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坊太獅
白紙坊太獅作為一種民間舞獅文化,在北京已有260多年的歷史,《白紙坊太獅》通過舞臺劇的形式把奧運主題與傳統(tǒng)文化的時空嫁接,展現了白紙坊太獅的神韻,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價值。
內容介紹
《白紙坊太獅》以以白紙坊太獅隊參與競逐北京奧運會開幕演出為線索,塑造了三代白紙坊太獅傳人形象。丁世昌是白紙坊太獅的傳人,恰逢奧運會在北京舉辦,白紙坊舞獅隊在丁世昌的帶領下立志要入選奧運會開幕式,為此丁世昌之子丁有亮和孫子丁曉磊都為這次選拔不斷努力,工會也特別支持,特派何姍姍來支持練獅。不料,丁曉磊高考落榜,遭受到了打擊,獅尾一時沒了人選,情急之下丁世昌的義子李德林卻突然出現,一家人的恩怨情仇開始迅速激化,一時間舞獅隊亂了陣腳。禍不單行,丁曉磊一心想去美國,丁有亮卻又要在節(jié)骨眼去青島,丁世昌急著需要一筆資金,就在大家心急如焚的時候,一切真相大白,最終得以化解。舞獅隊氣勢昂揚的走向未來……
主要角色
三代人,丁世昌老練、隱忍、豪氣;其子丁有亮安分守己、默默付出;其孫丁曉磊陽光、時尚、充滿活力。
作品欣賞
《白紙坊太獅》中的人物性格鮮明,濃濃的北京腔極有地域特色,將白紙坊太獅的大歷史與個人的小故事巧妙融合,講述了白紙坊太獅傳承人丁世昌和眾多“舞獅人”立志要將這項“非遺”帶進2008北京奧運會的故事。就連白紙坊太獅的歷史演變,通過劇本細節(jié)和人物關系的巧妙設置,也與“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關聯到了一起。
全劇直面當下人們的生活現狀,包括中年危機、兩代人的觀念差異以及傳統(tǒng)和現代的撞擊等重大現實問題。而諸如“我考的不是導演系,而是倒霉系”等詼諧幽默的臺詞,不時令現場觀眾發(fā)出會意的笑聲。
不同年代人物的人生態(tài)度與之間關系,不僅展現了白紙坊太獅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代契機下所面臨的繼承與革新、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接軌的大時代主題;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普通百姓對奧運精神的理解、對北京精神的詮釋,對成長歷程的記憶、對生存環(huán)境的感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人生目標的追尋……用小人物展示大變遷,以小見大,用人性化、藝術化方式透視了當代社會現象,頌揚了北京精神。