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
丹頂鶴(學名:Grus japonensis),又稱仙鶴、日本鶴、鴜鷜(cí lóu) ,是大型涉禽。體長120~160厘米。頸、腳較長,身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為黑色,耳到頭枕呈白色,腳是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和腳呈黑色。雌雄相似。幼鳥的頭和頸呈棕褐色,身體的羽毛呈白色并有栗色點綴 。
丹頂鶴分布于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 。丹頂鶴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同時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丹頂鶴體長120~160厘米 ,翼展約220~250厘米,體重約7~10千克 。全身幾乎為純白色,頭頂裸露無羽、呈朱紅色,額和眼前有些許黑羽,眼后雙耳的羽毛呈白色,頰、喉和頸部呈黑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呈黑色,三級飛羽長而彎曲,呈弓狀,覆蓋于尾上所以站立時尾部呈現黑色,常常使人們誤認為它有一個黑色的尾羽。尾巴、初級飛羽和整個身體的羽毛全為白色,飛翔時極為明顯。嘴較長,呈淡綠灰色,頸、腿也都很長,雌雄相似。眼睛是褐色的,脛裸露出部分和翼毛及趾是灰黑色,爪是灰色 。兩性相似,雄鳥的兩頰、喉和頸為灰黑色,雌鳥為珍珠灰 。
雛鳥有黃褐色的絨羽,背部的顏色淺,腹部較深,肩部為乳白色,嘴和腿均是肉紅色,3~4月后體羽逐漸變成潔白的顏色,頭頂部的裸露部分則要到10個月以后才出現紅色 。
物種對比 編輯本段
分布棲息
地理范圍
丹頂鶴主要分布于歐亞、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部、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地 。在中國黑龍江、吉林繁殖,遷徙時途經遼寧、河北,在江西、安徽、江蘇越冬,偶見于臺灣 。
棲息環(huán)境
丹頂鶴棲息于開闊平原、湖泊、草地、海邊灘涂、蘆葦、沼澤以及河岸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于農田和耕地中,尤其是遷徙季節(jié)。丹頂鶴需要潔凈而開闊的濕地環(huán)境作為棲息地,是對濕地環(huán)境變化最為敏感的指示生物 。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丹頂鶴于2月末3月初離開越冬地遷往繁殖地,經過中國北戴河的時間在3月中旬至3月末。到達東北繁殖地的時間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遷經北戴河的時間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批在11月初到達。最早到達江蘇鹽城越冬地的時間在10月28日到10月29日,大批在11月下旬到達。常呈小群遷徙,最大結群可到40~50只。遷飛時成“V”字形隊 。
覓食行為 編輯本段
丹頂鶴是雜食性鳥類,主要有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根、球莖和果實等等 。丹頂鶴春季和秋季以植物為食,如水生植物的葉子、芽和根。在筑巢期間,更多以動物為食,如淡水蝦、泥鰍、蝌蚪、泥螺或更大的昆蟲,如蜻蜓。在冬季,他們的飲食因地理位置而變化,通常在未結冰的水道或耕地中尋找動植物為食,尤其是玉米。丹頂鶴也喜歡在受潮汐沖擊的低灘尋找食物,可以方便讓他們儲存魚、螃蟹和糖蜜 。在捕食時,它們用自己長長的嘴巴在草叢、水中啄食 。
社群行為 編輯本段
丹頂鶴是群居動物,常成對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動。有時集群多達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動時仍在一定區(qū)域內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夜間多棲息于四周環(huán)水的淺灘上或葦塘邊,按照家族群分散棲息,天特別冷時則靠得很近。覓食地和夜棲地一般較為固定,通常天亮后,各個家族的群陸續(xù)飛到覓食地覓食,彼此仍保持一定距離。中午時多集中在灘邊休息,并不斷鳴叫,晚上又陸續(xù)地飛回夜棲地過夜或留在覓食地過夜。休息時常單腿站立,頭轉向后插在背羽間。無論覓食時或休息時,常有1只成鳥特別警覺,不斷抬頭四處張望,發(fā)現危險時則發(fā)出“ko-lo-lo-”的叫聲,鳴叫時頭頸向上伸直,仰向天空。當危險迫近時,則騰空飛翔。飛翔時頭腳前后伸直,兩翅鼓動緩慢,排成“一”字或“V”字形 。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發(fā)情期
