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眼鏡蛇
中華眼鏡蛇(拉丁名: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鏡蛇,屬于眼鏡蛇屬,廣泛分布于中國東南部、香港、老撾北部、越南北部和臺灣省。中華眼鏡蛇是彩虹黑色的,有許多黃色的水平雙線。腹部表面呈珍珠狀或斑駁狀。它的背部顏色通常是棕色、灰色或黑色。這個物種的鼻孔大而突出。眼睛中等大小,虹膜暗污黃色,雜色有灰黑色或藍黑色,瞳孔圓形,黑色,全長約1.5 ~ 2米。
中華眼鏡蛇通常出現(xiàn)在林地、灌木叢、草地和紅樹林。中國眼鏡蛇是食肉動物。它們主要捕食嚙齒動物、青蛙、蟾蜍、魚和其他蛇。和其他種類的眼鏡蛇一樣,它是一種產(chǎn)卵的蛇。交配產(chǎn)卵期很長,每窩通常有7到19個蛇蛋,由父母雙方共同撫養(yǎng)。由于長期捕獵食物和藥材,野生中華眼鏡蛇數(shù)量明顯減少,需要加強保護措施,保護其生存。2011年被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U)。
物種起源
名字:1842年,丹麥醫(yī)生、動物學家和植物學家西奧多·愛德華·康托爾首次描述了中華眼鏡蛇。俗名naja是梵文單詞nā gá()的拉丁文,意為“眼鏡蛇”。具體的昵稱atra來自拉丁語ater,意思是“黑暗的”、“黑色的”或“陰郁的”。
分類:中華眼鏡蛇屬于眼鏡蛇科眼鏡蛇屬。
發(fā)展:眾所周知,眼鏡蛇生活在非洲和亞洲,以其獨特的頭罩傳播行為和致命毒性而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眼鏡蛇在中國長期以來被用作傳統(tǒng)的食物和藥物。蛇已經(jīng)存在了大約1.28億年,但是古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的一些化石表明,蛇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也就是侏羅紀晚期。中華眼鏡蛇是一個特殊的物種,大約在280萬年前由非洲的吐痰物種進化而來。
形態(tài)特征
形態(tài):中華眼鏡蛇全長約527至1020毫米,它們的頭短而鈍,沒有頰鱗。中華眼鏡蛇在軀干和尾巴的背面有17到18條狹窄的灰色條紋(有些個體可能沒有條紋)。頸部腹面有兩個黑點和一條黑條紋,身體腹面黃白色,逐漸轉回深色。
圍巾領:中華眼鏡蛇頭部和背部呈灰黑色,頸部有類似眼鏡的白色條紋,頸部擴張時更清晰。
規(guī)模分布:中華眼鏡蛇在眼眶前有一兩個鱗片,眼眶后有兩個或一個鱗片。時間尺度由2比1的尺度組成。上唇鱗片左側有6個(按照1-2-3的順序),右側有7個(按照2-2-3的順序)。第二、三上唇鱗入眶,第一至第三鱗與鼻鱗相連。下唇有8個鱗片(或左7個鱗片,右8個鱗片)。下唇第四、五鱗之間嵌有一小鱗,前四鱗與前頦相連。有兩對下巴。它們的背鱗光滑,無明顯棱角,呈對角排列,約21至25排。腹部有169至170片鱗片,肛門內(nèi)的鱗片完好無損,尾巴下的鱗片呈雙排排列,約38至45對。它們的背鱗光滑,無明顯棱角,呈對角排列,約21至25排。腹部有169至170片鱗片,肛門內(nèi)的鱗片完好無損,尾巴下的鱗片呈雙排排列,約38至45對。
可注射的尖牙:中華眼鏡蛇有一對前溝齒,每個前溝齒前后各有1-3顆小齒。
分布棲息
世界分布:中華眼鏡蛇分布在越南、泰國、緬甸、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
中國分布:中華眼鏡蛇的分布范圍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安徽、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省、廣西、海南、香港、廣東(全省分布)。
棲息地:喜棲息于平原、丘陵和低山,常見于農(nóng)區(qū)、路旁、池塘附近和居民院落,海拔70米至1630米不等。
生活習慣
覓食行為:中華眼鏡蛇是一種食性廣泛的蛇。它主要以青蛙和蛇為食,其次是鳥類和小型嚙齒動物。此外,它們還捕食蜥蜴、泥鰍、鰻魚和其他小魚。
攻擊行為:中華眼鏡蛇在感應到獵物時,會迅速向獵物靠近并抬起身體前部直立在地上,然后向下攻擊。通常,它不會在攻擊后立即釋放獵物。但當它攻擊更大的嚙齒動物,導致獵物強烈反咬時,它會釋放獵物,然后利用其化學感應搜索機制,再次定位跟蹤中毒的獵物。中華眼鏡蛇的攻擊后處理行為與蝰蛇相似,主要依靠化學誘導來搜尋和吞食獵物。它一般攻擊獵物的后半部分,但容易被嚙齒動物反制。
防衛(wèi)行為:受到打擾時,它們會豎起身體前部,頻繁擺動,脖子會擴張變平,發(fā)出“呼呼”的聲音,表現(xiàn)出攻擊性的姿態(tài)。它們往往會主動攻擊人類和牲畜。
節(jié)奏行為:中華眼鏡蛇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活躍的捕食者,攀爬能力好,晝夜活動,纏繞能力強,喜歡獨居,通常躲在樹葉、樹枝和巖石下。中華眼鏡蛇通常被認為是白天活動的蛇,這種觀點在春秋兩季通常是正確的,因為夜間環(huán)境溫度低,眼鏡蛇很少在夜間活動。然而,在炎熱的夏季(6月至8月),中華眼鏡蛇不僅白天活動,晚上也活動。中華眼鏡蛇的體溫具有物種特異性,變化范圍有限。這種變化主要是通過選擇棲息地,適應周圍環(huán)境溫度和輻射條件的時空變化來實現(xiàn)的。
生長繁殖
求偶交配:每年5-6月進行交配。
筑巢產(chǎn)卵:中華眼鏡蛇是卵生的,產(chǎn)卵時間為6 ~ 8月,每窩通常有7 ~ 19個蛇蛋。
孵化:經(jīng)過50天左右的孵化,孵化出的蛇全長約300毫米。
幼蟲生長:新生的幼蛇1~3年即可達到成熟期,開始繁殖后代。
物種保護
物種現(xiàn)狀:中華眼鏡蛇是常見物種,但從1991年到2011年,其數(shù)量減少了30%到50%,中國的數(shù)量至少減少了30%。
