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雞屬
竹雞屬(bambusicolathoracica name:Bambusicola)屬雞形目,雉科,其從屬種為竹雞屬(Bambusicola、Bambusicolafytchii和Bambusicola sonorivox)。灰胸竹雞為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于貴州、海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等長江以南省區(qū)。棕胸竹雞分布于四川和云南,在越南、緬甸和印度也有分布。臺灣竹雞分布在中國臺灣省。
竹雞屬的鳥有中等長度的嘴,圓形的翅膀和楔形的長尾巴。雄鳥有一個強而鈍的距離(鳥小腿跗跖骨后面突出的骨棒),雌鳥有時也有距離。不同種類的竹雞外觀顏色不同:灰胸竹雞胸部呈灰色,呈半圓形。棕胸竹雞的面部和喉部皮膚呈黃色和白色,一條從眼睛后部延伸到頸部的黑線與白色眉線形成對比。臺灣竹雞的頭頸部兩側呈深灰色。竹雞屬主要棲息在山坡上的森林、灌木、草地和竹林中,善于潛伏、低飛和短飛。它以水果、種子、植物嫩葉以及蝗蟲、蚱蜢和白蟻等昆蟲為食。竹雞的叫聲很大,灰胸竹雞的雌雄聲也不同。每天早晨和天黑前,成年公雞“比比威”先啼叫,然后雌公雞“比比”同意。尤其是在繁殖期,竹雞更是歌聲不斷。
竹雞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殺蟲的作用。主治:久病體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便溏。竹雞是中國特有的觀賞鳥類。竹雞鮮嫩可口,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營養(yǎng)特點。2023年,灰胸竹雞和棕胸竹雞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發(fā)布的《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分類命名 編輯本段
分類:竹雞屬是地龍屬的下一個屬,竹雞屬有灰竹和褐竹兩種?;倚刂耠u有兩個亞種,包括命名亞種(B.t.thoracica)和臺灣省亞種(B.t.sonorivox)。棕胸竹雞有兩個亞種,包括分布在中國、緬甸和越南北部的命名亞種(B. f. fytchii)和分布在印度和緬甸南部的印度亞種(B.F. Hopkinsoni)。1919年,日本從中國引進竹雞,成立了竹雞研究所。經過近十年的重新選育,培育出了國產竹雞新品種——日本竹雞。
名字:自大約180萬年前分化以來,這兩種竹雞之間一直存在基因流動?;倚刂耠u的命名亞種(B.t.thoracica)對臺灣省亞種(B.t.sonorivox)的發(fā)聲反應不如其本種明顯。因此,聲音交流和羽毛的差異可能在這兩只竹雞的物種鑒定中發(fā)揮了作用,從而阻止了它們的雜交。在冰河時期,由于海平面較低,臺灣省多次通過陸橋與附近的陸地相連。臺灣省與亞洲大陸之間的聯(lián)系為海峽兩岸不同血統(tǒng)之間的雜交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兩種竹雞的特殊性提供了臺灣省和亞洲低地鳥類形成過程中分化后基因流動的另一個案例。這兩種竹雞表現(xiàn)出相互單線的特征,并表現(xiàn)出明顯不同的羽色和發(fā)聲特征。因此,根據(jù)物種的系統(tǒng)發(fā)育概念。因此,灰胸竹雞和臺灣竹雞是兩個獨立的物種。此外,這兩種竹雞在20世紀初作為野生鳥類引入日本并成功定居,在它們共存的地區(qū)沒有觀察到試探性雜交,表明它們之間可能已經建立了生殖隔離。因為它們主要分布在中國,所以也被稱為中國竹雞。灰胸竹雞的俗名:鳳頭鸛、滑泥、滑泥、蘑菇、竹雞和竹鷓鴣。1815年,棕胸竹雞被特明克命名。棕胸竹雞的俗稱是緬甸竹雞或棕眉竹雞。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竹雞屬的鳥有中等長度的嘴。翅膀是圓形的,第五根初級飛羽最長,第一根短于第十根,第十根等于或短于第二根。尾部呈楔形,有14根尾羽,尾羽較長,占翅膀長度的四分之三或更多,外側尾羽只有中央尾羽的三分之二。附跖骨長而結實,比中趾爪長。雄鳥有強烈而生硬的距離感,雌鳥有時也有距離感。腳趾較弱,比鷓鴣長,爪適中,彎曲度小。兩性相似。不同種類的竹雞外觀顏色不同:灰胸竹雞胸部呈灰色,呈半圓形。棕胸竹雞的面部和喉部皮膚呈黃色和白色,一條從眼睛后部延伸到頸部的黑線與白色眉線形成對比。
灰胸竹雞:灰胸竹雞(拉丁名:Bambusicola thoracica,英文名:Chinese Bamboo Partridge)是一種中型雉雞?;倚刂耠u的特征是前額、眉線和頸部呈藍灰色,與棕色的面部、喉部和上胸部形成對比。上背部、胸側和兩側有新月形的斑點。sonorivox亞種的整個面部、頸部和上胸部都是灰藍色的,只有下巴和喉嚨是栗色的。外尾羽為栗色。飛翼下有兩個白點。男性和女性顏色相同?;倚刂耠u有一個亞種:名為灰胸竹雞亞種,其頭部和頸部呈栗紅色。
