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亞科
刺猬亞科(學名:Erinaceinae)是刺猬科的一個亞科。這個亞科的動物統(tǒng)稱為刺猬?,F(xiàn)代刺猬由最早的嚙齒類哺乳動物進化而來,其祖先真正失明的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刺猬的身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短而光滑的刺,因此得名“刺猬”。刺猬遇到危險時會蹲下來豎起刺,或者蜷縮成一個保護球。到2024年,國際綜合分類信息系統(tǒng)(ITIS)的數(shù)據(jù)顯示,刺猬亞科有5屬16種,包括東北刺猬、非洲迷你刺猬、侯氏刺猬和北非長耳刺猬。
刺猬的體重在236到1200克之間,體長為135到300毫米,眼睛很大。口鼻尖而長,鼻子濕潤無毛,耳朵短;四肢纖細,大腳帶爪。身體布滿刺,腹部覆蓋著稀疏而粗糙的白色或黑色毛發(fā)(有時有斑點)。臉是白色、棕色或有花紋。刺猬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和非洲,棲息在包括森林、灌木叢、草地、沙漠、沙漠、農(nóng)田等多種環(huán)境中。,也住在城市花園和郊區(qū)。
刺猬是典型的夜行動物。它們白天大部分時間睡在灌木叢、草地和巖石下或洞穴里,晚上出去覓食。冬天,所有的刺猬都冬眠過冬。刺猬視力不好,但聽覺和嗅覺靈敏。它們的食物包括昆蟲、其他節(jié)肢動物、小型爬行動物、蛋、小雞、水果等。,而且它們也吃腐肉。刺猬一年可以生一到三窩小豬,每窩小豬有1到11只。刺猬經(jīng)常被用來控制害蟲和作為寵物飼養(yǎng)。
刺猬亞科種群穩(wěn)定,其16種刺猬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非臨界物種。2023年6月26日,中國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公布的《具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和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列入了侯氏刺猬、達烏爾刺猬、長耳刺猬和東北刺猬。
命名分類
名字:刺猬亞科的學名“刺猬亞科”是由德國生物學家古斯塔夫·菲舍爾于1814年確立的。刺猬廣泛用于稱呼刺猬亞科的成員。“刺猬”的英文名直接來源于對這種動物最喜歡的棲息地的觀察和它像豬一樣的嗡嗡聲。它還有另一個含義:hedge本身部分源自中高德語中的hagen,意思是“刺”,而“豬”這個詞也被認為是因為刺猬的肉嘗起來像豬肉,或者因為沒有刺的刺猬看起來像小豬。《牛津英語詞典》記載“heyghoge”一詞首次使用是在1450年左右。1535年的《科弗代爾圣經(jīng)》提到了“刺猬”,直到19世紀現(xiàn)代拼寫成為標準后,這種拼寫才被接受。其他民間稱謂包括頑童、刺猬和野豬。
分類:到2024年,國際綜合分類信息系統(tǒng)(ITIS)的數(shù)據(jù)顯示,刺猬亞科有5屬16種,這5屬分別是刺猬亞科、刺猬亞科、半刺猬亞科、中刺猬亞科和擬刺猬亞科。
起源演變
刺猬科是已知最古老的胎盤哺乳動物之一?,F(xiàn)代刺猬由最早的嚙齒類哺乳動物進化而來,最早出現(xiàn)在恐龍仍統(tǒng)治地球的時代。刺猬亞科和Galericinae有著相同的祖先Eulipoptera,Eulipoptera的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根據(jù)對核DNA數(shù)據(jù)的分析,認為刺猬科和刺猬科的分離可以追溯到大約5600萬年前的古新世晚期。根據(jù)分子鐘分析,綠籬菊亞科不同屬的分離時間不同。