威脅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農(nóng)村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山地湖泊被大規(guī)模開發(fā),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干擾和污染也日益加劇,導致中華眼鏡蛇的生存環(huán)境面積和質量不斷降低。中華眼鏡蛇是一種蛇類,有滋補作用,再加上過度捕獵,導致野生眼鏡蛇種群數(shù)量迅速下降。眼鏡蛇在中國紅皮書中被列為易危動物。1978年后,隨著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非法貿(mào)易逐年增加。這種非法交易不僅加劇了野生舟山眼鏡蛇種群數(shù)量的下降,也導致了部分地區(qū)中華眼鏡蛇基因譜系的混亂,因為逃逸和查獲的動物被無序放生。中國眼鏡蛇也經(jīng)常被一種叫做蛇副粘病毒的病原體感染。這種病毒屬于副粘病毒科,有一個直徑約120到150納米的包膜。蛇副粘病毒主要在圈養(yǎng)的蛇種群中傳播,在野生種群中很少發(fā)生。如果動物感染急性蛇副粘病毒,常發(fā)生猝死。一般來說,蛇副粘病毒通過空氣或糞便傳播,也可能是這種病毒的傳播媒介。
保護水平: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脆弱(Vu)、自然保護聯(lián)盟:易受傷害、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二保護現(xiàn)狀:現(xiàn)有保護措施:安徽、海南將中華眼鏡蛇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動物,上海、湖南、貴州將所有種類的蛇列為省級保護動物。
危害預防
毒性:中華眼鏡蛇屬于齒齒蝰蛇,分泌神經(jīng)和血液的混合物,一口的解毒量約為79.1毫克,是人體致死量的5倍。蛇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多肽和其他有毒成分。蛇毒進入人體后,會引起多個器官系統(tǒng)的病變。在我國,中華眼鏡蛇咬傷后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神經(jīng)毒素引起的呼吸麻痹。常見癥狀包括疲勞、流涎和吞咽困難,腎功能衰竭很少見。
咬傷治療:靜脈注射藥物、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中的抗體可以中和抗原,降低蛇毒的活性。因此,早期合理使用抗蛇毒血清是治療眼鏡蛇咬傷的關鍵。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大的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消除水腫,緩解疼痛。
七葉皂苷鈉:能抑制炎癥或外傷引起的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起到抗?jié)B出的作用,減輕水腫,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有效消除局部組織水腫。
物理療法:負壓封閉引流(VSD): VSD能有效引流創(chuàng)面炎癥滲出或組織損傷形成的滲出物,解除壞死物質對患處的持續(xù)影響,緩解炎癥,減輕水腫。
局部包扎:采用止血帶包扎和小夾板包扎,可將毒素限制在被咬部位,有效降低蛇毒素通過淋巴和血液的擴散速度,減緩和延緩毒素的吸收。
懸掛帶技術。通過抬高患肢,可以降低患肢遠端靜脈的壓力,使血液回流,有效緩解局部的腫脹和疼痛。
紅光照射療法。紅光照射療法對緩解蛇傷后局部腫脹疼痛有一定效果。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中華眼鏡蛇有很多功能。能祛風毒,強筋骨,暢通龍道、火道。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中華眼鏡蛇用于治療關節(jié)痛、腰痛、偏癱、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和水腫。
蛇膽:有氣道、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用于治療咳嗽、百日咳、小兒驚風、目赤、痔瘡、痤瘡。
蛇蛻:能祛風解毒,平驚散目,消腫止痛。常用于治療驚厥、角膜梗阻、風疹、口腔潰瘍、癰腫、咬傷、淋巴結腫大、燒傷等癥狀。
蛇油:是中國眼鏡蛇的提取物。具有潤燥護膚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皮膚瘙癢和燒傷。此外,中華眼鏡蛇的毒液能疏通龍道和火道,有止痛的作用。
蛇毒:常用于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關節(jié)痛及癌癥引起的腫痛。。
食用價值:蛇肉脂肪含量低,消費者不必擔心膽固醇,因此有助于防治動脈硬化。此外,蛇肉還含有多種對人體非常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經(jīng)濟價值:現(xiàn)在,一些寵物愛好者喜歡養(yǎng)一些危險的蛇作為寵物。眼鏡蛇是一種危險的大毒蛇。正是因為它的危險性,一些喜歡蛇的人特別喜歡它。玩眼鏡蛇的時候,可以嚇唬它,讓眼鏡蛇抬起身體的前部,采取防御的姿勢,這樣可以導致它擺動。這是養(yǎng)蛇人與蛇互動的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