棕胸竹雞:棕胸竹雞(拉丁名:Bambusicola fytchii,英文名:Mountain Bamboo Partridge)是一種小型雞,體長30-36厘米,體型與灰胸竹雞相似。棕胸竹雞有一條長長的尾巴,棕色的側尾羽,黃色和白色的面部和喉部皮膚,一條從眼睛后部延伸到頸部的黑線與白色的眉線形成對比。上胸部為栗色,上面有白色和灰色斑點或細紋;下胸部和肛周皮膚呈黃白色,上面有心形黑斑。男性和女性顏色相同。棕胸竹雞下有兩個亞種,包括命名亞種(B.f.fytchii)和印度亞種(B.f.hopkinsoni)。中國只有命名的亞種。
臺灣竹雞:臺灣竹雞(拉丁名:Bambusicola sonorivox,英文名:Taiwan bamboo partridge)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棕色陸地鳥類。臺灣竹雞的頭部呈石灰色,喉部呈深橙色,身體兩側和翅膀上有銹斑,頭部和頸部兩側呈深灰色。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竹類廣泛分布于孟加拉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北部、阿薩姆邦、中國(四川、貴州、云南、長江以南各省、陜西)等地區(qū)和國家?;倚刂耠u分布于中國南方,并引入日本、夏威夷和阿根廷。棕胸竹雞分布于越南北部、緬甸、阿薩姆邦、印度等地。臺灣竹雞分布在中國臺灣省。
棲息地:竹雞屬植物主要棲息在山坡上的森林、灌木、草叢和竹林中。
灰胸竹雞:分布于丘陵地帶,活躍于闊葉林、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叢和山地農田中,特別喜歡竹林,但它并不依賴竹林生存?;倚刂耠u在寒冷的季節(jié)聚集在一起取暖。
棕胸竹雞:棲息于海拔500 ~ 3000米的山坡灌叢、草叢和竹林中,特別是在各種有陡峭溝壑和流水的灌叢和草叢地區(qū),有時在麥田中覓食。雖然它被稱為竹雞,但它的棲息地并不局限于竹林。它們喜歡唱歌,整個繁殖季節(jié)從早到晚都能聽到它們的聲音。夜間生活在低矮的樹枝或竹枝上。
臺灣竹雞:很難觀察到臺灣竹雞生活在低地和山麓森林中,那里有林下植被和茂密的邊緣植被。
生活習慣 編輯本段
行為特征:竹雞屬動物經常群居,群體中有明顯的社會行為。一個集群中有3-5只或10只以上的動物,活動通常呈單行行進。在夏天,它們大多活躍在山坡和山頂上,而在冬天,它們會轉移到山麓、溪流和叢林中尋找食物。在野生狀態(tài)下,竹雞一般成群活動(繁殖期除外)于山坡密林或竹林中,夜間棲息于樹枝上,不受手電筒光線的分隔。竹雞善于潛伏,經常在人近的時候迅速起飛。如果它們受到敵人的傷害,它們會一頭扎進草堆或垃圾中,尾巴留在外面。竹雞活潑好動,善于奔跑、跳躍和高飛,只能低空飛行一小段距離,不能持久。竹雞喜歡在炎熱的天氣里用泥沫洗澡。在國內條件下,我膽小而警惕。吃飯的時候,我一直抬頭,吃完后抬頭挺胸走路。陽光明媚時,竹雞會引頸環(huán)立或蹲伏在籠中,閉目休息。如果它發(fā)出輕微的聲音,它會睜開眼睛站起來,并轉過頭來參觀。如果有陌生人或事故發(fā)出噪音,很容易引起騷動,甚至造成籠子碰撞。
食物飲食:竹雞是一種采食量小、次數(shù)多的雜食性動物,其飼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新孵化的竹雞雛鳥以柔軟的幼蝗蟲、蟋蟀、螞蟻、毛毛蟲和毛蟲為食。2周齡后可適當投喂蚯蚓,容易燒胃致死。成年竹雞常以昆蟲、水稻、小米、幼苗嫩葉和雜草種子為食。人工竹雞吃玉米、小麥、稗草等。,也吃面包蟲等昆蟲。每天可使用12 ~ 14克配合飼料,并添加足夠的青草葉。棕胸竹雞是雜食性動物,以各種昆蟲、蠕蟲、蝸牛、漿果、大豆、小麥和其他作物為食。灰胸竹雞為雜食性,主要以植物嫩芽、嫩枝、葉片、果實、種子、雜草種子、谷物、小麥、豆類等植物和作物種子為食,也吃蛾幼蟲、步行蟲、甲蟲、馬陸、蝗蟲、蚱蜢、螞蟻等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聲音:剛孵出的小雞會發(fā)出“吱吱、吱吱”的聲音,并稱之為母竹雞以示保護。個別雛雞在2 ~ 3周齡時啼叫。每天早晨和天黑前,成年公雞“比比威”先啼叫,然后雌公雞“比比”同意。當帶來年輕的時候,雄性和雌性竹雞都呱呱墜地,當它們突然受到驚嚇時,它們會爆發(fā)出一種或多種尖銳的恐懼“呱呱”聲。只要天氣正常,食欲旺盛,隨時都能聽到它的輕嚎。棕胸竹雞擅長唱歌,歌聲尖銳響亮。雌性發(fā)出單調的“嗶,嗶”的短促聲音,雄性的聲音和音調類似于“扁罐,扁罐”。它經常唱幾十遍,直到筋疲力盡。尤其是在繁殖季節(jié)?;倚刂耠u晚上生活在樹上。冬天聚集,夏天分散。歌聲嘹亮,雄鳥在繁殖期經常發(fā)出“xǔ-ju-qu、序曲”之類的叫聲。在灌木叢、高草叢、樹根下或竹林下筑巢。