例如,非洲刺猬的分離發(fā)生在大約500萬年前;副棘鯛屬和半棘鯛屬之間的分離發(fā)生在大約480萬年前,而刺猬屬的輻射和中棘鯛屬之間的分裂發(fā)生在大約14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刺猬的一些原始祖先,包括Litolestes、Leipsanolestes、Oncocherus、Cedrocherus和Deinogalerix。Litolestes是現(xiàn)代刺猬已知的最古老的祖先。它生活在大約6650萬年至5600萬年前的古新世。Leipsanolestes是與Litolestes同時期的另一個屬,主要以昆蟲為食。這兩個屬都包括與現(xiàn)代刺猬大小相似的物種。昂科切魯斯化石來自加拿大西部的古新世晚期,距今約5580萬至5870萬年。Oncorechus與刺猬科的其他原始成員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上下前臼齒增大。然而,與Litolestes化石相比,Oncorechus的前臼齒更大。
形態(tài)特征
刺猬的體型相似,體重從236克到1200克不等。大多數(shù)品種的體重不到700克,但普通刺猬可以長到1100克。頭身長135 ~ 300毫米,尾長10 ~ 55毫米。眼睛大,但視力差;吻部尖而長,有36~44顆牙齒,均有尖齒,適合食用昆蟲。鼻子無毛且濕潤,耳朵短但明顯可見,聽覺和嗅覺敏銳;然而,一些沙漠物種的耳朵更大,例如飛蓬屬的耳朵明顯從刺中伸出。刺猬四肢細長,但腳大,爪子長而彎曲,前后腳有五個腳趾,適合足底行走。刺猬的大腳趾發(fā)達,而阿泰萊氏的大腳趾很小甚至缺失。刺猬短而粗壯的身體上除了腹部、腿部、面部和耳朵外,都覆蓋著密集而光滑的短刺。刺猬的刺是由角蛋白制成的中空毛發(fā)。成年刺猬全身大約有5000到8000根刺。這些刺大約3厘米長,1毫米厚。頂部鋒利,表面光滑,像一根鋼針,可以插入狹窄的縫隙中。上面有棕色和黑色的條紋,上部的顏色從斑駁的奶油色到棕色不等,這取決于色素帶的寬度;有些個體是黑色的(黑色素型)。受到驚嚇時,刺猬可以豎起刺,將刺卷成一團來保護自己。腹部覆蓋著稀疏而粗糙的毛發(fā),顏色從白色到黑色不等。面部可能是白色、棕色或蒙面,例如侯氏刺猬的面部是白色的,埃及長耳刺猬的面部是黑色的。
分布棲息
分布范圍:刺猬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和非洲,曾分布于北美但已滅絕。新西蘭沒有刺猬,但現(xiàn)有的刺猬都是從西歐進口的。刺猬的不同屬有不同的分布范圍,例如刺猬主要分布在歐洲和東北亞;沙漠刺猬分布于摩洛哥至印度;非洲刺猬分布在非洲除了少數(shù)島嶼和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和法國。飛蓬屬植物主要分布于北非、中東和中國。
在中國,除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區(qū)外,刺猬亞科的所有種類均有分布。其中,東北地區(qū)的刺猬廣泛分布于湖南以北的省份(包括湖南?。?。大耳刺猬分布在新疆、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青海、陜西和四川北部。達烏爾刺猬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東北部、北京、河北和河南。侯氏刺猬分布于甘肅、山西西南部、陜西西南部和四川北部。