每年春季和夏季是丹頂鶴發(fā)情和配對的季節(jié),當丹頂鶴到達繁殖地不久后,開始配對和占領巢域,雌雄鳥彼此通過在巢域內的不斷鳴叫來宣布對領域的占有。求偶時也伴隨著鳴叫,而且常常是雌雄鳥彼此對鳴、跳躍和舞蹈 。
產卵期
每窩產卵2枚,偶爾有產1枚的,卵為橢圓形,但通常只有一只存活,由雌雄親鳥輪流坐巢孵化,孵化期30~33天 。
育雛期
雛鳥出殼后,就能蹣跚行走,4~5天后即能隨親鳥在淺水中游泳。幼鳥70天內長成,兩到三年達到性成熟 。
壽命
丹頂鶴在野外通常能活30年,在人工飼養(yǎng)下能活60年以上 。
種群現狀 編輯本段
2002年丹頂鶴僅存2000只左右,中國種群大,數量多,共約1000只左右 。
2004年,日本丹頂鶴數量突破1000只 。
2014年丹頂鶴僅存3000只左右,繁殖于中國、俄羅斯的種群數量約1500只,在朝鮮、韓國越冬數量約800只,在中國境內江蘇省鹽城、山東省東營市越冬數量約700只 。
2016年,日本丹頂鶴數量增加到1800只 。
2019年,中國圈養(yǎng)丹頂鶴數量達到2552只 。
2021年,全世界野生丹頂鶴種群數量約為3050只 。
致危因素 編輯本段
棲息地的改變:丹頂鶴是濕地型鳥類,由于人們對濕地的不合理開發(fā)利用,使丹頂鶴的棲息地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那些適于丹頂鶴棲息的大片原始濕地正在逐漸被分割成一個個小的斑塊,導致其棲息地生境破碎化。此外,干旱、洪澇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又導致濕地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尤其水文狀況的改變,影響了丹頂鶴棲息地的質量和面積,進而影響到丹頂鶴的數量和分布 。
環(huán)境污染:由于棲息地附近以及丹頂鶴遷徙路線上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各種環(huán)境問題不能妥善解決,使環(huán)境質量不斷下降,一些害物質直接或間接進入丹頂鶴體內,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導致丹頂鶴種群數量的減少 。
保護意識薄弱:由于人們保護丹頂鶴的意識薄弱,誤殺誤傷丹頂鶴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甚至有些不法之徒見小利而忘大義,肆意破壞珍貴的丹頂鶴資源,加劇了丹頂鶴種群數量的減少 。
保護舉措 編輯本段
1987年4月中國國務院批準成立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實施了濕地關鍵物種(丹頂鶴、東方白鸛、黑嘴鷗)棲息地營造、優(yōu)化工程,有計劃地實施補食區(qū)4200畝,為鳥類安全越冬提供食物保障 。
1993年,丹頂鶴被列入日本《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通過種植丹頂鶴的食物蕎麥,移植水芹,放養(yǎng)泥鰍魚苗等方式為丹頂鶴提供食物,開展冬季投喂食物的活動。1950年投喂成功后,開始設立投喂場所。日本北海道廳管理下的中小規(guī)模投喂場所有20處,共計23處 。
保護級別 編輯本段
2021年,丹頂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
2021年2月5日,丹頂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相關文化 編輯本段
丹頂鶴是一種吉祥鳥,在中國文化中它經常被稱為仙鶴。由于它的壽命很長,可達60年以上,在鳥類中屬于長壽家族,因此中國人常用“松鶴延年”來祝愿人健康長壽 。
丹頂鶴是一夫一妻制的,一年四季都在一起,直到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成為孤鶴,這種情形被人們加以渲染,使丹頂鶴成為愛情忠貞的象征 。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