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鱘
長江鱘屬淡水定居性魚類,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在長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以及沱江等支流的下游也可捕到。
長江鱘成熟個體的體長分布在75~105厘米,體重為4.5~12.5千克;雌性為6~8齡,體長為99~108厘米,體重為9~15.9千克。長江鱘最小性成熟個體,雄性為4齡,雌性為6齡。
2022年7月21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發(fā)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長江鱘野外滅絕。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長江鱘(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屬于鱘科,又名鱘魚、沙臘子。長江鱘的各行骨板間的皮膚遍布顆粒狀細小突起,極為粗糙,頭背面在幼體具有明顯的小刺。背鰭前有10~12塊骨板。鰓耙33~54。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長江鱘為淡水定居性魚類,棲息于長江上游水流較急、石質河底的水流中。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和蛹、蜆、寡毛類等),也攝食水生植物碎屑、藻類(硅藻和絲狀藻類)和腐殖質等,有少數(shù)個體捕食魚苗和幼魚。長江鱘雄性4-7齡、雌性5-8齡達性成熟,一般體長0.8-1.0m,達到性成熟的個體,雌魚體重為20市斤左右,雄魚體重10市斤上下。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11-12月)產(chǎn)卵,適宜水溫為16~19℃,絕對懷卵量6~13萬粒。魚卵可加工成魚子醬,鰾和脊索能制作魚膠。分布于長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場,培養(yǎng)幼魚放流,并可作為大型水庫的放養(yǎng)對象。
保護等級 編輯本段
2021年,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體長梭形,前部略粗壯,向后漸細。橫斷面呈五角形。吻較短,呈鈍圓形。腹部扁平??诖?,橫裂,位于頭腹面。口前方有觸須2對。眼小,側位。軀干部被五行骨板。背鰭后位,與臀鰭上下相對。尾鰭歪形,上葉大于下葉。側骨板以上灰褐色,以下和腹部乳白色或黃白色。5~6齡性成熟。體長可達100厘米左右,體重5~10千克。
物種對比 編輯本段
對比維度 | 長江鱘 | 中華鱘 | 白鱘 | 達氏鱘 |
外觀 | ||||
體長 | 約2.5米 | 約5米 | 2~3米,最大可達7.5米 | 約2.5米 |
體重 | 4.5~12.5千克 | 約500千克 | 200~300千克 | -- |
分布區(qū)域 | 朝鮮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長江上游干流、東海和黃海等 | 金沙江、渤海、黃海、東海、黃河、長江和錢塘江等流域 | 渤海 | 朝鮮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長江上游干流、東海和黃海等 |
食性 | 雜食性 | 肉食性 | 肉食性 | 雜食性 |
科 | 鱘科 | 鱘科 | 長(匙)吻鱘科 | 鱘科 |
目 | 鱘形目 | 鱘形目 | 鱘形目 | 鱘形目 |
地理分布 編輯本段
魚類的分布在頗大程度上決定于所棲息的水體性質。鱘魚是喜棲息于寒帶和溫帶鹽分較低的水體中的魚類,要求有較寬闊的水面,如大江、大河和近岸的淺海地帶。這些地方水溫不高,沙礫性底質,深度最大不超過200m。
鱘魚類的食量大,其主要食物為底棲的動植物和沖積沉淤的有機物渣滓。因此,它所分布的地帶是食料豐富的大型湖泊、大型河川,河口及淺海近岸地區(qū)。深海遠洋中不適于鱘魚類的生活。
鱘魚是一種健游的魚類,除一些地區(qū)性的移動外,還能作遠程移動。在其移動過程中,自然環(huán)境條件如氣溫、水的鹽度和化學成分以及水的流速等都在變化。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可以促使鱘魚屬性的變異。由于自然選擇的結果,因而就產(chǎn)生了適應新環(huán)境的地方種。
近代鱘魚類的化石見于白堊紀。要了解鱘魚類的分布現(xiàn)狀,必須與白堊紀的古地質地理的變遷相聯(lián)系。那時地球的表面水域和世界各大陸塊是相互連接而以后又割斷的。據(jù)此可以推斷近代鱘魚類分布形成的過程。
分布于長江干支流,上溯達烏江及黃河以及黃海、東海海域。
成魚養(yǎng)殖 編輯本段
重慶市水產(chǎn)研究所1976~1986年曾用人工繁殖、培育所得的達氏鱘魚種進行人工養(yǎng)殖,使鱘魚自幼在水池內生長發(fā)育至成熟。
成魚養(yǎng)殖池分別為圓形、環(huán)道形、方圓形三種。
圓形魚池為水泥池,面積50.24m,水深0.9m,流量為12m/h。環(huán)道魚池為三合土結構,環(huán)道周長9.5m,寬2m,水深0.9m,流量為8m/h。水源來自長壽湖水庫的表層水,其溶氧在28℃時為8.8mg/,11℃時為10.6mg/L;pH值為7.2~8.0;有機物耗氧量為0.48~1.12mg/L;水溫11.1~31.4℃。方圓形水池結構為水泥底石板壁,面積361.7m,水深1.4m。方園形池由水庫表底層水配合供水,使水溫控制在的10.1~27.1℃ 。
1976年在圓形池中放人鱘苗10尾,一直養(yǎng)到1983年;1978年在環(huán)道形池中放入鱘苗33尾,也養(yǎng)到1983年。1983年,把上述已馴養(yǎng)過的鱘魚移入方圓形池,其放養(yǎng)密度為0.24kg/m。
成魚的餌料為陸生蚯蚓,平均投飼量為總體重的3%~4%。
達氏鱘在2~3齡時生長最快,4齡后生長開始減慢,因此從養(yǎng)殖效益角度出發(fā),達氏鱘的養(yǎng)殖周期定為2~3年最好。
經(jīng)濟意義 編輯本段
為重要的大型經(jīng)濟魚類,但不及中華鱘個體大,最大達50kg以上,其鰾、脊索、魚卵都是名貴食品。長江鱘為淡水定居性的較大型魚類,如能移植到大型水庫進行人工馴養(yǎng)則是很有前途的。
科研進程 編輯本段
長江鱘的研究也較為零星,1972~1975年,與中華鱘和白鱘的研究同步進行,除進行了一般生物學研究之外,主要進行了人工蓄養(yǎng)和繁殖技術研究。1976年,重慶市水產(chǎn)研究所等單位,在長江上游首次獲得江邊拴養(yǎng)催產(chǎn)成功,獲受精卵11.4萬粒.獲苗1300余尾。1978年人工繁殖再次獲得成功。該研究所還進行了20余年的達氏鱘池塘馴養(yǎng)研究,并獲得子一代馴養(yǎng)成熟和人工繁殖成功,這給達氏鱘自然資源增殖和人工保種奠定了基礎。
2022年7月24日消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運用長江鱘人工誘導雌核發(fā)育技術使近600尾雌核苗種完成轉食人工配合飼料,最大苗種已長至15厘米以上。
野外滅絕 編輯本段
2022年7月21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發(fā)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長江鱘野外滅絕。
最新發(fā)現(xiàn) 編輯本段
2022年9月6日下午約6時,湖北省團風縣漁政執(zhí)法大隊接到市民王先生求助后,在團風縣羅霍洲網(wǎng)紅沙灘救助了一尾長江鱘。
2022年11月3日消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現(xiàn)身洞庭湖。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