棲息地:刺猬在其分布范圍內(nèi)占據(jù)多種生境類型,包括林緣、灌叢、草地、沙漠、荒漠、農(nóng)田等。它們傾向于選擇有足夠掩護的地方躲藏和筑巢。這些動物可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從溫和的地中海氣候到干旱的沙漠邊緣地區(qū),但hedgehoginae通常不會出現(xiàn)在高溫高濕的熱帶雨林中。從海拔分布來看,刺猬的棲息地從海平面延伸到更高的山區(qū),例如喜馬拉雅山脈的低海拔地區(qū)以及非洲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2000米以上的高地。此外,一些刺猬能夠適應人類活動環(huán)境的變化,經(jīng)常生活在農(nóng)田、城市花園和郊區(qū),并利用人類提供的食物來源,如生活垃圾。
生活習慣
節(jié)奏行為:刺猬是典型的夜行動物,但它也會在小雨后的白天活動。刺猬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灌木叢、草地、巖石或洞穴的掩護下睡覺,晚上出去覓食。不同物種的習性可能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刺猬會挖出巢穴作為庇護所,也會利用兔子和狐貍等其他哺乳動物的洞穴。刺猬多刺的皮毛可以有效抵御天敵,但同時也犧牲了自身的保溫能力,因此它被迫冬眠過冬。所有刺猬都有冬眠的能力,但冬眠行為的發(fā)生取決于許多因素,如溫度和食物的豐富程度。大多數(shù)關(guān)于刺猬冬眠的已知信息來自西歐對刺猬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當刺猬進入冬眠狀態(tài)時,它的體溫會根據(jù)周圍環(huán)境的不同而從大約35℃下降到10℃或更低。刺猬繼續(xù)使用少量能量將體溫保持在冰點以上,因為低溫將是致命的。由于刺猬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需要較少的氧氣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因此呼吸需求減少。你甚至可以停止呼吸一個多小時而沒有不良影響。刺猬活動時心率高達每分鐘280次;睡眠時約為150次,但冬眠時降至每分鐘約5次。刺猬在冬眠期間只能以正常能量需求的2%存活。刺猬冬眠所需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冬眠期間,脂肪占刺猬體重的25%。這種脂肪有兩種形式:大部分是白色脂肪,提供基本燃料,一小部分是棕色脂肪,作為“啟動劑”,幫助刺猬在冬眠結(jié)束時醒來。兩性之間的冬眠不是對稱的。雄性更早進入冬眠,更早從冬眠中醒來。
防衛(wèi)行為:刺猬遇到危險時會蹲下、發(fā)出嘶嘶聲并豎起身體,但刺猬最有效的防御方式是蜷縮成一個保護球。刺猬亞科的所有物種都能進行這種防御行為。這種行為主要是通過沿著身體兩側(cè)從頸部到臀部的皮膚下的一塊肌肉來實現(xiàn)的,周圍的刺就嵌在這塊肌肉中。當刺猬蜷縮起來時,這塊肌肉和幾塊較小的連接肌肉將上部收縮成一個袋子(像繩子一樣),頭部、身體和腿部都被拉入其中。在正常情況下,傾斜的刺變得垂直,這使刺猬成為一個充滿尖銳刺的球,完全保護了脆弱的頭部、附屬物和柔軟的腹部。在這種狀態(tài)下,刺猬通??梢缘钟溉閯游锏牟妒痴?,但它們?nèi)匀蝗菀资艿揭恍┟颓莸墓簦驗檫@些鳥類的腿受到鱗片和長而鋒利的爪子的保護。由于物種之間的差異,刺猬的移動速度或快或慢,但它們經(jīng)常停下來聞聞空氣以獲取信息。刺猬也可以在短距離內(nèi)跑得很快。跑步時,他們的身體高高抬起,光著腳掌著地。一些生活在沙漠中的刺猬更傾向于直接逃跑甚至通過撞擊捕食者來攻擊它們,由于體重輕,它們會蜷縮成球作為最終的防御措施。與負鼠、老鼠和鼴鼠類似,刺猬的肌肉系統(tǒng)中存在erinacin蛋白,這使刺猬對蛇毒具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
