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左腳舞
彝族和彝族的左腳舞,也被稱為“跳腳”跳左腳”三跺腳”迭腳”,彝語稱“咕遮”,古名“墮左腳”是中國彝族的傳統(tǒng)民間歌舞,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區(qū)“左”對于大個子,總是先用左腳跳舞,人們習慣稱之為“左腳舞”。彝族左腳舞起源于云南省牟定縣“俚頗”和“倮倮頗”彝族的兩個分支,李坡分支,叫左腳舞“瑪咕舞”,即“老人舞”舞者年齡較大,動作簡單,用各種跺腳動作演繹;羅坡分支的左腳舞名“咕遮調”,即“左腳舞”楚雄最流行的舞蹈,講究整齊,步調協(xié)調。與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是,彝族左腳舞的數(shù)量是不受限制的、年齡不受限、歌舞一體、舞步多變。左腳舞動作簡單、優(yōu)雅、動作幅度大,通常多人用手或不用手圍成一圈跳舞,動作整齊、協(xié)調,舞步不斷變化;服飾具有彝族特色;內容和題材豐富,有情歌、酒歌類、節(jié)日等類別涉及彝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文化飲食等諸多方面;依托彝族三月會議、火把節(jié)、春節(jié)、婚姻等場合為主要繼承方式。彝族和彝族透過書籍看中國的左腳舞文化、音像資料、特色旅游的傳播和發(fā)展,使彝族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彝族的左腳舞文化影響深遠,表現(xiàn)了彝族人民的勤勞、智慧、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6年,牟定縣被云南省政府命名為“彝族左腳舞之鄉(xiāng)”2008年,“彝族左腳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舞蹈特色 編輯本段
舞蹈特點
彝族表演左腳舞的人數(shù)不限,三至五人即可、也可以是幾十、成百上千或上萬;彝族表演場地左腳舞不限,場地大小可根據(jù)表演人數(shù)選擇;彝族左腳舞者年齡不限,男女老少皆可。彝族和彝族的左腳舞節(jié)奏很快、通俗易懂,富有表現(xiàn)力,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形式豐富多樣,舞蹈隊形有逆時針的圓圈,也有直排或橫排。彝族人用左腳跳舞,一般都是跳廣場舞、公園、在家等場地,轉圈跳舞根據(jù)人數(shù)和場地大小,可以組成一個大圈子,也可以在里面組成一個小圈子大家可以攜手,跟著伴奏。彝族和彝族左腳舞一般出現(xiàn)在牟定的各種民族節(jié)日中,如三月節(jié)、二八會、火把節(jié)、六月六桂花會、春節(jié)等因此,彝族人民 的左腳舞也在這些節(jié)日上傳承下來;彝族和彝族的左腳舞也出現(xiàn)在各種婚姻中、喬遷、生日、迎賓、娛樂、舞臺表演等場合,逢年過節(jié)或娶妻、蓋房子、喬遷新居時,親朋好友會穿上彝族服飾慶祝,飯后跳左腳舞也成了必備節(jié)目。
舞蹈動作
彝族運動與彝族文化左腳舞很簡單、優(yōu)雅、幅度大等特點,左腳舞姿只要保持上半身直立,有兩種方式牽手和不牽手牽手時,先墊左腳,再利索地移動右腳、協(xié)調,基本動作有“三墊一”直腳、跺腳、踏腳、墊腳、甩腳、提腳、合腳、抓住腳等,并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改變腳部動作;當你不 手牽手t跳,動作幅度大,特殊動作有串花、翻身、閃腰、勾腳以及小腿的“偏、轉、折”等等,跳舞的時候,兩個人隔著一定的距離,圍成一圈一個接一個地跳,這叫“三跺腳”狗攆羊”舞步隨著曲調的變化而變化,一曲一跳,但跳法差不多。彝族和彝族左腳舞多為男女搭配男人和女人的步伐是英勇的,婦女和姿態(tài)優(yōu)雅,剛柔并濟。牟定彝族左腳舞根據(jù)舞蹈動作可以分為尋找goo、意咕、頗咕、題咕、美體咕五種。尋找粘性物質,放慢腳步,走出那只腳、踮腳、全身顫抖是整個舞蹈的前奏;意咕,又稱“甩腳舞”,以踮腳、甩手、扭著腰互相跳舞,節(jié)奏很輕,找到咕后再跳;頗咕,又稱“翻身左腳舞”翻身的時候,放開正握著的手,左右扭動腰部,然后踮起腳尖、出腳,一組動作完成后,牽手繼續(xù)跳;題咕,又稱“合腳舞”,以合腳或踮腳與舞者同唱共舞,曲調多用“三跺腳”挖木拉”等;身體咕動,左腳舞的末端部分,以腳尖著地、出腳、跺腳、是整個歌舞的高潮和尾聲,以串花和歡快的節(jié)奏為主曲調如下“串花調”狗攆羊”等。
