RCCSE中國學術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核心期刊,被評為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第六屆“全國高校社科精品期刊”、第四屆“全國地方高校名刊”、第五屆廣東省優(yōu)秀期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堅持“學術本位、現(xiàn)實關懷、本土意識、世界眼光”的辦刊方向,堅持專題化辦刊思路,注重聚焦主題,2019年以來,學報社科版在原來的特色欄目“廉政論壇”(教育部名欄)“ 災害風險與公共安全” “大灣區(qū)文化研究” “ 傳播與社會發(fā)展” “后理論轉向” “后理論與后人類研究” “審美代溝與文化斷裂”基礎上,又先后推出了“事件哲學研究”“文化記憶研究的過去與未來”“本雅明與中國”“后人類紀:突破與界限”“當代科幻中的人機關系”“后人類語境中的身體研究”“流行文化研究”“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等專欄,以及“紀念建黨100周年”“三孩政策”“后人類文化與人類的未來”“電影后理論”“親社會行為”“中國現(xiàn)代詩人文獻”等專題。
《電鍍與涂飾》:《電鍍與涂飾》雜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主要報道電鍍、化學鍍、電子電鍍及其它鍍覆技術、涂料與涂裝、氧化著色及金屬轉化膜等金屬與非金屬表面處理相關技術方面的內容。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連續(xù)入選南京大學中文社科文獻索引CSSCI來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連續(xù)三次獲得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術集刊獎(優(yōu)秀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刊物每輯分別設置三到四組不等的研究專題,并常設“其他專題”發(fā)表相關研究成果。
《樂府學》:《樂府學》集刊創(chuàng)辦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學中文社科文獻索引研究中心納入CSSCI來源集刊,先后設有“文獻考索”“音樂考察”“文學研究”“名篇解讀”“唐后樂府”“年會專稿”等欄目。
《中國不動產法研究》:《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集刊,為中國房地產法律實務研究論壇紙質版定期刊物,每卷設有論壇聚焦、理論探索、實務聚焦、域外采風等欄目。
科研平臺
截止2024年5月,學校共獲得各級各類科研平臺64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基地1個,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1個,國家語委科研中心1個,省重點實驗室2個,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個。重點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安全+智慧運維創(chuàng)新樞紐”“網(wǎng)絡空間信息+智能應用技術創(chuàng)新樞紐”等2個創(chuàng)新樞紐,新材料新裝備新制造交叉創(chuàng)新等5個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在穗深港澳創(chuàng)新走廊上形成“一體兩翼”發(fā)展格局,設立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積極謀劃在南沙的新發(fā)展。現(xiàn)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含培育基地)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83個。
科研成果
2016年至2023年,學校獲得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4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項,廣東省科技合作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17項。學校獲得國家、?。ú浚┘壣缈篇剟?3項,其中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7項,三等獎2項,優(yōu)秀成果獎1項。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3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10項,二等獎41項,三等獎9項。
2020年至2023年期間,學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shù)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shù)分別位列全國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連續(xù)獲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與課題共38項。2016年至2023年學校共申請國際、國內專利5646項,授權專利2707項,連續(xù)榮獲廣州市專利大戶榮譽稱號。論文質量穩(wěn)步提升,發(fā)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論文數(shù)不斷增加,學校2022年SCIE/SSCI、CSSCI發(fā)文量2824篇。近5年,學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和社科獎勵85余項。
學院榮譽 編輯本段
學校在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榜中位列世界第521位,中國內地高校第78位。
在2023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學第551位、中國內地高校第56位。
在202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
學校2005年榮獲“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學校”稱號。
學校2006年榮獲“廣州市安全文明校園”稱號和“2006年廣東省大中專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2011年榮獲“羊城慈善先進集體”優(yōu)秀組織獎并入選2011年度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先進單位。
學校2015年榮獲“廣州市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學校2016年榮獲廣東省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孵化基地稱號和“中國物流學會產學研基地”稱號。
學校2021年榮獲2020年度廣州市單位內部治安保衛(wèi)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2023年榮獲廣東省“節(jié)水型高?!狈Q號。?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