覓食行為:大多數(shù)刺猬都是雜食動物。刺猬的食物包括昆蟲和其他節(jié)肢動物(包括毒蜘蛛和蝎子),它還捕食蝸牛、蛞蝓、青蛙、蟾蜍、蜥蜴、蛇(包括有毒物種)和小雞。刺猬不僅捕食雛鳥,還吃未孵化的蛋甚至腐肉。漿果、甜瓜和西瓜等水果也在刺猬的食譜中。暴雨過后,刺猬偶爾會以蚯蚓為食。刺猬利用它們敏銳的嗅覺尋找食物,在樹葉和植物根部尋找,并用嘴捕捉活躍的獵物。它們在尋找食物時會發(fā)出嗡嗡聲和鼻息聲,用嘴控制獵物,咀嚼時會發(fā)出響亮的咂嘴聲。刺猬舔或咀嚼不熟悉的物質(zhì)或物體,然后產(chǎn)生大量泡沫唾液,并在刺和身體其他部位之間涂抹泡沫。這種行為的意義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刺猬可以利用環(huán)境氣味偽裝自己,并可能使它們的刺攜帶毒素或傳染源。在刺猬生活的野外地區(qū),刺猬很受歡迎,因為它們可以殺死花園害蟲。人們會把食物放在外面吸引刺猬來消滅花園害蟲。
天敵:刺猬的天敵相對較少,主要是鳥類(尤其是貓頭鷹)和雪貂,但長耳刺猬等較小的物種會被狐貍、狼和獴獵殺。
生長繁殖
關(guān)于刺猬生長和繁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歐刺猬,關(guān)于其他刺猬的知識大多是從西歐刺猬的研究中推斷出來的,缺乏原創(chuàng)性研究。
筑巢:刺猬可以筑很多種巢。一種類型是短期的白天巢穴,刺猬在冬眠期以外的白天用來休息和生活。它們通常每次只使用白天的巢穴幾天,然后轉(zhuǎn)移到新的巢穴。鳥巢建在荊棘或茂密的植被中,荊棘和蕁麻。另一種類型的巢是繁殖巢或繁殖巢。建造繁殖巢是為了保護和養(yǎng)育幼崽,直到它們長大到可以獨立生活的年齡。第三種類型的巢是冬眠巢,也稱為冬眠巢。刺猬通常會建造多個冬眠巢,因此它們在冬眠期間經(jīng)常在這種巢之間移動多次,它們在冬眠期間可以在這些巢中停留長達6個月。雄性比雌性更早進入冬眠,并從冬眠中醒來以擴大它們的領(lǐng)地并為持續(xù)的繁殖季節(jié)做準備。
求偶交配:刺猬的繁殖和交配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以西歐刺猬為例。西歐刺猬通常在晚春(4月或5月)開始交配。當雄性找到配偶時,它會圍著雌性打轉(zhuǎn)。另一方面,雌性動物會低下鼻子,變得具有防御性,并發(fā)出各種鼻息、咕嚕聲和嘶嘶聲。雄性可能會盤旋幾個小時,并多次試圖騎在雌性身上。如果雌性一直拒絕,雄性最終會離開去尋找被接受的雌性。如果雌性接受了雄性,她會展平脊柱,將自己降低到地面上,這樣可以讓雄性更好地進入。為了交配,雄性爬到雌性的背上,用牙齒抓住雌性的肩膀。
懷孕分娩:刺猬一年可以生一到三窩小豬,每窩小豬有1到11只。大刺猬平均產(chǎn)仔數(shù)為3至4只,小刺猬平均產(chǎn)仔數(shù)為5至6只。刺猬的妊娠期持續(xù)31至42天。刺猬幼崽出生時沒有視力,全身覆蓋著柔軟的白色刺,三到五天后被深色的永久性刺取代。西歐刺猬出生后11天就可以蜷縮成球。如果幼崽出生后的短時間內(nèi)巢穴受到干擾,雌性有時會吃掉幼崽;雄性會攻擊并吃掉同類的刺猬幼崽。
幼崽成長:刺猬是獨居動物,只有在求偶和交配期間以及幼崽無法離開巢穴獨自生活時,它們才會容忍與其他刺猬生活在一起。刺猬幼崽將與母親呆在一起長達六周,在頭四周,它們將從母親的五對乳頭中的四對吮吸乳汁。大約2到3周后,幼崽開始睜開眼睛。在哺乳期間,幼崽開始失去乳牙,并開始隨母親外出。養(yǎng)育幼崽對母親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雌性刺猬可以將幼崽喂養(yǎng)到其出生體重的十倍,但仍有20%的幼崽無法活到離開巢穴獨自生活的年齡。不同屬的刺猬性成熟年齡不同。刺猬大約在10個月大時達到性成熟。據(jù)報道,一些品種的刺猬在1.5個月內(nèi)達到性成熟,另據(jù)報道,非洲刺猬的性成熟只有60多天。刺猬的壽命與它們的體型有關(guān)。較大的刺猬在野外的壽命為4~7年,較小的品種可存活2~4年(圈養(yǎng)4~7年)。缺少捕食者和飲食控制有助于延長圈養(yǎng)刺猬的壽命。