繁殖生長 編輯本段
竹雞是季節(jié)性品種,年產兩批雞蛋。在野生狀態(tài)下,一只雄性和一只雌性配對,雄性每天早上發(fā)出清脆的叫聲并拍打翅膀。此時,它的領羽蓬松,尾羽直立,在竹林或密林中迅速追上母雞;在家養(yǎng)條件下,公雞的翅膀向一側下垂,他在籠子里繞著母雞做弧形的快速旋轉,偶爾還會發(fā)出哇哇的叫聲。如果母雞需要繁殖,讓公雞爬到它的背上,公雞啄它頭上的羽毛來交配。小雞孵化后,公雞會幫忙照顧它們。秋分過后,它們又開始群居生活,并在第二年春天再次分散和配對。竹雞每批產蛋6-9枚,蛋重14-15克,孵化期20天。
灰胸竹雞:在繁殖季節(jié),灰胸竹雞是雄性占據(jù)領地求偶的一種方式。雄性相互排斥并劃定領地,然后通過鳴叫吸引雌性交配,形成雌雄配對。像其他雉雞一樣,它們的巢非常簡單,呈坑和干草的形式。它們通常在4月和5月產卵,一窩大約有6-9枚卵,多達14枚。之后,雌鳥承擔孵蛋的任務,大約需要16到20天才能孵化。孵化后不久,雛鳥就有能力跟隨成鳥。灰胸竹雞是雌雄共同飼養(yǎng)的物種,雄鳥是更負責任的父親。
棕胸竹雞:棕胸竹雞一般在海拔500-2200米繁殖,少數(shù)分布到3000米。它們的巢穴在云南滄源1250米處被發(fā)現(xiàn)。產卵通常從4月到7月底,有時晚至9月,早至3月。卵產在草地和竹林里;卵色與枯竹葉相同,不易發(fā)現(xiàn)。一窩通常有4~5枚卵,偶爾也有3或6或7枚卵。雞蛋顏色從淺到厚的皮黃色不等,蛋殼非常厚。測量的雞蛋大小為38.6×28.6毫米。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觀賞價值:竹雞是中國特有的觀賞鳥類。雄鳥生性好斗,常被馴養(yǎng)為戰(zhàn)斗鳥以供觀賞。
農林價值:野生灰胸竹雞主要以雜草種子、蝗蟲和蝗蟲為食。因此,在山林中飼養(yǎng)竹雞可以控制或消滅害蟲,保護森林和農作物,有利于農業(yè)和林業(yè)的發(fā)展。
營養(yǎng)價值:竹雞骨細肉厚,肉質細嫩鮮美,營養(yǎng)豐富。竹雞的蛋白質含量為30.1%,比鷓鴣和鵪鶉高6.8%,比肉雞高10.6%。脂肪含量為3.6%,比珍珠雞低4.1%,比肉雞低4.2%。還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64%的不飽和脂肪酸。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營養(yǎng)特點。
藥用價值:竹雞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殺蟲的作用。主治:久病體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便溏。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保護水平:竹子的屬和種被列入2016年VER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1-無危險。2023年,灰胸竹雞和棕胸竹雞雙雙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發(fā)布的《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灰胸竹雞為中國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物種狀況:由于其獨特的聲音和鮮艷的羽毛,斑竹常被用作觀賞鳥類。它在中國的農場飼養(yǎng),并在全國各地的動物園和鳥類公園展出。另一方面,由于農業(yè)占用、城市化和過度狩獵的趨勢,野生竹類的棲息地正在減少或遭到破壞,物種數(shù)量正在減少。棕胸竹雞分布區(qū)域狹窄,數(shù)量稀少且不常見,因此應控制捕獵。
危險因素:由于竹雞味美、觀賞性強、市場價格高、非法狩獵嚴重,野生竹雞數(shù)量減少。
保護措施:2021年1月31日,中國烏蒙山自然保護區(qū)首次監(jiān)測到雉雞,該雉雞屬于竹雞屬。保護區(qū)以資源保護為核心,積極開展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改善了各類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環(huán)境,提高了野生動物的質量?;倚刂耠u屬于江西省“三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20年6月,江西省萬安縣人民法院對張某良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作出一審判決,判處張某良拘役5個月緩刑6個月,并賠償國家野生動物資源直接經濟損失5000元。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