音樂特點 編輯本段
彝族和彝族左腳舞離不開左腳調,左腳調來源于彝族的山水、風土人情、、酒歌類、情歌類、諷刺類、敘事類等類型。彝族和彝族從音樂結構上看,左腳調有四種風格一是音樂節(jié)奏輕快,富有活力,牟定彝族 的左腳舞曲充滿了情感、渾厚的民族精神,大多數(shù)左腳曲調用強弱對比明顯的節(jié)拍來表達剛健熱烈的情感;二是高八度的演唱特點,演唱時左腳聲調會加虛詞,如“啊哩啰”羅哩羅“以此類推,在小的聲音上把原調提高一個八度,使聲音清脆悅耳,具有彝族特色,如《月亮出來了》;三是鮮明的民族調式結構,音階中廣泛使用左腳調式,調式中廣泛使用羽毛調式,其次是會徽調式、宮調式、角調式等;第四種是獨特的民族伴奏樂器,一左一腳的短曲式結構、對稱的正方形,容易即興創(chuàng)作;而左腳舞的旋律多采用重復或變奏重復,使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服裝特色 編輯本段
彝族人用左腳跳舞時,對服裝很講究楚雄彝族服飾反映了彝族人民他們崇拜自然,并在服飾中反映生活和自然的元素彝族用左腳跳舞的服飾屬于楚雄彝族服飾之一。牟定和左腳舞蹈服裝以黑色為主、藍色、紅色、黃色有四種顏色,黑色是彝族傳統(tǒng)服飾中的主色調,尤其是居住在山區(qū)的黑彝族黑彝在彝族中占統(tǒng)治地位,黑色服飾象征著黑彝的尊嚴;彝族的藍色代表天空,牟定的藍色代表彝族的左腳舞衣也象征著彝族的純潔;紅色在崇拜火的彝族中是火焰和生命力的象征,所以紅色是牟定彝族服飾的主色調;黃色是太陽的象征,是彝族人民對太陽的崇拜和豐收的希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彝族的服飾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的服裝主要是藍色和白色、衣領、給袖子系上花邊;婦女與健康她的衣服大部分是紅色的、藍色、橙色、以黃色等亮色為主,用紅色、黃、粉紅色梅花球和黑色頭巾的頭飾可以搭配塑料珍珠,而傳統(tǒng)的彝族未婚婦女 的帽子大多是“雞冠帽”現(xiàn)代年輕女性 的帽子大多是“花環(huán)帽”還有用銀制品制成的腰布,繡有精美的圖案和絲帶;牟定彝族人用左腳跳舞時,女性一般穿繡花鞋,男性穿生鞋;牟定和的左腳舞蹈服還會配一個銀手鐲、耳飾等。牟定 的圖案彝族的左腳舞蹈服飾也反映了彝族的傳統(tǒng)■對自然的崇拜,如“石榴花刺繡”虎頭刺繡”這些圖案中的老虎是彝族的圖騰,而石榴則象征著多子多福等彝族家庭成員通過這些富有寓意的刺繡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傳承發(fā)展 編輯本段
流傳現(xiàn)狀
彝族左腳舞作為一種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舞蹈,記錄了彝族人民歷史和生產(chǎn)生活的發(fā)展歷程,彝族左腳舞包含了彝家人民風人情、民族服飾、傳統(tǒng)制作工藝等文化內容,在民俗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等領域都具有研究價值。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左腳舞的創(chuàng)作缺乏創(chuàng)新和特點,在現(xiàn)代社會新媒體等娛樂方式和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的沖擊下,學習彝族左腳舞的年輕人越來越來少,使左腳舞傳承出現(xiàn)斷層,這都是彝族左腳舞傳承存在的問題。