物種現(xiàn)狀
根據(jù)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2016年9月的最新評估,刺猬亞科5屬16種刺猬被評為非瀕危物種,其中只有侯氏刺猬和印度長耳刺猬的數(shù)量呈下降趨勢。侯氏刺猬數(sh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它們作為食物和藥物被過度捕獲;印度長耳刺猬數(sh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入侵物種和農(nóng)業(yè)擴張導致的棲息地喪失和人類捕獲。到2024年,這兩只刺猬都受到了自然保護區(qū)的庇護。在中國,中國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于2023年6月26日公布的《具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和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列入了侯氏刺猬、達烏爾刺猬、長耳刺猬和東北刺猬。
主要價值
可食用:刺猬是許多文化中的食物來源,例如古埃及。在中世紀晚期的一些食譜中也有刺猬肉的記載。目前,一些社會仍在食用刺猬肉,一些民間療法將刺猬肉視為藥材。
生態(tài)值:刺猬有控制害蟲的能力。一只刺猬每晚最多能吃掉200克昆蟲,這足以殺死一般花園里的大部分害蟲。在整個英國,人們經(jīng)常試圖用零食和柵欄大小的洞來引誘刺猬進入他們的花園殺死害蟲。
寵物價值:刺猬可以作為家養(yǎng)動物,人工飼養(yǎng)后可以培育出不同的寵物品種。常見的刺猬寵物是非洲迷你刺猬(Atelerix albiventris)和北非刺猬(A. algirus)的雜交品種。這種雜交刺猬比西歐刺猬小,所以有時也被稱為非洲矮刺猬。其他常見的寵物是刺猬和印度刺猬。在美國的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和紐約州)和加拿大的一些城市(如萬金市),飼養(yǎng)刺猬作為寵物是違法的。除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外,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都沒有這種限制。
藥用價值:在中國,刺猬是一種傳統(tǒng)的藥用動物,刺猬皮和膽囊是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伊彥》和《本草綱目》均記載了刺猬皮的藥用價值。刺猬皮又名異香仙衣,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刺猬肌肉中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與豬、牛、羊、雞、兔等食用動物相似,是一種膽固醇低、不飽和脂肪酸高、飽和脂肪酸低、揮發(fā)性甜味化合物豐富的高營養(yǎng)動物性食品。
主要危險
歐洲刺猬于19世紀晚期被引入新西蘭。之后,刺猬泛濫,平均每公頃有2-4只刺猬。在一些地區(qū),每公頃有8只刺猬。刺猬的食物主要由無脊椎動物組成,它捕食新西蘭特有的瀕危巨型蝸牛(Powelliphanta)、特有物種wētā和其他各種本地無脊椎動物。極度瀕危的克倫威爾甲蟲也受到刺猬和其他外來物種捕食的威脅。有大量證據(jù)表明,刺猬會捕食筑巢鳥類的蛋和雛鳥,因此它們可能導致了多達15種鳥類的減少和滅絕,并對剩余的鳥類構(gòu)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