彝族左腳舞作為一種影響很深的彝族舞種,左腳舞文化已經(jīng)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使各族群眾在這一共同參與的文化形式中找到共識,感受到團結的氛圍和凝聚力,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的三月會,都有除彝族外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前來參加,如回族、傣族、苗族等;而影響的地區(qū)也由牟定輻射到南華、姚安、大姚、元謀及昆明等地區(qū);同時當?shù)氐穆糜?、餐飲、住宿、婚慶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彝族左腳舞文化使當?shù)氐拿褡宸b、樂器、工藝品等開辟了市場,如民族服飾中的腰帶、鞋墊、繡花鞋、圍腰等刺繡品,如貼有“左腳舞”文化符號的各種商品,都受到了游客的喜愛,極大地豐富了當?shù)氐奈幕糜钨Y源,使彝族左腳舞文化的影響更加深遠。截至2023年5月,牟定縣共有左腳舞方面的各級傳承人13名,業(yè)余左腳舞歌舞隊近360支,骨干人員600余人,歌舞樂代表性藝人20多人,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左腳舞隊。
保護措施
彝族左腳舞最初是彝族人自娛自樂的民族活動,來源于生產(chǎn)生活中,承載了彝族的傳統(tǒng)文化,其文化內容豐富,富有民族特色,有彝族文化”活化石”之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楚雄州政府圍繞彝族的民族特色、風情及牟定彝族左腳舞,大力發(fā)展旅游等,通過“三月會——牟定左腳舞民族節(jié)”、特色古風小鎮(zhèn)、“左腳舞之鄉(xiāng)”這樣有特色的項目,大大提高了牟定左腳舞的文化影響。每年成千上萬的游客將左腳舞民族文化帶到各地,讓更多人認識牟定彝族的傳統(tǒng)歌舞。改革開放后,牟定彝族左腳舞得到充分的發(fā)展,1981年,牟定縣人民政府正式將“三月會”列入政府工作,于每三年舉辦一次;1997-2004年,牟定縣政府文化部將左腳舞的相關資料收集整理,發(fā)行了系列書籍、錄音帶、VCD等,如錄音帶《三月的火》、書籍《左腳舞之鄉(xiāng)——牟定》、VCD《牟定左腳舞》《高山頂上茶花開》等;2004年,牟定縣政府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左腳舞民族文化節(jié),并創(chuàng)作了左腳舞與左腳調相結合的舞臺演出;至今,彝族左腳舞成為了牟定的標志性文化,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為保護這一傳統(tǒng)民族文化,在政府的推動下,對彝族左腳舞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保護、加工,以書籍、音像作品等方式發(fā)行于世;政府出資為傳承人提供保障、頒發(fā)證書,提高傳承人的積極性;在彝族聚居地的中小學開展相關的文化課,將彝族左腳舞帶進課間操,使更多青少年認識學習傳統(tǒng)文化;舉辦民族文化工作會,舉辦左腳舞比賽活動,開展培訓班,培訓相關人才。
獲獎榮譽 編輯本段
2005年 ,牟定縣被列為云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彝族左腳舞的故鄉(xiāng) ”
2006年,牟定縣被云南省政府命名為“彝族左腳舞之鄉(xiāng)”
2008年,“彝族左腳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9年,17200人參加的舞蹈,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大型的直排型舞蹈”稱號
2010年,彝族左腳舞在第十四屆CCTV青歌賽上獲得銀獎
2021年,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旺火 下一篇 大理三月街民族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